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朝文学观止/中华历代文学观止
内容
编辑推荐

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司马迁、曹丕、钟嵘、范晔、陈寿、贾谊、班固……《中华历代文学观止》之《汉朝文学观止》主要向读者们介绍汉代名家和作品,包括作家生平和主要作品的介绍,并且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赏析,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业余读书生活的佳品。

内容推荐

《中华历代文学观止》是为广大学予和青少年编写的一套表现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丛书,丛书按时间跨度分成6册。本册主要向读者们介绍汉代名家和作品,包括作家生平和主要作品的介绍,并且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赏析,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业余读书生活的佳品。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赋

 汉赋兴盛的文化背景

 史赋交融对汉赋讽谏意识的制约

 赋的流变与影响

 贾谊与赋

 鹏鸟赋并序

 七发

 招隐士

 司马相如与赋

 悼李夫人赋

 子虚赋

 长门赋

 答客难

 洞箫赋

 扬雄与赋

 西汉后期其他作赋高手

 班彪等东汉初期赋家与赋

 班固与赋

 解嘲

 逐贫赋

 张衡与赋

 归田赋

 刺世疾邪赋

 述行赋并序

 鹦鹉赋并序

 登楼赋

 魏晋赋

 出妇赋

 洛神赋并序

 思旧赋并序

 秋兴赋并序

 白发赋

 海赋

 归去来兮辞

 南北朝赋 

 雪赋

 芜城赋

 月赋

 丽人赋

 别赋

 采莲赋

 荡妇秋思赋

 夜亭度雁赋

 枯树赋

第二编 诗歌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陌上桑

 东门行

 饮马长城窟行

 妇病行

 桓帝初天下童谣

 孔雀东南飞 

 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翠鸟

 刺世疾邪赋秦客诗、鲁生歌

 答秦嘉诗

 咏史

 羽林郎

 董娇饶

 穆穆清风至

 建安诗歌

 蒿里行

 短歌行

 秋胡行

 燕歌行(其一) 

 七步诗

 白马篇

 赠白马王彪

 临终诗

 饮马长城窟行

 赠蔡子笃 

 甘暮游西园

 情诗

 驾出北郭门行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赠徐干

 胡笳十八拍

 正始诗歌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九)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七十二)

 忧愤诗

 两晋诗歌

 杨氏七哀诗

 日出东南隅行

 苦寒行

 扶风歌

 游仙诗(十四首其五)

 秋日诗

 兰亭诗(六首其三)

 陶渊明与诗

 时运

 和刘柴桑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饮酒(二十首其五)

 南北朝诗歌

 邻里相送至方山

 登池上楼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一)

 登黄鹤矾

 赠傅都曹别

 入朝曲

 游敬亭山 

 赤亭渚

 悼室人(十首其五)

 入关

 咏雪

 铜雀妓

 山斋

 南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

 木兰诗

 敕勒歌

 晋白■舞歌

第三编 散文

 汉代散文创作概况与特征

 至言

 道基

 过秦论(上) 

 举贤良对策

 论贵粟疏

 原道训(节选)

 狱中上梁王书

 大一统更化时期的散文

 《战国策》书录

 修身

 谴非(节选)

 谈天

 论死

 大一统衰微时期散文

 务本

 理乱

 损益

 求贤令

 肉刑议

 典论·论文

 郦道元与《水经注》

 颜之推《颜氏家训》

 骈文的发展

 魏晋骈文

 南北朝骈文

 与山巨源绝交书

 五柳先生传

 登大雷岸与妹书

 北山移文 

 与宋元思书

 与周弘让书

第四编 传记

 《史记》的渊源

 司马迁与《史记》

 项羽本纪

 吴太伯世家 

 班固与《汉书》

 苏武传

 李陵传

 陈寿与《三国志》

 范晔与《后汉书》

第五编 小说

 汉代小说

 列异传

 搜神记

 搜神后记

 笑林

 语林

 《西京杂记》轶事小说

 南北朝志怪小说

 《解颐》等笑话类小说

 《世说新语》与《俗说》

第六编 文学批评

 《诗大序》《诗谱序》的诗学理论

 两汉学者对屈骚批评

 王充与《论衡》

 曹丕《典论·论文》与曹植《与杨德祖书》

 陆机与《文赋》

 刘勰与《文心雕龙》

 钟嵘与《诗品》

试读章节

赋形成于战国后期,就基本性质言,它是一种以韵语为主、韵散兼用的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体。

“赋”原先并非文体的名称,它较早的含义,一为诵读,一为铺陈。

赋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诗》、《楚辞》及包括纵横家说辞在内的诸子文章的影响。较早以赋名篇者是苟况和宋玉。屈原的作品虽未名为赋,但因他对赋体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司马迁、扬雄、班固、王充到曹丕、皇甫谧、挚虞、沈约、刘勰均以其为辞赋宗匠,视其作为赋。历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相当重要。大体而言,屈原主要推动了后世骚体抒情述志赋的发展;宋玉则主要影响了后世体物叙事赋的发展,其《高唐》、《神女》、《风》诸赋韵散兼用,已开汉代体物叙事赋的先声。

在屈、宋创作的影响以及汉帝国的强盛、统治者的倡导诸因素的推动下,汉代辞赋臻于鼎盛。一批又一批作家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两汉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诸如国家的隆盛,都市的繁华,游猎的气势,美女的绰约,建筑的高超,教育的普及,文艺的发达,物产的富饶,以及帝王公侯的豪奢,知识分子的失意,社会的动荡不安,官场的正邪颠倒,均由他们的生花妙笔展示在读者面前。在汉赋的导引下,“京殿苑猎”一直是历朝辞赋的重要品类,其它如咏物、音乐、舞蹈、征戍、山川、纪行、宫怨、归隐、悼亡等汉赋题材,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延续不断、常盛不衰的品类;其穷态极妍的描写技巧。宏伟的结构,磅礴的气势,亦令人叹为观止,故赢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而为一代文学的地位。

汉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统一,历经四百年中虽有王莽改制以及由之引起的动乱,但、时间短暂,旋即统一。因此,两汉四百年,是一个封建时代非常强盛、繁荣的时代,它被称为“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充分理由的。

汉代的繁荣兴盛,使以皇帝为代表的整个统治阶级产生了精神心理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及其走向,极大地影响了汉赋。特别在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精神心理意向影响了汉赋的意识倾向和内容选择,并且形成了传统,影响了后来汉大赋的创作。

汉代皇帝要求颂美的心理,对汉代大赋的创作影响极大。汉代大赋的颂美是汉赋在内容上和意识倾向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点。汉大赋的颂美之作颇火,自司马相如起,扬雄、马融、班固、张衡、陈琳等人都有颂美之作,以至形成了所谓的赋颂传统。这是汉皇心理对汉大赋影响的第一个方面。

汉皇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心理对汉大赋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汉皇对外在事功的强烈追求,导致了汉大赋在内容上极其重视对外部世界和具体事物的表现。

汉初,文景之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黄老之术”,提倡清静无为,汉武帝即位,想要有所变更。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极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即位之初,就招文学、向儒术,欲有所动,但受到窦太后的极力阻挠,不果行。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汉武帝就开始了按照自己意愿追求功业的行动。为了给自己的行为寻找理论上的根据,汉武帝举行了贤良对策,董仲舒应时而出,给汉武帝以理论根据,从而满足了汉武帝的心理需求,并且使这个理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极其深远。

董仲舒贤良对策中的根本思想是,治世不一道,要求盛世,必须“更化”,所谓“更化”,就是“更张”,就是采取不同于前朝的作法。怎样“更化”?董仲舒提出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来统一思想,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倡“更化”之说,以儒术遏绝“异道”、“异论”,实际上就是要改变文景以来持“黄老”的作法,代之以儒道。汉武帝接受了这个思想。董仲舒所提倡的新儒家学说,与孔孟儒家不同,虽然他也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但他不是从人的道德完善人手,而着眼于人的行为,从而由人的内在方面转向了人的外在方面。在他的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理论中,虽然“天不变,道亦不变”,但人并不是被动无力的,他相当注意人的能动性。在他那里,天道不变,但人的行为却是可以变的。天只给人以可能性,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有待于人的努力。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人能影响天。人行善,天降祥;人行恶,天降灾。一切自然的变异,都是上天根据人的行为善恶给予的警示。这里的枢纽,是人的行为。董仲舒强调的“更化”,是以不断的运动来求得平衡,维持他那个天人图式系统的运行。任何意识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由董仲舒学说可见,这恰恰是适应汉武帝追求功业、征服外在世界的意愿而提出的理论。这种追求外在功业,追求动态平衡,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进取精神的学说,必然深刻影响于社会的其它意识特别是文学。因此可以说,汉大赋以至整个汉赋追求外在事物的表现,是时代统治思想影响的结果。这个时代统治思想,从某一方面说,是汉皇心理的一种理论形态表现。

汉赋表现外在事物的特点,有着充分的显现。《上林赋》表现汉天子的富有,主要是写了上林中的物产丰饶,山川广大;表现天子的声威,写了仪仗队伍的繁杂;甚至表现歌舞也是如此。类似之作,如《长杨赋》、《羽猎赋》,都是这样。这些赋,铺陈事物,巨细无遗,从山川草木,物产品类,到虫鱼禽兽,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表现人的行为,从校猎队伍的庞大,到校猎时的勇猛,从猎后的赐胙,到歌舞的欣赏,多写场面。通过这些,歌颂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繁荣昌盛。同样,受这种追求外在事功思想的影响,汉代抒情赋也较多地表现外在事物。如刘歆《遂初赋》、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就都是这样。这些赋抒发情志,不象《诗经》那样,多用比、兴,借物以起兴,托物以抒情。这些赋作,多铺排物象,而且是粗线条地将事物加以罗列排比,通过大量的排比,然后作一个归结。至于汉赋中大量存在的咏物赋,则更是充分表现了汉赋追求外在事物表现的特点。

但要强调指出,汉赋对外在事物的表现,并不是仅止表现事物的本身,这一特点同颂美倾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汉赋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歌颂,表现了汉王朝对天下的占有和征服,表现了汉人充沛的自豪感,显示了汉人的力量,并通过外在对象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正因为如此,所以形成了汉赋一个重要的特征,通过对外在事物的充分描述,以显示完整性。

从汉赋整体上说,他们要把整个世界他们所见到、所听到、所感受的一切都表现出来,实际也确乎如此;就一篇赋来说,赋家也要把与此一题材相关的一切都巨细无遗地加以表现。在汉赋中,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从天上到地下,从动物到植物,从帝王的生活到臣民的活动;大到宫室,小到马勒;盛大如校猎,细琐如傩戏,一切都在汉赋中出现了,从而构成了一个变动不居的充满动态活力的图景,十分雄奇壮观。在每一篇赋中,例如《上林赋》,就详尽地写到了上林中的一切,在这个背景上,记叙了天子校猎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被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洞箫赋》,从竹子的生长写起,记叙了采料、制作、演奏的全过程,最后归结到音乐巨大的教化作用上。在汉赋中,所有被表现的事物都是完整的,而这种完整性是通过丰富的内容实现的。

总之,汉代的上至帝王下至一般臣民的自豪心理,充分地影响了汉赋的创作,使汉赋在内容和思想倾向上形成了极其鲜明的特色。

汉朝是在反暴秦的浪潮中建立起来的。

汉代赋家不仅将目光投向了亡秦,而且将目光越过亡秦投向了历史,在对包括亡秦在内历史上的兴亡盛衰进行审视之后,将这种审视与现实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汉赋特有的讽谏意识。这种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同作赋结合起来的做法,形成了汉赋史赋交融的内容特点。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朝文学观止/中华历代文学观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成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164236
开本 16开
页数 4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34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2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