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科学社史 |
| 内容 | 内容推荐 近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接续几千年的文明,正视自身的不足,在旧文明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文明,也即在新的基点上实现民族的新生。《中国科学社史》在写作时始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科学社是由一批留美学生建立的?民族危机是如何激发和催生这批留学生的“科学救国”梦的?他们为什么一回国就选择南京作为落脚点?而当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中国科学社为什么又将总社迁移到上海?其后,上海成为中国科学社发展的重心所在。《中国科学社史》在写作中用比较多的笔墨去写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所承载的与中国科学社相关的人与事,其中的艰难与辉煌、荣光与使命、挣扎与抗争,的的确确蕴含着中国科学社同人舍我其谁的时代勇气和历史担当。无论是1920年代出版的《科学的南京》,还是1930年代出版的《科学的民族复兴》,都体现出中国科学社同人始终抱着发展中国科学、求中国复兴的信念,传播科学,开展研究,不断扩大各项事业,正如竺可桢所言:“有志之士莫不以复兴民族为事。”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成为国家的事业,民间学术团体纷纷解散。即便如此,他们发展中国科学的信念和精神,从没有因为外界变化而改变。他们始终坚持科学报国,与时代同行,作为科学家群体,他们所执着的,不仅是中国科学化,更是科学中国化,让科学的种子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科学社成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科学救国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近代科学的传播 第三节 废科举与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留学生社团与活动 第二章 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与成立(1914-1917) 第一节 中国科学社成立 第二节 中国科学社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科学》的创办 第四节 年会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科学社的发展与成长(1918-1927) 第一节 社务发展与改组 第二节 《科学》的出版发行及办刊特色 第三节 生物研究所的创办 第四节 参与科学名词的审定 第五节 科学宣传与科学教育 第六节 年会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第七节 中国科学社北美分社的成立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科学社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宋业春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71676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4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80000 |
| 出版时间 | 2023-12-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3-12-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301-2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