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科技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我们会不会长成电影中的外星人那样?要是芯片植入了我们的大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能够编辑自己过往的记忆吗?会有“人兽混种”的生物出现吗?器官的移植是否就像换零件那么简单?……本书介绍了航天、环境、能源、军事、生物等科学领域的尖端科技,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它将为你打开一扇未来的科技之门,在满足你好奇心的同时,把你带入一个尖端科技的世界。
图书 | 尖端科技百科(学生版全彩升级版)/成长必读百科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未来科技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我们会不会长成电影中的外星人那样?要是芯片植入了我们的大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能够编辑自己过往的记忆吗?会有“人兽混种”的生物出现吗?器官的移植是否就像换零件那么简单?……本书介绍了航天、环境、能源、军事、生物等科学领域的尖端科技,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它将为你打开一扇未来的科技之门,在满足你好奇心的同时,把你带入一个尖端科技的世界。 内容推荐 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科技的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促进了人类文明日新月异的发展,尖端科技更以其超乎想象的步伐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在这里,你可以明白流畅地清晰掌握尖端科技的无限风光;你可以惊奇的赞叹科技殿堂的五光十色;你还可以感受尖端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介绍了航天、环境、能源、军事、生物等科学领域的尖端科技,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它将为你打开一扇未来的科技之门,在满足你好奇心的同时,把你带入一个尖端科技的世界。 目录 第一章 尖端航天技术探秘 陨星会不会飞临地球 宇宙防卫——地球防撞网 国际空间站将对外开放 什么时候可以上太空“走一遭” 嫦娥一号在月球背面看到了什么 人类将在月球上建立基地 美国准备用炸药轰击月球找水 未来的月球基地将从排泄物中制饮水 美国最新的微型火星探测器 美国宇航局将研制核动力宇宙飞船 欧洲科学家在火星发现活跃冰川 借太空“遮阳伞”寻找第二地球 第二章 环境变化危害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升高 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冰川消融 中国:将是全球变暖最大的受害者 全球变暧令几十个国家面临战争危机 气候变暖引发科学家新设想 闻所未闻的新奇气候 销声匿迹的生物种群 北冰洋将变成宝藏 全球十大河流面临干涸 未来将会消失4种日常用品 耸人听闻的空气污染 地铁空气比汽车尾气毒性更大 “电子垃圾”对城市环境产生新压力 英国发现变异的三头六腿青蛙 第三章 尖端军事技术前沿 世界上最大航母里根号揭秘 可单挑航母战斗群的核潜艇 美军打造“不眠战士” 未来战士变身铁甲威龙 美军机器人走上战场 美国制造机器“木牛流马”上阵 美国超高速飞机“幽灵乍现” 日本新型超音速飞机2倍音速 空天飞机呼之欲出 信息化战争中的“遁形之术” 美国HAARP气象武器 互联网——未来的新战场 未来战场微型化 “芯片战”悄然走来 美国秘密研发生物武器 美国将研发速造速用第四代核武器 可致90%人口死亡的“核冬天”会来临吗 第四章 新能源与新材料的应用 未来电池可用糖水充电 充电只需1分钟的柔软电池 可再生利用的能源——风电 用垃圾来发电 后石油时代的选择——可燃冰 用生物来造柴油 玉米棒芯的神奇储存作用 未来空气可变为高清TV 未来的“聪明”衣物 超级抹布让灰尘逃不掉 日后可制隐形衣 时速2.25万公里的火车 挽救未来能源危机的氢能源车 第五章 生物科技新发展 克隆的食品也能吃 小狗心情好,尾巴向右摇 恒河猴揭开人类进化之谜 线粒体“夏娃”与Y染色体“亚当” 基因改良使老鼠有人类的视力 杀伤力远超核弹的基因武器 “人兽混种”会造出什么来? 30年后芯片将植人大脑 未来人类会长成外星人 未来人类将具有心灵感应能力 器官移植将像换零件一样简单 科学技术可使人类寿命大大延长 10万年后人类将分化成两类:精英和笨蛋 果真有“水下人”吗? 第六章 天文领域新突破 为什么月亮会不断变化形状 宇宙中存在两个太阳的世界吗 外星人曾经来过地球吗 中子星也会发生“地震” 科学家发现完全由暗物质构成的星系 揭秘宇宙黑暗物质 天文学家发现“黑洞吃掉星星” 高科技破解伽玛射线之谜 南极射电望远镜将探索宇宙形成之谜 欧洲“解谜机器”将揭开宇宙之谜 地球正在膨胀,最终将变成恒星 太阳系与银河系呈分裂趋势 宇宙会不断膨胀而最终死亡吗 第七章 未来生活的展望 电子纸有望取代液晶显示器 任何表面都能变成你的电脑键盘 记忆竟能被保存 “复制”人脑可行吗 生物和计算机之间的桥梁——DNA制动器 无线网络的未来:4G将淘汰传统宽带连接 机器人也有自我意识吗? 未来汽车不需司机自己跑 未来机器人有望做管家 科学家打造水建筑,墙壁由水幕制成 智能化的家居生活 新设计的“睡莲之城” 不装玻璃的透明塑料汽车 功能多样的未来高科技衣服 含人体蛋白的药用转基因水稻 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 摩天大楼里种菜——未来的都市农场 未来人类可自由编辑大脑记忆 未来生活将告别电线 虚拟化身来带你购物的未来超市 试读章节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成立一个专门的专家组来研究来自于太空的各种威胁。 科学家认为,理论上,陨星飞临地球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这既包括不断变化着的太阳活动和辐射,也包括与被称为“不明天体”相撞的可能性和其他威胁。事实上,天文学家们将会用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来观察那些潜在的可能会与我们的地球相撞的危险天体。这样的天体是存在的。 时至今日,仅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专家共统计了超过1100个危险目标,它们的轨道指向地球的方向。同时,还存在来自遥远太空的天体奔向我们的太阳系的可能性,谁又能说出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潜在的危险天体呢。 天文学家解释称,所有的小行星都被按照其可能给地球带来的危险的大小和程度进行归类。他们中间最大型的小行星可能会引起全球性灾难: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灭亡,由于地球轨道变换而造成气候的改变,甚至将我们的星球分裂成若干小碎块。 夏威夷天文学院的尼克·凯泽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小行星袭击我们之前发现它们。” 需要一提的是,科学家将在夏威夷安装四座大型望远镜,并且装备上照相。它们将用来不间断地监督太阳系太空以查明危险物体。 目前科·学家安慰民众的说法是,现在还没有危险目标飞向地球。但同时,如果这样的目标出的话,我们人类还没有御这种危险的方法。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关注监测危险陨石的问题。比如,美国持续资助监测近地空间计划以发现危险天体,某些欧洲国家也在进行上述目标的观测。 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危险的。例如,如果把能够引起全球性灾难的目标认为是危险陨星的话,那么目前,在近地空间内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陨星和其他天体。但是,如果把标准降低一些,把直径约100米的陨星定义为危险目标的话,那么共有103个天体向我们飞来,它们中首位陨星接近我们星球的时间为2020年。专家称,如果直径100米的陨石向我们撞来的话,那么它完全能够毁灭一座大型城市并引起地震等一系列反应。 现在,初步估计,地球附近共约有10万个不大的目标,它们能够进人到我们的大气层,并落到地球表面。这样的事情已经出现多次了,最近的一次就出现在2004年的印度洋上。 翻开历史资料,在地球上已经有许多由于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如1908年发生在通古斯的大爆炸,幸好那里是森林,没有人居住。科学家称,这次撞击可以与1500万吨级原子弹爆炸相媲美。 同时,也有一些好消息,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最危险的99942号小行星开始脱离轨道,它的危险程度降低了。 还是有许多科学家并不乐观,比如说,如果什么时候有个足够大的天体靠近地球的话,那么人们未必能够躲过自己的劫数。首先,大多数天体非常坚硬,像好莱坞电影中展示的那样把它们炸碎是不可能的,其次它们飞行速度非常高,要想用核子弹击中它们,就好像跳上一列全速行驶的列车。 1908年的6月30日,一颗火球从天而降,撞击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引发的大火焚毁了8000多万棵树木,波及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科学家普遍认为,爆炸由小行星撞地球引起。 为了防御小行星在未来可能与地球“亲密接触”,科学家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一颗编号99942的“阿波菲斯”小行星成为中心话题。科学家计算,到2029年,直径近300米的“阿波菲斯”将与地球距离不到4万公里。2036年,受地球引力影响,“阿波菲斯”的运动轨迹有可能发生改变,与地球“亲密接触”。 俄罗斯的科学家提议,发射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体生产的航天器,对“阿波菲斯”作近距离侦察,摸清它的运动轨迹、结构与物理特性等信息。 此前,俄罗斯保护地球免受行星撞击研究中心主任扎伊采夫说,俄罗斯将把三枚分别搭载观测卫星、侦察卫星和太空拦截航天器的特殊运载火箭投入“战斗值班状态”。确定危险存在后,俄罗斯将发射太空拦截航天器,迫使危险天体改变轨道,或将其摧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行星学会也有类似打算。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还有意借助俄罗斯研制的“RT-70”雷达,与其他国家一起防御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联合国近地天体项目负责人克劳瑟说,小行星问题“没有国界”,各国应加强协作,分享数据、技术和资源,评估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同时设法降低这种风险。 通古斯爆炸敲响了人类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警钟。小行星大多由石块、金属和尘埃构成,大小不一。它们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绕太阳公转。但由于质量较小,小行星常受到大行星引力吸引,远离原来的轨道。科学家认为,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为每10万年1次,但仅此一次就可能毁灭地球。直径接近10米的天体撞上地球的概率为每3000年一次。同时,不少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被严重低估。2002年6月,美国军用卫星检测到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爆炸,威力与1200P屯炸药爆炸相当。科学家认为,爆发可能由一颗进入大气层的小行星引起。尽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微乎其微,但由于其危害性大,科学家已经着手建立一个预防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监测网。 加拿大的科研人员2008年6月30日宣布,他们计划在2010年发射一颗微型卫星,用于监测太空中小行星的行踪。 目前人类只能在地球上监测小行星,受到太阳光的影响,监测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正在研发的这颗近地物体监测卫星,可以在空中24小时工作。它的尺寸相当于一个大旅行箱,携带一个直径15厘米的望远镜。能监测以前地面看不到的小行星,并能准确计算小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及时发出危险警告。P3-6 序言 当原始人拿起工具的那一时刻,科技便伴随着我们人类的左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起发展。无论是面对时代的制约还是面对宗教的束缚,科技总是以它无与伦比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触角更是遍及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每天,我们的生舌在不知不觉中都发生着改变;每月,我们都会发现身边的某些物品被淘汰:每年,我们回顾过去的365天时,才会发现科技给我们带来如此之大的变化。 科技赋予了人类神奇的力量,使我们向各个领域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大到宇宙航天,小到微观电子,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被世界上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步步地推动着,一项项科技成果的产生,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例例医学难关不断被突破,使得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病魔逐渐被消灭;新的交通工具缩短了我们与亲朋好友间的距离;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得我们随时可以和他人联络;甚至想象中的机器人也已经从科幻小说里走到了我们的身边变为现实。科技也同时帮助人类渡过各种难关,面对地球能源的日益减少,科技产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能源和原材料,电池可以用糖水充电,空气可以做电视的显示屏,垃圾可以用来发电。人类用最尖端的科技给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带来了方便。 那么在未来,科技又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我们会不会长成电影中的外星人那样?要是芯片植入了我们的大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能够编辑自己过往的记忆吗?会有“人兽混种”的生物出现吗?器官的移植是否就像换零件那么简单?人类的寿命能够达到1000岁吗?还有那神秘的外星人,奇特的海底文明,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的亚特兰蒂斯,这一切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所有的这一切,都要从当前人类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中寻找答案。 当然,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毁灭自身的力量。环境、生态、能源、文化,以至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根基。我们要用好科技这把剑,它只可以是人类手中的利器,而不能变成毁灭人类的元凶。本书介绍了航天、环境、能源、军事、生物等科学领域的尖端科技,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它将为你打开一扇未来的科技之门,在满足你好奇心的同时,把你带入一个尖端科技的世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尖端科技百科(学生版全彩升级版)/成长必读百科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2499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N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6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