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去意大利--那些我最爱的地方/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瑞琳,以一部《去意大利——那些我最爱的地方》奉献给“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这个丛书系列。她出生于西安,长期致力于文学批评,奔走于海内外,被誉为当代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作家徐小斌评论说:瑞琳的文字“美丽丰饶如焰火,她的足迹摇曳洒脱如流星。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她永远无法让自己‘停留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她所至之处,便是阳光,便是花语,便是人间真性情。”难怪作家张翎称瑞琳是性情中人;严歌苓则赞瑞琳散文有大视野。

内容推荐

《去意大利——那些我最爱的地方》是游记散文集,收入“去意大利”、“世界真小”、“美国风情”、“故乡的云”四辑内容,作者陈瑞琳从“文化之旅”的斑斑屐痕中看到人生旅程的时空翻转,从自我灵魂的成长中苦苦探索着历史记忆的智慧之光,在世界前进的脚步中追寻着人类文化的归宿。

目录

去意大利

 去意大利

 在罗马的中国人

 我的“罗马假日”

 仰望梵蒂冈

 梦中的佛罗伦萨

 古城依旧

 水城威尼斯

 在遗憾中告别

世界真小

 英伦秋行

 雨中剑桥

 温莎情韵

 大英博物馆

 飞往苏格兰

 漫游苏格兰高地

 尼斯湖畔

 南归

 寻找雨果

 神秘之都

 爱上阿姆斯特丹

 走进阿尔卑斯山

 洛矶山漫游散记

 如歌的行板

 加勒比海的阳光

美国风情

 “蓝色"的密西西比河

 走进德克萨斯的心脏

 海上生明月

 枫叶红了的时候

 红色的夏天

 几度夕阳为我红

 冰火华盛顿州

 八千里路云和月

 飞过纽约

 波士顿畅想

 雪鸟飞翔的地方

 棕榈深处有人家

 “总统”故乡行

 雪恋

 触摸西部之魂

故乡的云

 禅意台湾

 澳门是座城

 来碗羊肉泡馍

 长安夜雨渑轻尘

 我的小南门

 上海的早晨

 太仓的贵气

 邂逅丽江的男人

 那是泸沽湖的女人

 夜宿周庄

 南昌行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在遗憾中告别

走进意大利,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要有体力。告别威尼斯的时候,已经感到疲惫。这一路走来,一次次被历史与艺术的浪潮淹没,几乎难以承受。所以,不再去看米兰大教堂,决定坐火车回罗马。

感谢威尼斯的好天气,先坐慢船到火车站,所幸意大利的火车这次没有罢工,登车南下,环视车厢,竟然听到各种的语言,非常有趣。

此行意大利,因为体力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去意大利的南部,错过了庞贝、苏莲托、比萨斜塔和米兰,真是相当遗憾。

早就听朋友说那不勒斯小城带给他的惊喜和震撼,那里有大量的中国商店,大幅的中文广告牌。从那不勒斯去庞贝很近,南部的意大利人更热情善良,到处有人来帮忙。可惜现今的庞贝古城只开放了三分之一,其余还被掩埋于地下。最触目惊心的展厅也关闭,看不到那些真人般大小的古庞贝居民的遗体空洞石膏。据说火山灰迅速把人体裹上后,高温和窒息使人很快死亡,所以那些人尚来不及反应就已经死去,然后人就慢慢融化,直至成为一个空洞,再把这些空洞合拢浇铸石膏。当年参与发掘庞贝城的历史学家瓦尼奥说:“那是多么令人惊骇的景象啊! 许多人在睡梦中死去,也有人在家门口死去,他们高举手臂张口喘着大气;不少人家面包仍在烤炉上,狗还拴在门边的链子上;奴隶们还带着绳索; 图书馆架上摆放着草纸做成的书卷,墙上还贴着选举标语,涂写着爱情的词句……”这些景象,展示的是数万的生灵突然被活生生地毁灭!

小时候听过一首歌《重归苏莲托》,所以一直盼望着去探望这座小镇。听说小镇到处是青草花香和海水的气息,罗马和庞贝的那种沉重感一扫而空。其实苏莲托是沿海的山城,一面贴山,一面是万丈悬崖直入地中海。这个小镇高低错落,沿途蜿蜒曲折,白色的地中海式建筑依山而立,很多都建在俯视地中海的悬崖上。春天时鲜花盛开,点缀着阳光下的地中海蓝。

我们的火车很快就回到了罗马,熟门熟路,楼下超市买了新鲜的蔬菜,好好地美餐了一顿。真是奇妙,早上还在威尼斯,下午就又走在帝国大道上。

第二天早上坐上了去机场的早班巴士,每人才四欧元。车子晃悠悠地再次穿过古罗马城墙的城门洞,真的要告别了,感觉不是在告别罗马,而是在告别“文艺复兴”。

罗马,真的不是一天建成的。纵观人类的历史,一直在追寻人的尊严和自由。那场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随之扩散到整个西方的“文艺复兴”,可以说是影响到欧洲乃至世界的一次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击碎了由来已久的精神奴役枷锁,释放了个性自由和个人创造力。

回望中国,近五百年来却不曾有过真正的“文艺复兴”,至多有过“文艺复兴”的尝试,而且也是浅尝辄止。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思想文化运动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在观念上提倡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批判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推动了人性的解放,引进了民主科学等现代概念,初步普及了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观念。但是这一场“启蒙运动”的声音还是太微弱了,关于人的尊严和价值并未能真正地确立。

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却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和对自由的渴望,之后的启蒙运动则向世人描述了一个怎么才能够尊重人性和保障自由的制度框架图景。

古老的中国一直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都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曾经迎来了一场“思想启蒙”,但那也是短暂的星星之火。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伟大的“文艺复兴”告诉我们: 只有思想,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中国的“文艺复兴”就要来临!

P38-40

序言

睁眼看世界

那是2012年秋天,看无边落木,不由得想起神秘的玛雅人预言,预言认为就在这一年的12月21日,神将从天而降,也就是世界末日的意思。先生问我:“最想去哪里?”我立马毫不犹豫:“去意大利!”在我的意识里,总是把最想去的地方留到最后,以便让自己活着一直有个盼头。但是眼下是2012年,世界似乎有些不一样,谁会知道这个星球将要发生什么。

其实,按科学家的推断,地球至少应该有100亿年的寿命,目前地球也只存在了46亿年,虽然有点中年危机的早衰征兆,但还算是年轻力壮。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这个地球曾经有过几次大冰川期,但每次都能重新开始,我们人类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期诞生出来的,转得好好的地球应该不会这么快就到了末日。

这玛雅人真是有点聪明过头,自己在彻底消失之前还要预见一下人类现在生活的时代是属于预言中的“第五个太阳纪”,而之前的四个太阳纪已过。玛雅人最不该说的就是每个“太阳纪”完结之时,都会出现大灾难。于是他们记录的第五个太阳纪结束的时间竟然是2012年12月21日,这真把我们吓得够呛。实际上,这个日子只是一个新时代悄悄开始,玛雅人只是懒得再往下推算而已。

正如第四纪冰川期中大量动物因不适应新环境而灭绝一样,人类现在似乎也正面临着生死挑战。最近有关国专家称,人类的进化正趋于停止,而这停止进化也就是退化的开始。看看今天的人类,几乎都在与电脑相伴,正在远离大自然的原始力量。如果人类不能提高自身肌体的抵抗能力,而只满足于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免疫力”,那么,可以想象在下次冰川期来临时,已经变得如此脆弱的人类将面临怎样被毁灭的命运。

每每想到这些,我那握着鼠标的手就会开始颤抖。心里暗想:要摧毁地球人真的很容易,只要摧毁眼前的这个电脑,世界就会乱成一团。我们究竟靠着什么才能活下去?无奈与悲观之际,想到我们的腿至少没有退化,还能行走,在我看来,旅行才是生命存在的最好方式。听起来很有点及时行乐的意思,其实是应了那伟大的古诗:生年不满百……何不秉烛游!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不远游,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我想说,不仅要远游,而且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不是我不孝,而是我相信:“离开你是为了更好地爱你!”

想当年离开中国,写下第一部《走天涯》,才知道有家的感觉真好。后来写《“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文化。等到写《家住墨西哥湾》和《他乡望月》,才最终懂得: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睁眼看世界,看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此刻,月光如水,笔下写的是意大利,但是我比任何时候都思念中国以及有关中国的一切。在这地球上,我们的这个民族人口庞大,有高山、大海的守护,历史上的汉唐时期曾雄据着世界文明的巅峰。曾经的古老文明,都纷纷败落消匿,但唯独中华文化代代传承至今。何能如此?因为我们一直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但是,我们又怎能忘记,近三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是闭关、衰弱、受辱和奋争,我们未能走过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艺复兴”,也未能完成理性时代“人”的启蒙。虽然在二十世纪已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努力为中华民族“补课”,可惜历史的急速演变让这一文化使命至今看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2012年,权且说它就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刻。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走进意大利,走进那梦里千回的“文艺复兴”,去感受“人”的力量,去寻找“艺术”的源泉,去见证宗教所带来的神圣。

就在开始动笔写意大利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队一队、一船一船、一家一家的中国人在意大利;在威尼斯的河道里,坐在贡多拉上面的游客也几乎都是中国人。在意大利的商店里,我曾看见中国的小伙子一掷千金,为女友买奢侈品。当我问他:“你最喜欢意大利的什么?”他回答说:“当然是精品店啦!”我不禁由喜而悲,喜的是中国人有钱了,可以走向世界,悲的是有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去了意大利,却对意大利的文化和艺术走马观花。

为此,我要把这部书,献给那些想要看世界,或者正在看世界的人们。

2013年1月于美国休斯敦

后记

不做游子,何解乡情?

陈瑞琳

我是一个“虎妞”,因为属虎,不怎么解风情,但我喜欢在崇山峻岭中野游。好在我嫁的男人非常懂我,因为他也属虎。

记得六岁那年,母亲回到渭北的外婆家接我,我正在村东头的碾子上津津有味地啃着烤麻雀。那时候,最开心的事是去小林子里找知了蜕下的壳,再添一撮平时攒下的长头发,跟村口常来的货郎担子换糖吃。有时饿了,或者去菜地里摘豇豆,或者在后院的矮墙上手持长杆打树上的枣儿。我至今还记得,黄昏的炊烟中,蹲在门槛上,看着手中大瓷碗的面汤上漂着绿绿的红薯叶子,还有舍不得一口吃掉的鸡蛋一样金黄的南瓜花,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最好吃的东西。

小时候,我跟乡下孩子唯一不同的是常常自己一个人躺在暖暖的麦秆堆里想妈妈。静静的午后,只有知了在鸣叫,我的心里空空的好怕,眼泪淌在熟睡的脸上。小小的我,就在盼望着将来有一天要走得远远的,一直走到天尽头那看不见的地方!儿时的寂寞,我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从那时起,我就向往热闹。也许命运早就注定了我要走向天涯,直到生命的终点。

三十岁以前,我生在关中、长在关中,常常觉得自己很像唐代壁画上的人物,有时也默默地想要是在武则天那时候说不定还能考个上官婉儿那样的工作。每次出门远游,一回到西安古城,看到那厚实的城墙,心里就立刻踏实下来。没办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知道,自己走到天涯海角都是这八百里秦川的女儿。

奇怪的是,我后来发现:自己越是离家,就越是爱家;离开母亲越远,越是想念母亲。

去美国前,我已经在大学里教了十年的中国文学。出国时已三十岁,三十岁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年龄。坐在飞机上我在想,古人说“三十而立”,而我是“三十而破”!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度,有谁会需要听你的什么中国文学呢?我蓦然想起念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在去江南绍兴的火车上,同车厢的人们非要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研究鲁迅的”,周围竟是一片怪异的目光,有一个老乡斗胆问道:“鲁迅是不是做过皇帝?”

波音747飞过太平洋的时候,我知道三十年青春的积累从此挥别。但我并不心痛!三十功名尘与土,而今迈步从头越。生命真的是渺小得一瞬即逝,而属于自己的也唯有那拥抱世界的万千体验。好在我心里有对世界足够的爱,包括对生命的爱、对人的爱、对方块字的爱。

喜欢思念的感觉,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所以有了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他们不远游,怎会有这样深刻的愁韵?古人尚懂得“置身异乡"的丰富体验,谁又能说,漂泊,不是生命里让人销魂的苍凉呢?

家是什么?余秋雨说:“家就是一种生活的殷切思念”;白先勇说:“家是他有关中国的所有记忆”;对于渺渺的我,“家”就是那个最初孕育了我身我心,塑造了我灵魂的地方。她,就是我的故园。

在美国,二十年一弹指。这些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我曾经端着自己包的冻饺子在烈日下叫卖而欲哭无泪,我曾经在黑夜暴雨中的摩天高楼下迷路而不知所归。我也曾踏遍美国,南到白浪滔天的大西洋海明威的故乡,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加拿大的边界,侠胆遨游,潇洒江湖。曾经出入高朋华宴,也曾在夜半收留无家可归的弃妇。曾经饿得舍不得买一个包子,也曾经一掷千金。生活,就是这样苦乐悲欢。

在异国他乡,我给家人写西部犹他州的绚丽,我跟朋友们分享加州高山迷雪的惊险。母亲来信为我的《餐馆辛酸》流泪,师友们传给我《晚报》上他们读“中国肚子”的慨叹。往事不是不堪回首,怕的就是麻木的心不能再回首。二十多年的游子岁月,无从立碑,却为我立下一个个看世界的彩色路标。

《去意大利》,是我继1998年《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家住墨西哥湾》(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他乡望月》(中国社会出版社)之后所推出的第五部散文精品集。我希望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表达自己游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感受,其中一个个行走的故事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山水游赏,而是进入到新的文化理想的探索。一个东方女人,移居到北美墨西哥湾的海岸边上,倾听着来自加勒比海深处的涛声,亲历过东西方的花开花落,怀想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文学的意义上思考着“当东,方遇到西方"这百年不解的话题。

域外的写作,如果说男性作家多喜欢以政治的视角来叙述和反映社会、道德、文化等宏大题材的话,那么女性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女性作家更擅长于从“文化之旅”中看到人生,从自我灵魂的成长中苦苦探索,在世界前进的脚步中追寻着人类文化的归宿。无论是“异乡’’还是“原乡”,她们更看重的是“人”的本源意义。

当我完成这部书的时候,也许就是我告别散文写作的时候。人生有无数的可能性,写作也有其他的可能性。但无论我走向哪里,我都不会告别读者。人世间百媚千种,我独爱你那一种。

2015年10月17日于休斯敦

书评(媒体评论)

徐小斌 当代著名女作家、央视一级编剧

爱,是陈瑞琳写作之魂灵,亦是她情感之源泉。她的文字美丽丰饶如焰火,她的足迹摇曳洒脱如流星。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她永远无法让自己“停留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她所至之处,便是阳光,便是花语,便是人间真性情。

严歌苓 海外著名女作家

陈瑞琳的散文有一种大视野,她是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探索散文创作的新途。因为她是学者,感性与知性交融,语言里就有了一种厚重的思想感。她喜欢从情感入笔,但很快进入到时空的悠远与历史的沉思。她看似随意捡来的一个个旅途故事,实际上是在追寻自己的文化理想。

张翎 海外著名女作家

陈瑞琳是个性情中人,她把性情带入了文字之中。于是,文字就有了体温。她用这样的文字描述土地,土地就有了颜色和质地;她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人,人就有了灵气。她的文字不仅渗透着充沛的情感,也流露着丝丝缕缕的善意体恤。假若有风,她的文字抢在你之前,为你挡去一丝风的棱角。假若有雨,她的文字给你撑开一把桐油伞,叫你少淋湿一角衣裳——她只是愿你在她的文字里看到一片美一些暖一些的天地。这是她写作的精神所在,也是她文字的力量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去意大利--那些我最爱的地方/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陈瑞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913545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7146757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1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