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古窑复兴:福建德化月记窑的技艺民族志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借助人类学、艺术学等相关研究范式,以福建德化一个民间陶瓷窑口为切入点,从新旧技术知识体系间的关系视角考察了中国东南一个乡村手工业社区的技术适应、技艺变迁与文化转型历程,并提出“技术的本土方案”这一核心概念。从“技术—器物—人群—社会/文化”的网络模式进行民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分析,对中国艺术民族志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为艺术人类学在民间技艺转型议题上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民族志案例。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月记”的兴起:瓷都德化的陶瓷历史与文化生态 第一节 技术定位:月记窑 一 结构与烧成 二 “窑神”信仰:技术的来源 第二节 窑口历史与瓷都底蕴 一 窑址分布 二 “月记”款识 第三节 走进蔡径:我的田野 一 聚落的形成 二 家族事业与个人事业 三 窑业成长 本章小结 窑口、器物与人群 第二章 变动的市场:大众消费与月记窑日用瓷的生产 第一节 “水尾”时期 一 场地扩建 二 集中供销 第二节 向内搬迁 一 从果场到窑厂 二 陶瓷出口 第三节 出口转内销 一 承包制 二 柿壶:一种廉价的大众壶 三 龙密的爆发 本章小结 木土技术的生命力 第三章 技术的革新:传统龙窑的发展困境与技艺坚守 第一节 陶瓷畅销的背后 一 瓷林矛盾 二 以电代柴 三 龙密的退场 第二节 传统市场的转变 一 内销茶具市场的兴起 二 西洋工艺瓷出口集团的形成 本章小结 生态、市场与技术网络 第四章 乡村的振兴:蔡径村从陶瓷厂到艺术村的转型 第一节 从传统窑坊到陶艺交流中心 一 地方精英的作用 二 艺术家的对接 三 身份转变:从窑主到“非遗”传承人 第二节 创客与柴烧陶艺 一 洞上陶艺村 二 回乡:生活方式的选择 三 柴烧艺人如何烧窑 第三节 技术“本土化”与技术情感 一 碰撞与融合:引入小柴窑 二 社区的反映 三 器物的分类与人的情感 四 手工物与造物者的关系 本章小结 传播与发明:魅惑的技艺 第五章 国家的在场:“非遗”语境下的技艺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园区规划 一 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二 开发与征迁 三 新一轮投标 第二节 “遗产”复兴:技艺的尝试 一 青花:寻找“蚯蚓走泥纹”肌理 二 白瓷:传承“中国白”瓷质 第三节 龙窑何去何从 一 窑工的未来:圈子与路子 二 技术的竞争:手艺与名声 本章小结 社会变革与技艺变迁 结论 技术的本土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窑复兴:福建德化月记窑的技艺民族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405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55000 |
出版时间 | 2024-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9-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27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