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伊斯兰教
内容
编辑推荐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它由遥远的阿拉伯来到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地与周围的生存环境适应和融合,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基本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目前,中国穆斯林人口约有2000多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分布在中国各地,几乎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穆斯林居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现象。

内容推荐

中国各地都有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建筑,许多清真寺建筑年代十分久远,是伊斯兰教建筑的瑰宝。由于伊斯兰教在中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反映在清真寺建筑上也与阿拉伯国家有所不同,中国的清真寺一般沿用了中国古典砖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同时,又保留了伊斯兰教独有的特征,建筑设计者遵照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尽量突出伊斯兰教的特点。在清真寺内开展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几百年来的传统。每座清真寺都设有讲堂,是阿訇给“海里凡”讲经的地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主要是在清真寺里进行。因此,中国的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宗教教育的场所。

目录

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

二、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三、中国穆斯林的宗教教育传统

四、中国的清真寺

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六、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成果

七、中国穆斯林的海外友好交往

试读章节

中国穆斯林历来重视对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早在明末清初就曾出现过一批“经儒兼通”的穆斯林学者,他们对伊斯兰经学、哲学和历史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的学术著作和译著,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穆斯林先民把伊斯兰文化中的天文历算、数学、医药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了中国,到了明清时期他们则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发展和融合方面。他们开办经堂教育,开展汉文译著活动,把中国伊斯兰教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回族学者王岱舆、张中、伍遵契等人是最早用汉文解释伊斯兰教义的。他们的著作《正教真诠》、《归真总义》、《四篇要道译解》等,至今仍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产生着重要影响。稍后出现的著名回族译著家有马注、刘智、金天柱、马德新等,他们的著作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清真释疑》、《古兰经选本》、《大化总归))等。这些回族学者用“以儒诠经”的方法传播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伊斯兰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了中华思想文化宝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族穆斯林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和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涌现出了一大批各族穆斯林知识分子,如著名阿拉伯语言学家、《古兰经》翻译家穆罕默德·马坚教授,著名回族历史学家、多卷本《中国通史》的主编者哲玛鲁丁·白寿彝教授,翻译家、《阿拉伯通史》的著者阿布杜·拉赫曼·纳忠教授,维吾尔族学者、《古兰经》维文翻译家买买提·赛来和撒拉族青年学者、《伊斯兰文化新论》的作者马明良等。他们在中国伊斯兰教史、《古兰经》学、圣训学和教法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20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伊斯兰教研究工作者,他们从国内外的大量文字资料中获取了丰富的营养,著书立说,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如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制度史略》,勉维霖的《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杨怀中、余振贵先生的《伊斯兰与中国文化》等。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后也十分重视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工作,先后翻印出版了袖珍本《古兰经》、《古兰经》文选、《古兰经》第三十卷(中阿文对照本)和《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汉译本,参与了国家重点工具书《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组稿撰稿工作,出版了《伊斯兰教基础知识》,编写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协会主办的《中国穆斯林》杂志(汉、维文两种版本)是国内外伊斯兰文化研究的窗口,它刊登发表的穆斯林学者关于伊斯兰教义、教法、教史和穆斯林宗教生活的文章,为穆斯林群众提供伊斯兰文化知识,指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伊斯兰教。目前,协会正在组织力量编写《中国伊斯兰教通志》和《伊斯兰学术文化丛书》等。各族各界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伊斯兰教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

中国穆斯林学者还经常出席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召开的各种伊斯兰学术讨论会。他们为国外的伊斯兰学者带去了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让世界各国穆斯林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伊斯兰文化,了解中国穆斯林,从而促进了中国穆斯林同世界各国穆斯林之间的友谊和学术交流。

P089-090

序言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它由遥远的阿拉伯来到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地与周围的生存环境适应和融合,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基本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最早由海上“丝绸之路”登陆中国。中国史书大量记载了穆斯林先民在中国沿海城市居住和生活的情况,那时的泉州、广州、扬州和杭州聚居了大量来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和宗教家,他们在与中国开展通商贸易的同时,也开展了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在中国沿海城市至今保存完好的建于1000多年前的清真寺,就是那一时期穆斯林在华活动的最好证明。中国唐代(618—907)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那时来中国经商和传教的穆斯林人数很多,他们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寻着先人的足迹,来到中国进行商贸和文化的交流。海路与陆路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两条重要路线。此后,随着经商的需要,在中国的穆斯林商人们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使运河沿线也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传播地。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广泛传播要晚一些,大约在10世纪至18世纪前后,中国西北地区一些民族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成为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目前,中国穆斯林人口约有2000多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分布在中国各地,几乎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穆斯林居住。他们在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的保护下从事各项工作,进行正常的宗教生活。

中国各地都有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建筑,许多清真寺建筑年代十分久远,是伊斯兰教建筑的瑰宝。由于伊斯兰教在中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反映在清真寺建筑上也与阿拉伯国家有所不同,中国的清真寺一般沿用了中国古典砖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同时,又保留了伊斯兰教独有的特征,建筑设计者遵照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尽量突出伊斯兰教的特点。他们在大殿内的米哈拉布和围墙四周书写《古兰经》,在大殿的过梁和立柱上书写精美的阿拉伯书法,以期达到装饰的效果,他们杜绝在建筑物上出现人物和动物形象,把艺术化的花卉装点在清真寺的走廊和墙壁上,使整座清真寺显得庄重素雅。在清真寺内开展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几百年来的传统。每座清真寺都设有讲堂,是阿訇给“海里凡”讲经的地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主要是在清真寺里进行。因此,中国的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宗教教育的场所。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现象。除了我们上面谈到的清真寺文化的特点之外,中国穆斯林学者在明清之际(17世纪前后)开展了汉文著述活动。他们的经典作品被誉为“汉卡塔布”,对于伊斯兰文化的中国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真指南》、《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等汉文著述,出自著名学者马注、王岱舆、刘介廉等之手,他们结合汉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和《古兰经》,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穆斯林称为“学通四教”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伊斯兰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广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08016
开本 16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69.2-6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21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