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唐五代入蜀文人与蜀道诗研究 | 
| 内容 | 编辑推荐 1.细致梳理入蜀诗人生平,了解其作品创作的背景。2.深入研究唐五代入蜀诗特色。3.整理入蜀文人名录和入蜀诗篇目,方便读者查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研究唐五代时期入蜀文人和入蜀诗的学术著作。本书以唐五代时期的入蜀诗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蜀道与唐五代入蜀诗人文学生产的关系,探讨唐诗与巴蜀文学繁荣下的蜀道文化因素,以及唐五代入蜀诗人对蜀道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内容包括概述唐五代入蜀诗的内涵,唐前入蜀文人文学,唐五代诗人入蜀的经历和唐五代入蜀诗和巴蜀自然风光、dute风物、民情风俗的联系等,quan面展现蜀道与诗的互动关系。 目录 绪 论 ____ 001  第一章 唐五代入蜀诗概述 第一节 唐五代入蜀诗之界定____ 013 第二节 唐五代入蜀诗的时段分布特点____ 017 第三节 唐五代入蜀诗的地域分布特点 ____ 039 第二章 唐前入蜀文士与文学 第一节 先秦入蜀文士与神话传说 ____ 059 第二节 两汉入蜀文士与巴蜀文学的初兴 ____ 06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入蜀文士与文学 ____ 078 第三章 唐五代诗人入蜀动因 第一节 前提条件:蜀道交通的改善 ____ 103 第二节 政治影响:宦游与避乱 ____ 113 第三节 文化吸引:游历与观景 ____ 123 第四节 个人需求:入幕与应举 ____ 133 第四章 唐五代入蜀诗与巴蜀自然山水 第一节 北线蜀道山水 ____ 147 第二节 东线峡路通道沿线山水 ____ 155 第三节 成都及其周边山水 ____ 166 第四节 入蜀诗人笔下的巴蜀山水印象 ____ 176 第五章 唐五代入蜀诗与巴蜀方物 第一节 子规 ____ 191 第二节 啼猿 ____ 194 第三节 海棠 ____ 198 第四节 荔枝 ____ 201 第五节 蜀茶 ____ 207 第六章 唐五代入蜀诗与巴蜀民情风俗 第一节 游乐习俗 ____ 215 第二节 土风民情 ____ 223 第三节 僚人风俗 ____ 235 余 论 ____ 245 附录一 唐五代入蜀文人名录 ____ 251 附录二 唐五代蜀道诗篇目 ____ 280 主要参考文献 ____ 308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唐五代入蜀文人与蜀道诗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严正道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013704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38000 | 
| 出版时间 | 2024-08-23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4-04-14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