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7年秋,发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沿岸的巨大海啸,摧毁了成百上千个沿海城市……近三亿人丧生,一亿人失踪,五亿人无家可归……
地球在恶劣的环境下,只有不到10年的“可逆转时间”,只有“地球原始密码”才可以使地球恢复原貌,如若不然,所有生物毁于一旦,地球能量在“热膨胀”过程中释放,地球表面将又回到“酷寒”时代……
图书 | 拯救地球/走向国际化记者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公元2257年秋,发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沿岸的巨大海啸,摧毁了成百上千个沿海城市……近三亿人丧生,一亿人失踪,五亿人无家可归…… 地球在恶劣的环境下,只有不到10年的“可逆转时间”,只有“地球原始密码”才可以使地球恢复原貌,如若不然,所有生物毁于一旦,地球能量在“热膨胀”过程中释放,地球表面将又回到“酷寒”时代…… 内容推荐 23世纪初,人类科技和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隐患,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不可逆转;物种的灭绝加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挑战;各类瘟疫、病毒不断翻新,让人类防不胜防……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长期对地球的践踏而造成的恶果! 另外,在距离太阳系大约十万亿公里的遥远太空中某星系上,存在不同形态的生命,这些生命中有一种是在几千万年以前从地球上逃走的科学家们的后裔——“怪种”,他们掌握地球前一次生命毁灭的记录以及地球的“原始密码”。要恢复地球的原貌,就必须拿到这份“原始密码”!但是,由于“怪种”对地球人类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加之承袭他们祖先“永不与地球人来往”的遗训,绝不会轻易将“地球原始密码”交还给地球。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部分生灵还想掠夺地球。 地球在恶劣的环境下,只有不到10年的“可逆转时间”,就是说,在10年之间,如果能够取得“原始密码”,还可以使地球恢复原貌,否则,就永远不可逆转!并且将面临着毁灭性的“热膨胀”——即地下能量外溢,使地球表面温度急剧提高,水分快速蒸发,熔点较低的物质熔化,地球将急剧膨胀。据科学家推算:到临界时间,地球直径将在几周时间之内膨胀为现在的两倍以上。届时,所有生物毁于一旦,地球能量在“热膨胀”过程中释放,地球表面将又回到“酷寒”时代…… 以维塔为代表的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利用基因技术,在实验室实现对地球原始物种的快速恢复技术。但是,却在如何取得地球的“原始密码”问题上遇到不可逾越的难题!由于“怪种”所在的星球离地球非常遥远,即使外星人愿意归还“地球原始密码”,地球人类也无法取得。 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维塔遇见年轻漂亮的华裔女科学家华黎,两人一见钟情。为了帮助维塔实现宏伟的“拯救地球”的理想,华黎加快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实物电磁发射接收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人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发射!只有这样,维塔才有可能进入浩瀚的宇宙,追踪和夺回被“怪种”掠走的地球“原始密码”。故事依此展开…… 目录 故事简介 科幻题材介绍 人物介绍 拯救地球-小说版 第一章 骇世灾难 第二章 一对恋人 第三章 不密之祸 第四章 瞠目结舌 第五章 初露端倪 第六章 华黎其人 第七章 生日之约 第八章 英才初露 第九章 痛失密友 第十章 天外来袭 第十一章 离奇懈逅 第十二章 遥远邻居 第十三章 谜团难解 第十四章 太空友人 第十五章 初偿禁果 第十六章 发射动物 第十七章 探测土星 第十八章 远航启程 第十九章 天外世界 第二十章 新的课题 第二十一章 古人新事 第二十二章 新的生灵 第二十三章 豁然开朗 第二十四章 神秘失踪 第二十五章 恢复联系 第二十六章 华黎被劫 第二十七章 解救人质 第二十八章 异域风情 第二十九章 恶魔本性 第三十章 礼兵相加 第三十一章 星系大战 第三十二章 重新谈判 第三十三章 度日如年 第三十四章 凯旋而归 拯救地球-剧本版(上) 拯救地球-剧本版(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骇世灾难 公元2257年秋,同时发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巨大海啸,摧毁了成百上千个沿海城市,淹没了无数个村庄。近三亿人丧生,一亿人失踪,五亿人无家可归。这是一场令全人类都感到震惊的灾难,各个灾区的惨状都触目惊心,许多灾区无人生还。建筑物被夷为平地,桥梁坍塌。被冲毁路基的公路,从高空上看下去,就像是刚退下的蛇皮,扯在草丛之上,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全球各个地区以及国际组织都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全人类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离美联体东部的海岸城市纽约仅有不到一百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上,居住着大约三千名华人,占小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他们的祖先分别来自于几百年前的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新加坡和欧洲等地。许多华人与当地的其他人种通婚,所以另外不到一半的人口中还有很大比例的是华裔。在小镇上,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不是英语,而是汉语,就连一些纯种的美洲或欧洲人,也喜欢用非常蹩脚的汉语和别人交谈。 这里本来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海滨小镇。小镇的历史要追溯到大约三百年以前。当时这里是一个美丽的海湾,三面环山,一面对着大海,形成一个“扇”形,是渔民们一个很好的避风港。一些渔民在海岸上搭起简易的木屋,作为陆地上的栖息之地。同时也将捕捉的鱼类产品,通过这里运到其它地方出售,并换取生活和生产所用的物品。 当时从中国大陆、台湾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跳水”(注:当时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比如一些船员,或其他偷渡人员乘坐海轮到达美国之后,悄悄地上岸,不再回到原来的国家,成为当地的非法移民。这种方式被称为“跳水”)的方式,来到美国的非法移民不断地聚集在这里,使得这个海湾逐渐地热闹起来。这些多数来自亚洲和非洲的非法移民,在美国多次“赦免”中,成为美国的公民。他们通过勤奋地工作,逐步在这里建起了美丽的楼房、酒店、超市、学校、医院,使昔日的海湾变成一个美丽的海湾小镇。 小镇的气候非常适宜。后面是重叠连绵的山脉,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夏天,东南风从海面吹来,从正对海湾的山谷吹出,带走海湾的炎热。冬天,山脉将从北方吹来的寒风阻挡在外围,太阳又像是给小镇加盖一层厚厚的棉被,再寒冷的气候,这里也像春天一样温暖。 在海啸和飓风的同时袭击过后,小镇上楼房全部被摧毁。街道被各类车辆以及飞行器之类的交通工具残骸所堵塞,很多车辆中还塞满遇难者的尸体。大街上除了人的尸体之外,还散落着各类畸形动物的尸体,一些变异的肉食海鸟,在尸体上啄食。整个小镇的上空弥漫着一股恶臭和非常恐怖的气氛。 前来救援的部队和志愿者们,乘坐飞行器到达小镇。由于海啸和飓风袭击的范围大,分配到这个仅仅居住不到六千人口的小城镇的救援人员还不足百人。他们在队长詹默斯的带领下,立即开展了救援工作。实际上,整个小镇,除了一些海鸟之外,几乎没有生命!除了海鸟在啄食尸体时,会偶尔发出声响之外,废墟上死气沉沉!大海异常地平静,就像哄闹很长时间非常疲惫的孩子,安静地躺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被自己搞得一片狼藉的场地…… 詹默斯向全国救援指挥中心汇报之后,马上命令队员们开展搜救工作。 小镇后边的山坡上有一所学校。站在学校的大门口,可以俯视整个小镇以及远处的大海。平时学校的师生们经常站在这里眺望,尤其在早上日出时,眺望小镇、大海及日出的美景,真是非常惬意! 学校没有围墙,只是用钢管做成很矮的栏杆,以防止学生不小心从山坡上摔下去。进了校门,就是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平时小镇上的居民,也会到这里踢足球或者玩橄榄球。现在,几乎所有房间的门窗都被飓风吹落。各种仪器设备被飓风从房间内吹出,散落满地。靠近山坡的一栋楼房倒塌。足球场上到处都是瓦砾和散落的仪器残骸。有几辆汽车也被飓风推翻在教学大楼台阶下。救援人员在一辆被压扁了的汽车上发现一个女孩,女孩头部被刮伤,右臂被夹在扭曲的方向盘中,处于昏迷状态。 这时,救援人员又发现在栏杆上还夹住一个稍大一些的男学生。男孩的右腿从栏杆的夹缝中穿过,救援人员将他们救起,送到临时急救室后不久,他们分别苏醒过来。 男孩躺在病床上,脑子中急速地回想十几个小时前所发生的可怕一幕: 周六的晚上,维塔和爸爸妈妈刚吃完晚餐,他的女友琼·玛丽研打电话约他。于是,维塔开着汽车,来到玛丽斯家接上女友,开车到学校。维塔的学校是在半山腰处。山坡并不算高,平时孩子们上芋大多是从山脚下的一间文化商场附近的绿色广场通往学校的自功和徒步两条台阶通道上山,学校的老师们大多习惯开车从山坡上的盘山公路上山。平时,学校反对学生开车到校,今天是周末,维塔才可以开着他的学生车上山。这种学生车的自动程度和安全性非常高,但舒适性要相应差一些。它是专门为18岁以下的学生设计的,能够根据路面的状况自动限速,并配有自动驾驶功能。 维塔是这所学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他的母亲是亚联体(准确讲是亚联体成立之前的中国)人,父亲是美联体(原美国)人,混血儿的优势在他的身上充分地得到体现。维塔不仅身材魁梧、长相英俊,学习成绩也非常好。除此之外,他还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维塔的性格开朗,讲话幽默,在适当的环境下又有东方人的含蓄,所以他是全校女生最为关注的人物,也是许多女孩子们所追求的对象。 维塔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和睦、欢乐的家庭。父亲原来是一名特种部队的战士,在部队练就一副钢铁般的身体,后来被派往亚联体,任美联体驻亚联体的武装联络官。在维塔刚会走路时,父亲就有意增强他的体质,并培养他坐卧跳跃、摸爬滚打,所以,维塔的身体素质非常好。母亲原来在纽约一间大学的实验室工作,丈夫退役后,和丈夫一起来到其家乡居住。东方女人的温存、体贴、善良以及对家人十分关爱等优秀性格集于一身。维塔从小就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十六岁以后,妈妈才同意他晚上可以单独外出。 维塔开着车带上自己的女友——比自己低两级的同校学生玛丽斯,从盘旋的公路来到学校。 P9-12 序言 科学的幻想,幻想的科学!当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未来世界》和《大西洋底来人》两部带有科学幻想色彩的影视片在中国登陆之后,不仅一下子就吸引所有中国人的眼球,使得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如痴如迷,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幻想”这几个字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起一些善于思考的中国人在思索科学幻想是不是科技发明的前奏?美国发达的科技有没有科幻作品创作者的贡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作品中除了那曾经一闪而过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之外,就再也没有像样的科幻作品?为什么我们华人所编写以及拍摄的电影、电视总是以大刀长矛为武器的打打杀杀,总是以“秘笈、神宗”为题材的拳打脚踢!难道我们的电影、电视创作及生产者们还是要告诉中国人,坚持用那些早在100多年以前就在洋人的洋枪洋炮之下被证实毫无用途的“神拳、神掌”吗? 一个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创作者,不论他是在搞文学创作,还是在搞影视创作,都应该将自己的能力用在“创”字上,一个“创”字,绝不是只在传统“武艺”的基础上,演变那些“人能够像鸟一样飞来飞去”轻功,演变那种“能够让山崩石裂,比原子弹都厉害的”内功! 我们也应该有一些以对未来科技发展为线索,基于科技、超越科技的“创作”!作者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情结、有这样的抱负,才创作《拯救地球》这篇小说和电影剧本。 京泉华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立品 2006车1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拯救地球/走向国际化记者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克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97022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6-12-01 |
首版时间 | 2006-12-01 |
印刷时间 | 200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69-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10 |
宽 | 142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