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感性的辩证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电影文选 |
| 内容 | 编辑推荐 * 本文选共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19篇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蒙太奇方法”,这一部分共收录4篇文章;第二,“不顾一切的影像”,这一部分共收录4篇文章;第三,“人民的诗歌”,这一部分共收录6篇文章;第四,“欲望揭竿而起”,这一部分共收录5篇文章。具有深入的学术性,可供相关研究者、学者、高校学生参考阅读。* 在瞥视迪迪-于贝尔曼的电影理论总体样貌的同时,也能够以一种书写的方式呼应这种“行动之诗”。 内容推荐 在迪迪-于贝尔曼的整体写作中,电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他将电影作为一种移动媒介带入对艺术史的研究。他早期对于电影的兴趣主要源于其对蒙太奇方法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在艺术史背景下对蒙太奇概念的理论重构,并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对静态图像的电影使用的艺术历史兴趣。自2008年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他关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论核心。从1995年他在关于乔治·巴塔耶的视觉文本的艺术史分析中第一次引用了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到撰写“历史之眼”系列最后一部的2016年,本文选一共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19篇文章。总体上看,这些选文涵括了迪迪-于贝尔曼电影理论的四个主要面向:源于“图集”认识论的蒙太奇方法、大屠杀—影像的伦理反思、人民—影像的抵抗政治、从情感走向起义的行动—影像。 目录 目录一、蒙太奇方法“无赖的辩证法”——爱森斯坦与巴塔耶(1995)哈伦·法罗基:对抗世界的暴力(2009)哈伦·法罗基:理解世界的苦难(2009)让 - 吕克·戈达尔的过去引用(2015)二、不顾一切的影像克劳德·朗兹曼:不顾一切的地点(1995)档案图像或表象图像(2003)蒙太奇图像或谎言图像(2008)愤慨与尊严:关于塞缪尔·富勒(2005)三、人民的诗歌飘忽不定的存在(1999)萤火虫—图像(2008)想象的人民,作为群众演员的人民(2012)展示无名者(2012)光对抗光(2014)流泪的人民:爱森斯坦或大师的作品(2016)四、欲望揭竿而起影像审美自由十论(2007)激情与行动:爱森斯坦反对巴特(2012)诗意的愤怒——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札记(2013)感性的辩证法(2016)情感不说“我”(2016)大都会文献翻译小组 书评(媒体评论) 一种“具体的”辩证:如何使形式变得强烈?一种“出离的”辩证:如何把欲望和残酷具身化?愤慨:让杀人犯睁开眼睛;尊严:让死者瞑目。这些小萤火虫成群结队,正是人们在抗议、在斗争,以光对抗光,为了他们的自由。如果情感不说“我”,这意味着应该可以实现一种情感的政治,一种只能以“第三人称”来思考的政治。就这样,辩证法与感性相遇了,而政治则体现在了诗的新资源中,包括视觉资源。——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感性的辩证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电影文选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杨国柱 主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855708 |
| 开本 | 其他 |
| 页数 |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905-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