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杨守敬与明治时期日本书坛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清代书法史和中日书法交流史研究中,杨守敬是一位重要人物。清代碑学的发展,以阮元《南北书派论》为开端,至包世臣《艺舟双楫》将碑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集碑学理论之大成。杨守敬作为阮元与包世臣思想的追随者,将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成为清代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撰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明治十三年(1886),杨守敬应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之邀,作为公使馆随员赴日,他的碑学观念为明治书坛的变革投放了“催化剂”。开启了日本书家对“六朝书法”的新认知,被誉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祖”。 目录 序/朱天曙 序/西(山岛)慎一 绪论1 第一节 近代学术界对杨守敬的普遍认识/2 第二节 杨守敬书学思想之于当代学术界的定位/6 第三节 杨守敬与明治时期日本书坛相关研究的必要性/19 第一章 杨守敬及其金石书学著作考论28 第一节 杨守敬生平述略/28 第二节 杨守敬金石书学著作集释/36 第二章 杨守敬书学思想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书坛81 第一节 从杨守敬对历代碑帖的评骘论其书法品评观/81 第二节 梁山舟《答张芑堂书》与杨守敬“品高、学富”说/98 第三节 杨守敬书学思想在清代书法目前的重新定位/101 第四节 杨守敬与明治时期日本书坛变革/117 第三章 杨守敬与明治时期日本书家的交流往来147 第一节 杨守敬与日本书坛的缘起:从张裕钊的介绍论起/147 第二节 心手相传:杨守敬之于日本明治书家的书法授受/154 第三节 陟遐自迩:杨守敬同水野疏梅的书学传习/171 第四节 同道相益:杨守敬对山本竟山的传习授书/179 第四章 杨守敬的书法创作对明治以来日本书坛的影响188 第一节 杨守敬对日本书坛的文献充实与工具改造/188 第二节 明治以来日本书法教育模式的延续/202 第三节 杨守敬书法创作对日本书风的影响/209 附录一 杨守敬金石书学年表225 附录二 存世杨守敬流传日本书法作品一览表311 参考文献319 后记329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杨守敬与明治时期日本书坛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程俊英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荣宝斋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326229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60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4-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4-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29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