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动中学生的名家短文
内容
编辑推荐

呈献在广大青少年朋友面前的这套丛书叫作“新概念语文”,什么是“新概念语文”呢?顾名思义,所谓“概念”,即指“观念”、“思想”或“观点”,讲得更通俗点,即“看法”“想法”的意思;“新”,当然再容易理解不过了,它与“旧”相对,指过去所没有的东西。“新概念”,即是指用一种过去所没有的新的观点或视角去看……东西。

内容推荐

本书将引领我们进入了思想的领域,它或许可叫作历史的反思吧。本书的思路从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世界的“五四精神”开始,在那里,我们接触到了中国新文化的伟大先驱,倾听他们的论说;而且,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行程中,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一直延伸到现在,直面我们灵魂深处的“敌人”。“历史的沉思”也积聚于此,“十年一梦”、“牛棚小品”、“流氓意识”、一本书“吃”了十年,这是亲身经历的描述,也是灵魂的反思,更是社会的批判,于此我们更感我们民族精神之旅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随历史的进程走进经济改革的“新时代”,也随文化的复兴走进时下盛行的“学术报告厅”,充分领略经济学家、企业家与学者们的高谈阔论。在古典文化方面,我们既展示了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理论源流,也叙述了叛逆思想家们的伟大批判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以自己的思想与生命殉了自己的事业,人民与历史应铭记他们。在本卷纯属思辩的伟大哲学家的文字中,马克思、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这些世界思想史上的顶级人物,这些改变人类命运的先知第一次展示了他们的风貌,使我们深感人类思维的博大精深,使我们的精神视野跃进到新的层面。在全书结束处推出“崛起的中国”,这不仅是要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双坐标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中国,且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有思想的提高和本领的增强仍只为了一个目标——振兴中华。

目录

第一篇 五四精神

吾人最后之觉悟 /2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8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20

第二篇 改造国民性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24

我们的敌人 /29

差不多先生传 /32

说“面子” /35

“正义”的弯曲 /39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43

第三篇 历史的沉思

十年一梦 /48

“牛棚”小品 /56

“吃”了十年的一本书 /65

论流氓与流氓意识 /76

第四篇 走进新时代

我怎样做总裁 /88

“斑马经济”与“小狗经济” /102

“崩溃论”与中国经济 /111

第五篇 学术报告厅

科学的始祖——哲学 /124

科学与人文/133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145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56

第六篇 哲学的思辨

论生存的虚无 /164

论人/171

筑·居·思 /179

文明的冲突 /196

第七篇 人生探究

人生的两极/206

生命的交换/208

追求创造和诗意的人生/211

我的处世哲学/225

第八篇 崛起的中国

少年中国说/230

500年中国寻梦 /236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 /245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外交政策 /259

试读章节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断之日为生而生。人之动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后之觉悟也。世界一切哲学、宗教皆缘欲达此觉悟而起。兹之所论,非其伦也。兹所谓最后之觉悟者,吾人生聚于世界之一隅,历数千年,至于今日,国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词言之,即盱衡内外之大势,吾国吾民,果居何等地位,应取何等动作也。故于发论之先,申立言之旨,为读者珍重告焉。

吾华国于亚洲之东,为世界古国之一,开化日久,环吾境者皆小蛮夷,闭户自大之局成,而一切学术政教悉自为风气,不知其他。魏,晋以还,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开异见。然印土自己不振,且其说为出世之宗,故未能使华民根本丕变,资生事之所需也。其足使吾人生活状态变迁而日趋觉悟之途者,其欧化之输入乎?

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攘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化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八九。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惟吾人惰性过强,旋觉旋迷,甚至愈觉愈迷,昏聩糊涂,至于今日,综计过境,略分七期:

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亦复惊为“河汉”,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而已。

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

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土,情见势绌,互市局成,曾、李当国,相继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术,于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当时所争者,在朝则为铁路非铁路问题,在野则为地圆地动、地非圆不动问题。今之童稚皆可解决者,而当时之顽固士大夫奋笔鼓舌,晓晓不已,咸以息邪说、正人心之圣贤自命。其睡眠无知之状态,当世必觉其可恶,后世只觉其可怜耳!

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康、梁诸人,乘时进以变法之说,耸动国人,守旧党尼之,遂有戊戌之挛。沈梦复酣,暗云满布,守旧之见,趋于极端,遂积成庚子之役。虽国几不国,而旧势力顿失凭依,新思想渐拓领土,遂由行政制度问题一折而人政治根本问题。

第五期在民国初元。甲午以还,新旧之所争论,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之范围,而于政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当世所说为新奇者,其实至为肤浅;顽固党当国,并此肤浅者而亦抑之,遂激动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进而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辛亥之役,共和告成,昔日仇视新政之君臣,欲求高坐庙堂从容变法而不可得矣。

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

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特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谓之第七期民国宪法实行时代。

今兹之役,可谓为新旧思潮之大激战。浅见者咸以吾人最后之觉悟期之,而不知尚难实现也。何以言之?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人类进化恒有轨辙可寻,故予于今兹之战役,固不容怀悲观而取卑劣之消极态度,复不敢怀乐观而谓可踌躇满志也。故吾曰: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觉悟维何?请为我青年国民珍重陈之。

P2-4

序言

呈献在广大青少年朋友面前的这套丛书叫作“新概念语文”,什么是“新概念语文”呢?顾名思义,所谓“概念”,即指“观念”、“思想”或“观点”,讲得更通俗点,即“看法”“想法”的意思;“新”,当然再容易理解不过了,它与“旧”相对,指过去所没有的东西。“新概念”,即是指用一种过去所没有的新的观点或视角去看……东西。

这要去看的东西当然是“语文”,语文,即语言文字的文本,语言文字是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千百万年来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是该国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文本即是以语言文字写作成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范本,是我们称作“文章”或“作品”的东西。汉魏政治家、文学家曹丕曾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提到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传颂千古的伟大事业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可见简直有些顶礼膜拜了!实际上,如果我们细细想来,事情确乎是这样,西方古希腊人把“人”说成是“会说话的动物”,也就是说,人如果不会说话,便与动物无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说话”,话语的记载,不就是文章吗?

这样,处于文章的“盛大”,千百年来,我们对后代、对青少年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原初的教育方法,便是从古今中外传承下来的典籍中精心挑选出一批经典作品来,供他们学习,供他们欣赏,供他们揣摸,供他们摹仿,从此而进入我们民族深邃的语言环境,进入了我们民族的生存语境,舍此而外,别无他径。这些挑选出来的作品,在古代称之为“文选”或“选文”,在现代,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甚至是当今称作教材的“语文”。

但是,古今中外的语言典籍浩如烟海,而且思想深度不一,见解认识不一,辞藻华丽不一,那么,我们怎样取舍“文章”“作品”呢?这是一个选择“角度”、“观点”或“标准”的问题。诚然,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标准,一选家有一选家的标准,一国家有一国家的标准,但无论怎样,我们总在不断完善修改自己的“标准”,总在不断推出新的“选本”,总在不断编写新的“语文”。时至今日,未有穷尽;从今以后,也未有尽期。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语文”即是“新概念语文”。

与时俱进的“新概念语文”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语文”,她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具有时代性、当代感。当代,对我们国家而言,是一个经济变革、经济振兴的时代,也是一个科教兴国,科技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对年青一代进行全面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教育,使他们能逐渐地进入世界科技文化的语境中,成为这方面的走向世界的专门人才。为此,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科学文化典籍的精选,形成我们“新概念语文”的一条鲜明的轨迹,而当代科学的进程尤其是我们这一轨迹描述中的重心或落脚点。

当代性的一个延伸是“大文化”的概念。要成为一位能融入世界的当代人,他首先得具有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素质;从另一方面说,他必须从以前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时代、某一党派甚至某一国家的相对狭小的文化圈子里走出来,用世界文化、同时也是博大的民族文化的视野来看待事物,看待人生,这样,全书纯正的文化品味与合符人性发展的典范作品便构成了我们“新概念语文”的又一线索。

当然,“新概念语文”还应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文”。这是一种具有文学品味的欣赏,它不仅能怡情养性,培育起生活的情趣,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能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对于艺术的情感与品评文章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独特感受。文学即是审美,作品即是美的载体,作品阅读即是审美教育,作品的引导性“解读”即是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前面所说的“时代性”、“当代感”与大文化视野当然应溶汇于作品的审美欣赏之中。审美既不是纯形式的,说一篇文章写得如何如何的美;也不是纯感觉的,说一篇文章给人以如何惬意的感觉;审美是在纯正的文化熏陶与现代思想的形成中实现的,她使我们感到充实、视野开阔、对生活与人生充满信心与爱,从而点燃起我们事业进取的思想之火;这难道不是作品给我们所带来的至大的美感吗?  然而,说现代感也好,说文化品味也好,说审美价值也好,这仍然只能作为选编文章的一般性标准,只能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所有的选本按照这一标准都不会有错。而我们的“新概念语文”更有自己特定的目标与对象,她是针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和在校中学生选编的,她应具有合乎自己对象的标准与眼光,这一特定的对象与眼光,才真正构成我们“新概念”之为“新概念”的地方。我们应把教育的立足点转移到受教育者身上来,即把重点放到青少年学生自己的身上。我们不再把他们看作纯粹受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放下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导师”地位,转换立足点,从青少年学生自己出发,依循他们自己身心的发展规律去开展教育,即由他们自己主动迎接教育,让他们自己把世界与知识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自已主动索取,进入智慧与知识之门。正是在这一“新”的视野中,我们的“新概念语文”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标准”与选编思路,即从青少年学生自己的生存出发,恰如其分地在他们的面前把“语文”所描述的世界打开,使他们循次渐进、由浅至深、由近至远、自然而然地领略这一世界,从而感受到语文世界中所蕴含的现代文化与审美特征。

我们在《新概念语文》第一卷中,从青少年朋友的身边事物出发,从他们最初的人生感受出发来选编作品。于是便有了“上中学第一天”经历的感受;“我的家”,家中的父母、祖父及我自己的永恒记忆与描述;由家而至家乡的思念,“家乡真美”,我立基于家乡的土地而感受到大地的滋润与博大;我正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用眼睛来领略四时的景致,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日月星辰、晨昏昼夜,于是我感悟到自然的变化与造化的神奇;正是这一感悟激发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走近科学”,接受科学的启蒙教育;同时我也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它们是我童年生命的交流与展现;正是在这些作家作品的典范描述中,周边世界在我的眼前展开。

第二卷使我的视野进一步延伸,以至于对生活的赞美。“金色年华”是我这个时代最美好的抒写与披露;而“艺术人生”则从我看似平庸的生活中充分领悟到艺术的色彩与旋律,从而感受到天籁之音的神奇与隽永;“五味畅想曲”,酸甜苦辣,南北风味,乡土浓情,“吃”味无穷,真够我品尝回味。同时,我也禁不住去缅怀革命者的奋斗与清苦,感受那生存的非常年代;我也接受长者与父辈的谆谆教诲,知道他们深切的寄望与做人的责任;我还在现代科学研究的视野中感知身边的“动物世界”,也从古人的“笑话”中培养起睿智与幽默;于是,我的人生开始变得丰富绚丽。

第三卷是我对生存的最初思考。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思考生命,关爱生命,是我生存之思的起点;我于是看到经典作家们对人生,诸如饮茶喝酒,看花谈睡之类“新生活”所作的深深的思索;同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为了不致于沉迷与堕落,我也要养成自己“独到的眼光”,作自己生活的主宰;我还用心去品味与思考文化名人不朽的生存,树立起人生的目标,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在科学的殿堂中,我终于知道,抽象深刻的科学原理,与生活的现象如此贴近,其实它们就是生活现象的升华,美的升华。而当我们怀着生活的思考,再去看待我们所常见的那些景物时,我们竟有了意外的发现,花草树木,鸟兽虫蛇皆成了伟大人格的象征;这一切,开启了我对生命、对生活、对伟人、对科学、对景物的深层思索。

第四卷,使我们的眼光超越周边环境而进入更宽广的视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循此阶梯而上,在书海中畅游,多么惬意而有“滋味”。同样,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感受到大师们创作的伟大与艰辛,有如蜜蜂之酿蜜,有如“悲剧的精神”。我们由此进一步培养起美的感受与欣赏的趣味,建筑、音乐、绘画与诗,我们从中寻到了美的踪迹,我们虽不一定是美学大师,但却一定是美的欣赏者与发现者。与美相对,在科学那里,我们纵横驰骋,从科学家谈到现代科学,从科学的困境谈到科学的风格,这些话题,已远远超出了科学本身,进入政治与未来的视野,是我们全方位知识领域的构建。而在环境保护的领域中,“物种”灭绝的悲歌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唯人主义的过度张扬,当导致人类自身的灾难,甚至毁灭。我们的视野还进一步扩展到古代,那种自然人文环境中的和谐自得分明勾画出存在的天然乐趣,令我们陶醉与向往;而且不仅我国,外国伟大抒情诗人盛赞自然的篇章,都应激发我们对自然无比深厚的爱。

第五卷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人类文明的深厚的历史。欧洲“伟大的复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论平等”,“论奴役”,破除宗教迷信,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这批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诲我们,怎样以健全的“理性”去看待世界。“为真理辩护”,为真理献身,这是西方思想家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一种精神,从古希腊、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毁灭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家、思想家们都用他们雄辩的声音告诉我们,正义和良知必定战胜邪恶。在这里,我们开始进入理论思维境地,“人生”“时间”“知识”“快乐”“爱情”“自由”,这些在前几卷中曾经以优美的文笔所描述的东西,在这里都灌注于经典作家们一种睿智的思考,使我们更深地感悟到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即使在那些描述性的散文笔墨里,人生之思也使我们感慨万千:“门”、“卖的漫想”、“影子”、“等”、“优哉游哉”,单从字面我们就可以品味到这些散文中沉思的“神韵”。“凛然中华传记”、“奇人外传”展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英雄正传,奇人别传,崇高与诙谐,悲剧与喜剧,交相辉映,相应成趣,千古传颂,震撼心灵。“热点传真”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当代年轻人所关注的社会的、科学的、政治的热点问题。

第六卷更是引领我们进入了思想的领域,它或许可叫作历史的反思吧。我们的思路从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世界的“五四精神”开始,在那里,我们接触到了中国新文化的伟大先驱,倾听他们的论说;而且,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行程中,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一直延伸到现在,直面我们灵魂深处的“敌人”。“历史的沉思”也积聚于此,“十年一梦”、“牛棚小品”、“流氓意识”、一本书“吃”了十年,这是亲身经历的描述,也是灵魂的反思,更是社会的批判,于此我们更感我们民族精神之旅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随历史的进程走进经济改革的“新时代”,也随文化的复兴走进时下盛行的“学术报告厅”,充分领略经济学家、企业家与学者们的高谈阔论。在古典文化方面,我们既展示了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理论源流,也叙述了叛逆思想家们的伟大批判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以自己的思想与生命殉了自己的事业,人民与历史应铭记他们。在本卷纯属思辩的伟大哲学家的文字中,马克思、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这些世界思想史上的顶级人物,这些改变人类命运的先知第一次展示了他们的风貌,使我们深感人类思维的博大精深,使我们的精神视野跃进到新的层面。在全书结束处推出“崛起的中国”,这不仅是要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双坐标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中国,且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有思想的提高和本领的增强仍只为了一个目标——振兴中华。

这就是我们所要依循的《新概念语文》的思维线路,也是我们所依据的选编的标准,在这一精神之旅的过程中,我们回归到事实本身,也就是回归到青少年朋友自己这里,基于他们知识的渴求与人生的感受,通过一批经典作家的启迪和引领,由他们自己把摆在他们面前的世界打开了,这完全是一种“新概念”意义上的开启,或许,这一开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起他们无尽的阅读兴趣。

吴康

2003年元月写于鸿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动中学生的名家短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831040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7
14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