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歌(符号江苏口袋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2006年,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庞培编著的《吴歌》以通俗生动的文字,讲述了吴歌的起源、发展及至今日的状况,并阐述了吴歌对于展现江苏特色文化的巨大价值。

内容推荐

吴歌,中国江南地区水乡人家、巷里阡陌、村落百姓们口中的一种歌曲,或者称为江南民歌,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百姓乡亲的生活史,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歌》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品《符号江苏·口袋本》丛书之一。作者从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四面楚歌”开始,讲述了吴歌的源起及特点,并进一步介绍吴歌的表现手法、常见主题、历代评价及现世传承等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吴歌》作者庞培通过大量吴歌歌词的展示,令读者在短时间内熟悉吴歌中所展现的劳动题材、男女“私情”,以及有趣的吃食文化及数字文化。

目录

引言

西楚之歌

堪比百科全书的吴歌

吴歌典籍

吴歌的表现手法

吴歌中的两大主题

吴歌中的男女“私情”

吴歌中的儿歌

吴歌中的“吃食”文化

吴歌中的数字文化

吴歌中的原型意象

历代文人对吴歌的评价与仿作

现代人对吴歌的搜集与研究

山歌好唱口难开

吴歌的传承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西楚之歌

公元前202年,推翻了秦始皇暴政的项羽,被其敌手刘邦的军队围困在乌江(脚注:乌江即东江,长江下游的一段)岸边的沼泽地里。骑在马上举目四望,项羽发觉他短暂骄横的一生已走到尽头,他和他的精骑兵,“八千江东子弟”,已经不可能再有余力渡过几公里宽、白浪滔滔的长江水面,回到生他养他的江南福地了。顷刻间,项羽的大脑苍凉凄切,一片空白。

前一天夜里,这位驰骋疆场、威震中国南北各省的“战神”,已经历了自己爱人虞姬的“帐中独舞”、“霸王别姬”。是夜,虞姬穿上了最华美的服装,对他的男人说:“主公,虽然您失败了,但是我很快乐。到死,我亦是个快乐的女人。”言罢,拔出衣袖中的利剑,自杀身亡,倒在了年轻将军的怀抱里。与此同时,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寓意残酷的成语——四面楚歌,也在这个同样残酷的漫漫长夜中诞生了。

围攻项羽军队的刘邦大军,驻扎在四野。而刘邦手下一名聪明的谋士萧何,给他的主人出了这样一个主意——迅速传令,让部队士兵中所有南方籍的、会唱吴歌的人,不分形式、不分先后、大声地唱起当时能够想及的各种吴歌!

为什么萧何会冒出这样一个主意?是因为对峙两军的最高统帅——刘邦、项羽都是江苏人。刘邦来自江苏省的北部——沛县,曾经是沛县乡下的一名 “亭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而项羽祖籍是同样在江苏北部的宿迁,那里的城镇被中国版图上两条主要的河流——淮河、黄河(后成废黄河)并行贯穿。

但少年项羽从小长在江南的繁华地苏州。他们部队里的大部分士兵,出自今天人们所说的“吴方言区”,都讲吴语,彼此说口语大致可以听懂。而在这些吴语士兵中间,要数项羽手下的士兵,说话更接近吴方言的中心地带——现在的苏州、常州地区。换句话说,士兵多数都会唱或听得懂吴歌。而在战争之初,曾经人文荟萃的吴国,早已被地处长江中游的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楚国吞并了,成了西楚边缘地带。

读者不难猜出,中国成语中所谓的“四面楚歌”,实际所指,就是吴歌。确切地说,是“西楚民歌”。而统领千万大军,最后在乌江边落败的英雄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的正式名号,是“西楚霸王”。

寒冷的黑夜里,战场短暂的死寂中,突然如星点灯火般四处燃亮的家乡民歌声音,顷刻间击败了项羽大军残部的那些士兵们最后侥幸一胜的心理极限。也许,这是战争史上最早实施“心理战”的典型范例。

听见自己家乡歌曲的双方士兵们,皆在不同的军营位置痛哭流涕、爱恨交织。天不亮,大家就在古老的黎明到来前夕动起手来,冲撞、拼搏、厮杀在一起。散韵、小调、快唱、情歌,亦像人的血肉交缠在一起,形成人类史上奇特恐怖的一幕。能够深入这一幕的人类音乐史上,恐怕仅有吴歌(“四面楚歌”)一例。因为没有听说过其余时代的士兵们口唱蒙古长调、青海花儿、安徽弋阳腔、北方酸曲等不同方言的曲调,打败过对阵的敌手。

谁能想到,婉转清扬的吴歌,会成为战场上两军对阵、所向披靡的超级利刃。而一代盖世英雄,不幸成为了家乡吴音闲散曲调的刀下魂。

事实上,项羽手下的护兵已经在万分危难的战场险境里替他找到渡江用的木船,可是,这位年仅三十岁的中国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拒绝了朝自己家乡的方向逃生。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最决绝而高尚的方式——自刎。史载:项羽用自己手中的快刀把自己的头割下来,亲自递交给对方(刘邦的军队),而整个人身,仍稳稳地坐定在自己心爱的坐骑背上。那马也纵身一跃,在主人身倒之后拒绝求生,扑向急流滚滚的江水。

不知道,勒马在乌江岸边,拔剑回顾的最后一刹间,项羽可曾流恋儿时骑在牛背上,走到苏州相城、狮山农田脚下,偶尔听到的一名农民唱起悠长山歌时的清越声音?

诚如德国艺术心理学家尼里克·纽曼指出:“在每个时代及文化的核心,存在着不同的神秘的——或者说是原型的——力量,所有这些力量都是永恒的,都表现着人类与世界的永恒。”而今,这山歌穿越了几千年历史的重重迷雾,依然在江南一带流传、被唱响。

摇船、赶集、定情、婚嫁、朝香、打谷、织布、养蚕、放羊、收割、耘稻、抢收、走路、种花、砌房、填坟、熄灯、晒粮、酿酒、抬轿、落雨、天晴、赶考、女红、摘棉、挑担、打铁、采蜂蜜、说天文、宣卷、道情、因果、牵牛、过年、洗浴、踏场、乞讨、捕鱼、偷情、约会、叫卖、榨油、收租、耥稻、莳秧、踏青、春游、庙会、收稻、栽树、出门、撑篙、推磨、采菱、梳头……所有这一切,都在各地吴歌歌词唱腔和内容里,世世代代反复轮回。可以说,凡江南水乡生活,角角落落,吴歌都能唱,都唱到、唱透、唱熟了。

如同村落田间随处可见的蓄水池、粪坑、水渠、池塘,没人把这种歌唱声音当作什么名贵的本领和艺术,事实上,亦恰好跟宫廷士大夫们的吟诗、古琴、书画艺术之“雅”区别开来,吴歌成为了过去很多不识字的百姓真正的心声,随着声腔曲调的丰富,优美,亦更加地悦耳动听、见情见性起来。

P4-9

序言

吴歌,中国江南地区水乡人家、巷里阡陌、村落百姓们口中的一种歌曲,或者称为江南民歌。以四季农耕、触景生情而生发产生的诗歌、传说、故事、日常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常见的七言四行、四句头、十二月花名、男女对歌等形式为其世代流传的艺术积累。

一千多年以前,唐太宗曾经把当时声名极盛的吴歌以官方的形式列为“雅乐”,在全中国范围推广。实际上,这种方言为吴音的婉转唱腔以及长短不一的、具有鲜明长江下游水乡特点的民歌,在其漫长的生长传播的历史上,一直是以“不雅”、“白话”、随意编排、直起喉咙大声唱出来以及内容通俗易懂、旋律音调基本固定为其主要特色的,堪称田野生活直抒胸臆的一扇窗户。

就像中国江南地区随处可见的古桥、田埂头、白粉墙、青砖黛瓦一样,吴歌是多少世代面朝黄土的种田老百姓们自娱自乐、口口相诵的倾诉与交流的本色,是在主要以栽种水稻、地理环境隶属于长江、太湖之间一个典型水网平原地带的人们之间,世代形成了的某种吟唱方式与风俗习惯。

唱山歌可以说是世代农耕的中国种田百姓们精神上的一种赶集。出门之际,他们往往把自己打扮一新,分外的体面干净。某种程度上,唱山歌是古代氏族部落意识、集体狂欢的最后遗存。

昔日,在中国各地旅行和游走的人们,耳中早已听惯了各种民歌和山歌声音。但跟陕北“信天游”、山西“酸曲”、青海“花儿”或者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歌所不同的是,吴歌代表了江南水乡的声音,是那里的方言、人文、自然、才情最普通习见的一种表达。

唱歌者往往伫立船头或稻田间,直起身子来大吼一嗓子,而田野徐徐袭来的清风,旁边犁着田的牛是他唯一的伴奏。无论农忙、农闲,这样的独唱与对歌,时常在古时的江南旷野此起彼伏,远远地在乡间阡陌连成一片。

后记

古老的吴歌如同莽莽深山中大江大河的隐密河源,随着它奔腾不息的水势和水量,对后世的人类生活一直有着持续不断的深远影响,不仅孔子、唐太宗、萧何、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关注到这种敏感的文化生态,而且更为越来越多的江南百姓、知识分子或士大夫所喜闻乐见。明代以后的戏曲,南方多剧种,都能看到吴歌的影子。

昆曲、锡剧、目莲戏、沪剧、评弹乃至后来的“国剧”京戏里,在更加民间的唱诗、唱经、庙会说唱、近世的滩簧等等演艺形式中,吴歌的旋律唱声,都清晰可辨。瞎子阿炳、刘天华的民乐里,贺绿汀、马思聪的音乐作品中,均可听到吴音吴韵的活泼回响。

《二泉映月》、《思乡曲》、《良宵》等音乐,堪称吴地民歌的后裔、重子重孙。在丰富了二十世纪新的现代音乐生活之余,更对本书涉及的吴地山歌这一特殊优美的音乐类别,表达了古老永恒的敬意。

实际上,吴歌在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的演变,跟古代人文戏曲的关系,也像是情人之间的调情和契合,兼备了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审美观念,从它的发展和形式变异上,有一个明显的曲线,表明老百姓种田人口中的这类山歌,从最初的演唱形式逐渐丰富,历经汉魏六朝《古诗十九首》那样的清丽简白,到唐宋朝的典雅,在中国明朝时期达到音乐上的巅峰状态,以苏州作家冯梦龙为标志:他以吴歌爱好者、民间听众的身份广泛去各地搜集得来的吴歌,辑成《山歌》、《挂枝儿》等多个吴歌歌本,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光彩夺目的记忆。

清朝以后,十九世纪开始,吴歌在历经了一阶段兴盛之后,开始了它现代性的急速衰落,尽管如此,它在歌唱形式上的由简而繁、由整而散、由短及长,是符合整个绚丽光辉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趋势的。

在古代,诗歌逐渐向词、曲演变的态势以及更多戏曲、说唱作品的影响,是推动吴歌发展,从风格到形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动力。南朝吴声歌曲、明代吴语山歌、清代叙事长歌以及现代吴歌的许多风格特色即由此不断更新、继承而来。

清兵入关之后流落乡里,生死不知所终的《醒世恒言》等“三言”作者冯梦龙,是吴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当年奔走各地水乡辑录的《童痴二弄·山歌》,在后世的人们眼里,是一个难以忘怀的重要环节。

公元一六四五年,人驻中原的清朝军队开始血洗美丽的江南各乡镇村落。在扬州、嘉定、松江、江阴等地,不可一世的满族军队遭到当地乡民集体的顽强抵抗。江阴人守城达八十一天,浴血奋战,清军在此城下死伤达七万人马,损失三王十八将,江阴全城十几万人悉数殉城而亡。之后城池被攻陷,清兵进驻后屠城三天三夜,把所有活着的江阴人全杀光。事后,仅存活五十三人和一只狗。这活下来的五十三人还是爬在大树、古塔、钻在桥洞底下未被发现才活下来的。

双方激战到这一年的中秋节那天。入夜,天上月亮又大又圆,传说那一夜月亮特别亮,照耀城内城外死伤枕藉的战场。到半夜,一幕堪比古代“四面楚歌”的场景出现了。江阴秀才许用突然带头在城头上大声吼唱起人们熟悉的吴歌,也即田山歌。守城的居民们慢慢聚拢过来,攻城和守城的敌我两方,噙满泪水,一边吃着当晚的月饼,一边合唱起家乡的歌曲来。

旷日持久的战场上,自此出现了少有的安宁。士兵们无论来自哪里,什么身份,会唱的都跟着唱了起来……中秋节过去三天后,江阴城破。这一天,也是长江水一年中涨潮水位最高的时段,俗话说:“八月十八雌潮发。”吴歌以及古老的乡愁,又一次把亘古不移的温暖的人性,自战场绝死的深渊中召唤出来。

1992年,一个名叫余华的中国年轻小说家,开始埋头创作一部名叫《活着》的小说,开头这样写道:“我年轻的时候无所事事,四处闲逛……”作者以一名在县文化馆专事民歌搜集和寻访工作人员的口吻,开始讲述起当代吴歌旋律和曲调在偏僻乡里的曲折命运。

小说中,文化馆的那名创作员一路追寻着原野上的歌声,来到一条小河岸边的柳树下,听一名经历过民国、二战、“文革”的老人,以民歌式悠闲淡定的口吻讲述他悲苦沧桑的一生……

从小说《活着》,约略能看出吴歌在今天的民间叙事、音乐诗篇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古老江南在电脑和高铁时代,无可奈何,虽不忍离去但已事实上逐年衰老、渐去渐远的父辈们的身影。

2013年12月2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歌(符号江苏口袋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庞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0624
开本 32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2014015850
中图分类号 J607.2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80
12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