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苑英华/群言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此中有真意》、《结缘梁启超》、《共和国给了我生命的春天》、《译书坎坷路》、《生命:从春天到秋天》、《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群言杂志社编写的《文苑英华》将《群言》杂志创刊30年以来最为精粹的散文作品汇集成册,全书收文百多篇,既有名家的忆旧文字,亦有普通人的抒怀之作,颇多可供玩赏的佳品。

内容推荐

《群言》杂志是民盟中央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月刊,以“讲真话、实话,反对讲空话、大话、假话”为办刊宗旨,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分子,积极建言国是,推动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传播文化精华,播撒文明火种。多年来,形成了有担当、有见地的刊物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群言杂志社编写的《文苑英华》将《群言》杂志创刊30年以来最为精粹的散文作品汇集成册,全书收文百多篇,既有名家的忆旧文字,亦有普通人的抒怀之作,颇多可供玩赏的佳品。

目录

序言集众思,会群智,为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张宝文

【回忆与怀念】

 大树·拾穗者·永恒/叶朗

 人苦不自知/金克木

 我的朋友扎西/尚丁

 王瑶——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金开诚

 哲人其萎遗范永存/张岱年

 唐弢师教我治学门径/杨义

 惜别晋察冀边区/陆诒

 一位可敬的丹麦老人/陈鲁直

 爱国情深忆先君/金开诚

 我最难忘的宋尔廉/叶笃庄

 记两位恩师/高莽

 老师谢冕/邢小群

 怀念良师李健吾先生/任明耀

 我的第一位老师/季羡林

 永刻在我心版上的一位老师/钟敬文

 大江阔千里/乐黛云

 恩师情/刘振乾

 可敬的爱泼斯坦/张彦

 开蒙老师张树和/叶笃庄

 宗师叶圣陶/李业文

 春长在/钟敬文

 仙踪何处/宗璞

 翠鸟远飞了/钱理群

 民主老人/袁鹰

 替我的祖国说一句“对不起”/杨敏如

 母亲的宽慰/叶大年

 又见父亲/叶娃

 自由之精魂/乐黛云

 一叶识陶公/叶稚珊

 细雨清风忆费老/凌龙华

【文苑】

 日记一篇/楼适夷

 结识了一位年轻朋友/冯亦代

 乐此不疲/董乐山

 欲休还说/臧克家

 问我想什么?/臧克家

 阿姨的智慧/叶君健

 半个字电报/张允和

 我写我/季羡林

 喜乎?悲乎?/冯亦代

 变阴暗为光明/周有光

 丁香花开/郭蕊

 自撰火化铭/金克木

 病中杂记:激动/叶君健

 不轻松的思绪/刘德海

 讲出了的心里话/周汝昌

 纸伞/林楚平

 剖心如斯仍祈无罪/黄宗江

 走马清溪/甲乙

 目盲·耳聋·口爽/刘绍棠

 西下庄通信/钟敬文

 幻庵棋士乘船来/金克木

 灵通观楼上的会晤/于友

 生命的感悟/曲伟

 忘年交/张世林

 人品的力量/陈鲁直

 贫穷肯能是一笔“财富”/梁晓声

 胡同喜忧录/崔陟

 洗衣机的忧伤/王贤才

 把喜留给后代/刘德海

 得《红楼能》精神灵魂的一部杰作/周汝昌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张岱年

 “春花秋月本同妍”/苏眺

 莫忘李九莲/邢小群

 从卢梭的《忏悔录》说开去/杨奔

 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张允和

 梦萦红楼/季羡林

 大师的小事

 略说“实至名归”/金开诚

 北大的“光荣”与“梦想”/陈平原

 此中有真意/卫建民

 结缘梁启超/夏晓虹

 我和《中国地图册》/徐城北

 共和国给了我生命的春天/江景波

 译书坎坷路/叶笃庄

 生命:从春天到秋天/马嘶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陆昕

 从忍气吞声到让眉吐气/袁鹰

 米色诊所/毕淑敏

 如果再年轻十岁/吴仲华

 永远的遗憾和向往/阮若珊

 “云儿想为一只鸟,鸟儿想做一朵云”/黄觉

 我在沙滩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汤一介

 小小的心愿/刘厚生

 “亮光坠道”/林楚平

 黑洞亮了/金克木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季羡林

 自然悟语/从维熙

 三峡看水/梁从诫

 敬畏自然/廖晓义

 未名湖情节/杨敏如

 窗外的大树风光/周有光

 汤因比的预言/摩罗

 感谢农民/李成贵

 纵使多难亦兴邦/郑成功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梁晓声

 心界两边的围墙/党国英

 “天下清规”百丈情/刘晓庄

 守护心灵的“大槐树”/董恒宇

 做一个有常识的人/刘恩平

 生命的纠结/康耀红

编后记/群言编辑部

试读章节

翌年春末夏初,经州领导批准,决定到州属各县牧区做些实地调查,访问采风。从恰卜恰出发,车行数十公里,第一站到了倒淌河镇。

倒淌河,由日月山奔流而下,全长40多公里,由东向西注入青海湖。因河得名的倒淌河镇,位于青藏、青康两条公路的分岔点上,是个新兴的城镇。说它城镇,也只是十几间土平房,几十顶牛毛帐篷。

倒淌河地区是典型的牧区草原风光。初夏的草原,像一块硕大无边的提花地毯。长得不很高的青草中,盛开着白色、黄色、蓝色、紫色的花朵。藏民叫它格桑花,我们叫它报春花。五瓣,花开时雪水潺潺。早晨,草原上蒙着一层薄如羽纱的轻雾,微风一吹,飘若游丝;太阳一蒸发,雾蒙蒙的水汽就闪烁着橙黄色的光波,骆驼在水汽中行走,会现出蹒跚浮动的倒影。一群群牛羊在草滩上静静地吃草。黑色牛毛帐篷冒着袅袅炊烟,像栖息在绿色海洋里的只只小船。好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彩色画卷!谁说“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呢?

生活在大城市,车水马龙,隆隆飞驶;摩肩接踵的人群,熙熙攘攘;长条的、方块的、七高八低的天空是灰蒙蒙的……一旦到了无边的草原上,真感到心旷神怡,神志清明!

在这里,生产队长把我交给了阿卜手娃扎西,从此,我们成了朋友。

扎西当时五十来岁,比我长十来岁,中等个儿,身体很结实。他常年戴一顶呢礼帽,右边卷起扣住;身穿一件羔羊皮“哇次尔”(二毛皮)缝制的藏袍,皮毛呈穗状,平绒面料,豹皮领子,黑灯芯绒镶边,麂皮卷边,宽领,肥腰,长袖;腰间束一根长绸带,下摆上提与膝盖齐;腰带上挂一把藏刀,刀把上嵌有绿松石和珊瑚,刀鞘上刻有龙凤图案。一身装束,轻巧美观,潇洒风流。当然,这都是他自己的杰作,所以,可以说他就是个出色的藏服设计师和藏装模特儿。

我找扎西是为自治州州志搜集资料、采风。他会讲流利的汉语,还通蒙语。他性格豪放,嗜酒如命。每当夜色深沉、万籁俱寂的时候,牛粪火映红了黑色牛毛帐篷,人们就盘腿围火而坐,静听扎西讲故事。他面前放一瓶酒,不时啜一小口,时而如涓涓流水,低咏絮语,时而如万马奔腾,引吭高歌。我听他讲过关于青海湖的神话故事(与一般汉族的民间传说完全不同),讲过格萨尔王,讲过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路过日月山和黄河头的故事,还讲过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全军覆没大败于大非川的故事。他讲的故事,充满了藏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谁能说藏民族是蛮荒落后的呢?而他讲的故事中,最使我撼动心魂的是关于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爱情悲剧。

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极有才华的诗人。他著有诗歌百余首,歌词优美,有浓郁的藏民族风格,是藏族文学中的瑰宝。这些情歌,近300年来一直为广大藏民咏唱流传。那天,扎西用四句诗作为这个历史悲剧的开场: “喇嘛仓央嘉措,别怪他风流浪荡;他所寻求的,和人们没有两样!”他边说边唱,又说又唱,穿插着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生活的描绘,还有雪山高原风光,几乎讲了两个通宵。

扎西讲的故事,唱的诗歌,对许多地名的藏语和蒙语含义解释,我都尽力做了记录,与史料做了核对,整理成自治州州志的资料长篇。而对仓央嘉措的悲剧故事,则决心创作一本诗剧。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P12-13

序言

《群言》杂志1985年创刊,今年迎来了创刊30周年。古话说: “三十而立。”回顾30年的历程,《群言》一直秉承和恪守发刊词中“知识分子群言堂”的宗旨和“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对新情况、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承诺,聚焦国是、关注民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科技、生态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刊载了一系列具有政治性、学术性、针对性、可读性的文章,形成了时代性和经典性相交汇、党派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风格和特点。

新时代要求新风貌,《群言》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广大盟员支持下,与时俱进、不断出新,努力讲好民盟故事,传递民盟声音,汇聚正能量。2014年,《群言》成功扩版,栏目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201 5年,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推出创刊以来首份地方专刊,为宣传民盟地方组织和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成果作出了有益尝试。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中华文化要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全球一体化趋势强劲的今天,文化的力量和影响愈发突显出来,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如何在交流和碰撞中发展和传播自己的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群言》作为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分子,作为民盟思想宣传工作中的一分子,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与意义,始终坚持“三个自信”,不断奋发进取,以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生动的笔触,为我们的文化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希望《群言》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弘扬者。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国是一个有着1 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才能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放眼世界,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阐释好中国梦,重塑世界对当代中国的正确且全面的认知,非常紧要。因此,我们必须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对外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的战略高度,把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

《群言》务必要讲政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大局,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反映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讲正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以高度的政治理论素养、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头脑,“言能践行”,扎实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近旨远”,生动具体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群言》要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铸民族之魂,立爱国之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讲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之根本,自信可为造福人类之智慧和力量。如他曾指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传统文化?从国情看,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文化支撑。我们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个“德”从哪儿来?需要我们“以文载道”、“以文载德”,然后“以文化人”,如此方能“立人”、“兴国”。譬如人之德,“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千百年来被国人奉为圭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譬如国之德,“与时俱进”、“天下为公”、“小康社会”、“和而不同”等,现今仍为我们所用,成为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当今中国,“立德”尤显重要。从世情看,文化软实力是强国的标志之一,世界和平也需要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价值。当今世界,既有文明的冲突,也有文明的渗透,还有文明的融合,只有对内提炼文化精髓、丰厚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成果,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有利于我们自身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群言》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自信地担负文化自强的任务。要关切中华文化的现状、问题和走向,秉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阐中华传统文化的“妙言要道”,择国外优秀文化的“百家之言”,多发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启迪思想、引人向上、温润心灵的好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群言》要做新时期民盟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参与者和宣传者,聚盟内力量,树民盟形象。《群言》的一条工作主线就是要从民主党派角度出发参政议政、关注国是。自创刊起坚持至今的《专题座谈》(《笔谈》),以及《盟员风采》、《参政议政》等栏目,就是民盟履职成果的集中展现。可以说,《群言》既是民盟组织及成员参政议政和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是向社会展示民盟参政议政成果及自身建设现状的重要平台;既是盟外知识分子认识民盟的主要窗口,也是促进盟员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力纽带;既构筑了民盟中央和地方组织纵向沟通的阶梯,也搭建了民盟各级组织横向了解的桥梁。当前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最好时期之一,时代的发展对参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群言》正是我们助推多党合作事业全面发展的应尽之责。

《群言》应坚持“谠言直声”、“言必有中”,聚焦国家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更好地展现民盟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的丰硕成果;应坚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鼓励广大盟员抒发见解、阐述观点,进一步加深对民盟工作的参与度,加大对民盟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切实实地为民盟发展发挥作用。

值此《群言》创刊30周年之际,《群言》编辑部编选了这套文丛,以此纪念《群言》走过的历程,表达对30年来帮助、支持《群言》发展的各界朋友、新老作者和广大读者诚挚的感谢!我衷心希望《群言》以质量求发展,文章务必坚持言之有文、言尽其意,更要言之有物、言必有中。要提高质量,把现有的一些栏目品牌做得更好更强,并不断树立新的品牌;要荟萃盟内外更多专家学者的文章,刊发更多高质量稿件。《群言》要以创新助发展,务必根据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要求,在栏目设置、文章题材等方面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办刊模式,使刊物始终充满活力。

我在对《群言》的寄语中曾说,“群贤抒群言,群策集群力”。我们要使《群言》始终保持活力和水准,离不开各位顾问编委、作者读者以及盟的各级组织和盟员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相信有大家的鼎力支持,《群言》不仅能够拥有足以傲人的历史,未来更将呈现愈加美好的前景,必将为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后记

《群言》创刊30年,她相伴中国社会现代化、法治化进程的曲折历程而来,见证当代社会的变革、文化思潮的涌动,以及世情人心的移易,从并不久远的历史中萌发出一枝文化的枝芽。对于一个人来说,30年正是人生初立、事业肇基的壮年之始;对于一段历史来说,30年不过一瞬,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轮涟漪;对于一本杂志来说,30年的历程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智慧、理想,饱含着无数作者的支持、理解和包容,汇聚着太多读者的关爱、呵护与信任,是一段令人心生敬畏的历史,是一份励入奋进的责任。她的分量沉甸甸的,她的温度暖融融的。

庆贺创刊30周年,我们奉上精心编选的文丛来纪念往昔,酬飨读者。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编选工作是一项艰难而浩大的工程:360期杂志,几十个栏目,数万篇文章,几千位作者,两千余万字,取舍是个大问题。经过编辑部同人反复斟酌,几轮筛选,终于确定了现在的规模——30年荟萃于七卷册。看来规模不算小,但相较30年来层堆累叠的佳作,仍不免反复权衡,而屡屡割爱。由于种种原因,文丛的编选工作殊为仓促,耳边犹有铃音催迫,心内时时伴着焦虑惶恐。在选文方面,我们尽可能兼顾当下的阅读心理与审美趣味,同时也不敢背离历史的轨迹,轻薄故纸。以致文丛的规模虽然一再扩充,但仍然不能如我们最初的设想,将所有好文章悉数收入。编选的过程不是淘洗陈迹,而是重温历史。埋首捧读那些厚厚的合订本、发黄的旧纸页,仿佛置身时光隧道,令人感慨万端。那些旧文字凝结着前辈学人的智慧之思,透散出几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与家国情怀,传至今日依然散发着光泽,镌刻着时代的印辙。我们将这厚厚七卷本的文丛视为对过往历史的深深敬意,同时也是对未来漫漫程途的自我砥砺。其中很多篇章或光华灼灼,闪耀着穿越时代的智慧和直击人心的力量;或缱绻情深,字句间涌动着浸润人心的真情厚意,这些显在的文字与潜在的情愫,不断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震荡着我们。

出版这套文丛,不仅是对《群言》历史的梳理与纪念,也是对那些曾经为我们撰稿的老先生们的追怀,更是对一个大师仍在、星光璀璨,庶人多议、百花争妍的时代的记录与思慕。我们之所以不揣敝帚自珍之嫌,编成了这厚厚的七卷册的纪念文丛,就是希望它能较为完整地反映中国社会这30年来的巨大变迁。这样,我们出版这套文丛才不致堕入自娱自乐的狭隘境界,而能成为对历史的记录、对时代的回应。过去的30年,可以说曾经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我们相信,《群言》没有辜负那个时代,在费孝通、丁石孙、蒋树声、张宝文等民盟中央几任主席的关爱下,在陶大镛、袁行霈、张平等历任主编的带领下,在一代代群言人戮力同心、孜孜砣砣的努力下,《群言》吸引了一批关心民瘼、热心国事的作者,呈现出有担当、有风骨、有情怀、有操守的办刊风格,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知识分子精神家园。

我们的首任编委会主任委员陶大镛先生对《群言》初创厥功至伟,凡有关《群言》的事情,巨细靡遗,无不倾力。《群言》今天的风格和一批品牌栏目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形成和创立的。可以说,陶公是《群言》真正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尽管现在的编辑部同人绝大多数都无缘亲承教诲,甚至从未与他谋面,但在我们心中,“陶公”两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群言精神”、“群言风貌”,是一个时时鞭策我们的亲切的名字。前辈的无私付出成就了《群言》在知识界的口碑,为我们今日的发展铺就了道路。毋庸讳言,由于都市生活节奏紧张迅捷,人们无暇深入思考、静心品味,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渐趋式微。所幸《群言》不断得到各界作者、读者的厚爱,得到民盟中央领导的指导和民盟各级组织的襄助。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将《群言》作为民盟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给《群言》以极大的扶植,使《群言》的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使我们在新媒体风行的时代,能够从容应对,不坠风标。

近两年来,我们秉持《群言》为知识分子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党派性与普适性兼顾的原则,努力开拓办刊思路,不断创新办刊形式,完成了创刊以来首次扩版,刊物呈现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广阔的视野;首次尝试推出地方专刊,广受好评;对栏目进行增新复旧,力求以“移步不换形”的方式对杂志进行逐步调整,使之既体现出时代特点,又不失其既有格调。如今,刊物发行量已突破37)-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相伴《群言》30年的历程,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作者、读者给我们以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全力的帮助与扶持。我们的办刊经费有限,不能给前来开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以市场通行的酬劳,但是很多多年合作的作者从不计较,不仅自己热心参与,而且还主动帮忙延请相关领域的行家前来赴会。有些读者常年订阅我们的杂志,每期都认真阅读,对于我们工作的偶然疏失和细微的突破改变都能及时发现并来信指出,有时恳切地批评,有时热情地鼓励。在今年“我与群言”的征文中,一位读者在来稿中这样写道:“或许因为年近五十,经历多了,对事物的认识、理解都比以前更全面、客观。读《群言》感到非常顺畅亲切,犹如与时代对话,与名家学者交流,与学问家们问道解惑。……许多长者的文章笔力老到,文风雄健,立意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过时,他们谈时事、论世界,摆观点、评弊端,绘百态、树正气,歌善美、贬恶俗,博古通今,情理交融,读来获益匪浅。”读者的肯定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最好的鼓舞,更是鞭策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编读之间诚挚的交流,是我们几代编者不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刊物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群言》如同前辈们手植的一株幼苗,30年来已亭亭如盖,如今我们守护它的根系,也享受它的荫庇。  《群言》出刊百期时,季羡林先生发来贺词说:“我们的《群言》决不属于‘四话’ (指假话、大话、空话、废话)类,它还能讲一些真话,是与人为善的真话。它一不靠内部新闻,二不靠秘闻和小道消息,专靠真理吃饭,一身正气,威仪俨然……”的确,30年的历史见证:《群言》从来不是一个保守的论坛,他是知识分子的群言堂;是百家争鸣、智慧之花竞放的自由天地;是弼违救失、进善惩恶的谠言谏诤之所;是思想交锋、观点荟萃的辩论场;是情深意重、诚挚无欺的心灵憩园与灵魂栖所。

有位热心读者曾评价《群言》“靠讲真话的本事,立足于中国思想文化前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承诺,未来的《群言》仍将秉持初衷,不改本色,为作者读者、为各界新老朋友营建一方知识分子集群智、抒群言的思想净地。

《群言》编辑部

2015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苑英华/群言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群言杂志社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69676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9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201527265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