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鸿章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封家书 读懂晚晴政治风云尽览中国古代典型政治家为人处世、为官从政之道
内容推荐
本书辑录李鸿章致家人的书信百余封,并进行释读与评析。
所录书信以李鸿章给哥哥李瀚章、儿子李经方的书信为主,以时间顺序排列。书信的内容,主要涉及军务、政事、家事。通过这些家书,我们能够察识晚清的军务政务、朝局国事、官场情状。
每封书信后增加“释读”文字,对书信大意和所涉重要人、事进行解读。文献严谨翔实,释读内容丰富可信。
目录
1.致瀚章兄(同治二年六月十八日)(1863年8月2日)
[释读与评点] “借师助剿”与“淮”“湘”配合
2.致瀚章兄(同治六年二月十七日)(1867年3月22日)
[释读与评点] 自身挂帅平捻与兄署湖广总督
3.致瀚章兄(同治六年六月初七日)(1867年7月8日)
[释读与评点] 布置“兜剿”罔顾毁誉利害
4.致瀚章兄(同治六年八月初九日)(1867年9月6日)
[释读与评点] 胶莱河防溃后的筹策应对
5.致瀚章兄((同治七年三月初七日)(1868年3月30日)
[释读与评点] 对付东返的“西捻军”
6.致瀚章兄(同治八年六月初八日)(1869年7月16日)
[释读与评点] 私议饷事与人事
7.致瀚章兄(同治九年六月初八日)(1870年7月6日)
[释读与评点] 在陕闻知“津案”发
8.致瀚章兄(同治九年六月十七日)(1870年7月15日)
[释读与评点] 陕地筹议军情饷事
9.致瀚章兄(同治九年七月初四日)(1870年7月31日)
[释读与评点] 受命赴援畿辅后的反应
10.致瀚章兄(同治九年八月初五日)(1870年8月31日)
[释读与评点] “兄弟同时兼圻”的恐与幸
11.致瀚章兄昭庆弟(同治九年九月初六日)(1870年9月30日)
[释读与评点] 与长兄幼弟议家事
12.致瀚章兄(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71年2月16日)
[释读与评点] 为兄筹划入觐事
13.致瀚章兄(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1871年6月30日)
[释读与评点] 孝亲忧朝情两牵
14.致瀚章兄(同治十二年四月十八日)(1873年5月14日)
[释读与评点] 议朝中诸事,说家族你我
15.致哥哥三弟四弟五弟(同治十二年六月初三日夜)(1873年6月27日夜)
[释读与评点] 泣告幼弟病亡噩耗
16.致哥哥三弟四弟五弟(同治十二年六月初七日)(1873年7月1日)
[释读与评点] 哀述昭庆病亡详情
17.致瀚章兄(同治十三年正月初五日)(1874年2月21日)
[释读与评点] 闱场案、朝中事及军费报销
18.致瀚章兄(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三日酉刻)(1874年3月20日酉刻)
[释读与评点] 贺母寿辰、随扈谒陵及军队等事
19.致瀚章兄(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三日、二十九日)(1874年11月11日、12月7日)
[释读与评点] “倭事”海防及择人笑话
20.致瀚章兄(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年11月28日)
[释读与评点] 母寿获御赏,洋务得人助
21.致瀚章兄(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1875年1月10日)
[释读与评点] 忧系“御体”,急在政事
22.致瀚章兄(光绪元年正月初六日)(1875年2月11日)
[释读与评点] 国丧期间述朝恩政情
23.致瀚章兄(光绪元年正月十八日)(1875年2月23日)
[释读与评点] 换代之际的朝忧与家喜
24.复瀚章兄(光绪元年五月十四日)(1875年6月17日)
[释读与评点] 马嘉理案、北洋海防及“夔关”之事
25.致瀚章兄((光绪元年六月初三日、初四日)(1875年7月5日、6日)
[释读与评点] 告知所闻外报消息并就“滇案”再行议说
26.致瀚章兄(光绪元年八月初二日)(1875年9月1日)
[释读与评点] 英使狡横,“真可焦虑”
27.致瀚章兄(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76年1月21日)
[释读与评点] 再行计议“滇案”,兼及朝政、吏事
28.致瀚章兄(光绪二年四月初五日)(1876年4月28日)
[释读与评点] 议说奏结“滇案”,兼及人事等情
29.致瀚章兄(光绪二年六月二十日)(1876年8月9日)
[释读与评点] 受命赴烟台谈判与津人“吁留”
30.致瀚章兄(光绪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夜)(1876年8月16日夜)
[释读与评点] 行前谈判预筹与最后结局
31.致瀚章兄(光绪二年九月十二日)(1876年10月28日)
[释读与评点] 老兄赴川在途,与议人事、盐务
32.致瀚章兄(光绪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夜)(1876年12月9日)
[释读与评点] 担心蜀道艰难,议说人事、家情
33.致瀚章兄(光绪三年六月十四日)(1877年7月24日)
[释读与评点] 关于曾氏兄弟、郭嵩焘、沈葆桢之事
34.致瀚章兄(光绪四年三月二十日夜)(1878年4月22日夜)
[释读与评点] 告直隶大旱,说沈、左诸人
35.致瀚章兄(光绪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78年12月17日)
[释读与评点] 言及樊口堤工,更涉人事、国政
36.致瀚章兄(光绪五年正月初七日)(1879年1月28日)
[释读与评点] 哥哥临时赴湘,朝中人事多变
37.致瀚章兄(光绪五年二月初九日)(1879年3月1日)
[释读与评点] 在母亲八十大寿的时候
38.复瀚章兄(光绪五年三月十二日)(1879年4月3日)
[释读与评点] 撤帘召见,皇家陵差及“都中新闻”
39.致瀚章兄(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夜)(1879年4月17日夜)
[释读与评点] 欣述陵差细事,谦说公私诸话
40.致瀚章兄(光绪五年六月初三日灯下)(1879年7月21日灯下)
[释读与评点] “洋务大致尚平”势下的言说
41.复三四弟(光绪六年三月初三日夜)(1880年4月11日夜)
[释读与评点] 关于“家庙修改”的事情
42.致瀚章兄(光绪六年十月十二日)(1880年11月14日)
[释读与评点] 此时的“霆军”“沅帅”及外患
43.致瀚章兄(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1888年7月6日)
[释读与评点] “钝
精彩页
     致瀚章兄(同治二年六月十八日)(1863年8月2日)
哥哥大人左右:
六月初四日交新关税司由轮船转递一缄,初六日又交家人叶升递去一缄,计均达到。初十日由英翻译梅辉立寄来五月二十日所发七号手书,慰悉一一。嫂等二十一日可到,沿途平顺可知。
此间程镇与戈登进攻吴江、震泽县城,于十四日克复。伤我两将刘士奇、陈忠德,皆方忠左右手,然擒斩亦数千人,现由方忠派队分守吴江城暨太湖口之花泾港。苏、浙来往路断,贼必死力来争(水路兵单,殊不放心),亟盼李朝斌太湖水师到沪,可直下东西洞庭山,以牵制各郡县筋脉。
苗逆初五日攻陷寿州。马穀山在蒙城,唐义渠在临淮被围甚急,将不可支。涤师商请杨、彭二帅,派舢板八十号渡洪泽湖而达淮,以遏东窜。又再三咨函鸿章,商催黄昌歧带淮扬六七营赴临淮援剿。昌歧所部分扼苏、嘉、常三郡,水陆三四百里间处处吃劲。昌翁又与季弟共当一路,和衷共济,极赖维持,是何啻剜肉医创也。鲍军进扎钟山之麓,杨、彭围攻下关,至仪凤门,江路接济已断。金陵有伪忠王留守,贼众近六十万,能战不过数万人,米粮、子药均已缺乏,但使我军别无变动,秋冬之交当可克复。且不借李太国兵轮船之力,看国家有此运气否。
作梅长子殁于宝山厘卡,昨由皖来沪,为言师相,穷苦可怜。幼丹近仍龃龉,欲得兄回任江右调停接济。幼丹昨有书,亦以彤翁暗中攫去为憾。弟与作梅拟即密商师门,调回为便。彤丈何故内召,毛寄翁新授两粤,素非深知,想不留难。尊意秋后决计行止,现无归理。然既无志于粤,或量移江右少顺手耳。觐翁署礼部左堂,总理事多赖之。筠仙已赴鹾任,欲仍调署苏藩,专办减漕事宜,未知师意云何。
慈亲不愿来沪。四女病甚,今冬不能议婚。若陈婿明春到此,再看。又堂为六弟接带亲兵营,预为卸肩地步。三弟军中防剿尚稳。惟各路穷贼群聚苏、常、杭、嘉、湖数百里间,困兽犹噬,急不能平,将来必与皖南世界相同,竟难了局。白齐文回沪后,暗投苏贼,代购洋枪、大炮,并募流氓二百赴苏,已札美领事访拿,并令前敌营卡拿获正法。如能激之使回本国,庶无大患。仲仙侄请委办内银钱所,尚为称职。松、沪已开炸炮局二处,雨生何时能来?手此,顺颂台候均好。弟鸿上。
梅辉立深稳和平,渐为相得。鹤汀所用英人不得其详。又及。
[释读与评点] “借师助剿”与“淮”“湘”配合
在已知的李鸿章家书中,写给哥哥李瀚章的是较多的。哥哥比李鸿章大两岁,也是自曾国藩幕府起家,并且比李鸿章还要早。曾国藩建立湘军不久,李瀚章就随营差遣,及至在江西南昌设立湘军后路粮台,便由他综理其事。由于曾国藩的保荐,他屡屡得以升迁。同治元年(1862年)李瀚章已升至广东督粮道,到次年李鸿章给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正值他升任广东按察使的前夕。而这时的李鸿章,已经是淮军统帅和江苏巡抚(自上年充任),实力和官职上远超越了哥哥。写这封信,主要是向李瀚章通报淮军与常胜军联手与太平军作战等军情和相关人事情况的。 淮军可以说是从曾国藩的湘军中分化出来的。前辈学者罗尔纲就说:“淮军与湘军,犹如儿子与母亲,曾国藩与淮军,犹如老褓母与婴儿。”咸(丰)末同(治)初之际,由于“东线”上海和江、浙区域的军事需要,由湘军中抽出数营兵力,又在安徽(李鸿章兄弟的家乡省份)团练的基础上新建若干营头,合成由李鸿章所统淮军的最初营伍,在同治元年(1862年)入驻沪上。以后淮军的发展,就越来越脱离湘军而独立自主,成为与湘军并驾齐驱甚至后来居上的军事力量。那它与“常胜军”联合作战又是怎么回事?这要从清朝“借师助剿”的决策说起。
所谓“借师助剿”,就是借助外国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这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北京条约》订立之后,也正值淮军组建之际,成为清朝既定之策的。这与外国谋图武力介入、苏沪官绅为利益自保积极要求、清廷为能加强兵力尽快消灭太平军不惜一切手段——这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分不开。两江总督曾国藩,对朝廷这一定策虽不好坚决反对,但也表现出相当的疑忌,甚至划出借师助剿实施上的限定条件。李鸿章虽不好明面反对,但实际上越来越不受这种,在借师助剿的实施上比较放得开,譬如利用由外国军官控制的“常胜军”在多地作战。信文中说到的戈登,是英国军官,主要就是因为统带“常胜军”与太平军打仗的“战功”,屡得清廷嘉奖。而信文中说到的所谓“暗投苏贼”的白齐文,则是美国军官,也曾为“常胜军”的统领。
白齐文可谓十足的流氓、无赖。就是在统带常胜军的时候,为“索饷”不仅是无理取闹,还打伤中国官员,公然劫走数万银元。李鸿章实在看不下去了,将他革职。在折腾着要求“复职”未果的情况下,白齐文便叛投了太平军,遂有李鸿章在信中说到的惩治方案。不过,他毕竟是外国人,真杀掉的话李鸿章也担心惹出麻烦,所谓“能激之使回本国,庶无大患”,道出了他心中最理想的结果谋求。而不久,白齐文又叛投回来,在戈登手下。很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鸿章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李鸿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0217083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字数 331000
出版时间 2022-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2-05-1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