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东亚唐诗学研究论集 第1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唐诗学是有关唐诗接受的学问。作为中国古代很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典范,唐诗在整个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千百年来,海内外名家的唐诗接受活动,包括辑较、编选、注释、评论、翻译乃至指导、模拟创作等形式,至今不辍。这当然扩大了唐诗的既有传统,又汇聚了丰富的美学经验,更传递着多方面的文化信息,甚至影响到东亚各民族传统的承继和新变。因此,在日益强调中华很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今天,面向东亚汉字文化圈整理和发掘唐诗学资源,在更多维度、更深层次上开展唐诗学研究,必将形成新的学术热潮。本书依托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支持,精选张伯伟、陈尚君、尚永亮、王晓平等当代学术名家具有影响力、典范性的论文18篇,按“史料与视角”“汉籍与唐诗”“诗话与诗学”“交流与影响”“杜诗传播与接受”“选诗与作诗”6个主题编排。本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兼具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导、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和理据扎实的文献考证,既是近二十年来东亚唐诗学研究的精彩回望,也是新时代唐诗学研究的导路先声,相信对于青年学者治学方法的指导、学术论文写作也有不错的示范作用。 目录 序 史料与视角 东亚唐诗学资源的开发空间及其现代意义 东亚唐诗论评与唐诗学研究 汉籍与唐诗 日本汉籍与唐诗研究 新补《全唐诗》102首——高丽本《十抄诗》中所存唐人佚诗考 注释中国古典文献的日本汉籍抄物——以日本内阁文库藏天文五年写本『三体詩幻雲抄』为例 诗话与诗学 越南古代诗学述略 空海的思想意识与《文镜秘府论》 跨文化视角下的日本诗话 交流与影响 睿山新月冷 台峤古风清——唐代的中日交往诗歌 浙东唐诗之路与日本平安朝汉诗 中日秀句文化渊源考论——以唐诗的秀句传承及其域外影响为中心 越南十世纪到二十世纪对唐代绝句的移植与发展 杜诗传播与接受 典范之形成:东亚文学中的杜诗 略谈杜甫诗在日本的流传及日本学者杜诗研究主要方法 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和嬗变——以义堂周信对杜甫的受容为中心 选诗与作诗 唐诗选本的日本化阐释及其对中晚期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 《联珠诗格》东传与日本五山七绝的发展——兼论中国文学经典海外传播的路径与原则 明清唐诗选本对皆川淇园《唐诗通解》的影响考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东亚唐诗学研究论集 第1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查清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6577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96000 |
出版时间 | 2021-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7.4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