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南方农村报记者与农民全接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这幅关于农村的全景画卷中,你可以看到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用真实的语言记录的农民生活。在每一个普通的故事后面,都充满着真情,值得你去用心翻阅。历史是所有社会成员写就的,弱者的每一个苦难、成就都是这个时代乐章的音符。对于当今社会真正的弱势群体——农民来说,他们不仅仅需要关怀,更需要得到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来翻阅它,如同翻看农民的生活……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南方农村报最近几年的结晶,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困境和挣扎、无奈和愤怒,还有南方农村报人的同情、呼吁、思考和寻求办法的努力。眼下关于“三农”问题的书不在少数,可真正用心与脚步写就的屈指可数。本书可以称得上是用心去写,因而能够感同身受,真正理解农民的苦难;用脚步去写,所以真实反映出“三农”的真实状况。

目录

序一 新闻,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 江艺平

序二 “因为热爱,所以真诚 于建嵘

  上编后农业税时代

第一篇 免税:两千年中国农村未有之大变局

一、后农业税时代的农业、农民、农村

二、基层代表看免税

三、记者看“三农”:税改后,农村发展靠什么?

第二篇 镇村财政:僧多粥少背后的隐忧

一、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镇村财政

二、来自农村基层的乡镇财政调查

三、记者看“三农”:穷庙与不思进取的富方丈

第三篇 土地:频受威胁的农民生命线

一、违法(违规)征地案例剖析

二、土地经营权流转透视

三、后农业税时代土地新问题

四、记者看“三农”:解决土地问题从何下手?

  下编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 农业增效:口号下的“三农重点”

一、农业新政

二、农业困境

三、记者看“三农”:市场经济的今天,不能忘记农业服务

第五篇 农业安全:充满风险却少有保险

一、农业风险

二、农业保险

三、记者看“三农”:政策性农险何时得推行?

第六篇 农村金融:生长在贫瘠的土壤

一、小额农贷

二、农村借贷

三、记者看“三农”:建设新农村需要怎样的小额农贷?

一、思路迭出的扶贫工作

二、来自贫困山区的调查报告

三、记者看“三农”:农村扶贫要有新思维

第八篇 农民工:踏人天堂与地狱之门

一、农村劳务输出’ 

二、农民工维权 

三、记者看“三农”:农民工:何日走出宿命怪圈?

第九篇 代耕农:这些“打农”的人

一、走近代耕农

二、代耕农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专家视点

四、记者看“三农”:他们的梦,我们的痛

第十篇 村民自治:农民当家作主

一、村民自治带来的新气象

二、村民自治与体制惯性的较量

三、“恶人治村”

四、专家眼中的村民自治

五、记者看“三农”:恶人治村与强人治村

第十一篇 合作组织:大风起于青蘋之末

一、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

三、专家视点

四、记者看“三农”:摸索中前行

第十二篇 农村社会保障:“养子防老”何日消弭?

一、农村合作医疗

二、农村养老和低保

三、记者看“三农”:安得广厦千万间

第十三篇 学校:寄托农民希望的地方

一、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现状

二、农村青少年出路  

三、专家视点

四、记者看“三农”:教育是台抽水机

第十四篇 乡村文化:在主流和大众之问

一、笙歌处处的农村文化    

二、农村文化的“荒漠”

三、记者看“三农”:传统文化的坚守者现代文明的弱势群

第十五篇 城镇化:各方利益的博弈

一、方兴未艾的城镇化

二、城镇化激流中的农民

三、专家视点

四、记者看“三农”:城市化随想

第十六篇 农村环保:当危险逼近农民

—、招商带来的环保难题

二、农村环保的解决困境  

三、记者看“三农”:为何总是下雨天

附录:专家论“三农”

给农民更多优惠 陆学艺 

“三农”问题源于“老板缺位” 张晓山

村民自治出现拐点 徐勇

村民自治终会衰弱 党国英

城市化最大问题是农民权益保护 于建嵘

村民自治走到十字路口 李昌平

跋 用心和脚步写成的书,发出了农民的声音 李昌平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不少农民工遭遇侵权的案件中,一些人会把责任归咎于农民的素质,文化程度不高、法盲,云云。诚然,其中有些道理,然而我认为,发话者大多数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君不见,当下的用人单位已占尽优势,在“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农民工”的情况下,哪个农民工敢强硬要求用人单位必须签劳动合同,必须买保险,必须依法定时间作息,必须按时发放工资呢?农民的妥协是基于现实产生的,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请再次看看“三水二友公司矽肺病事件”吧。在媒体介入,部分重症患者获赔之后,却有不少疑似病例的农民工放弃了维权。千万不要说他们是法盲,相反,他们是当下劳务市场潜规则的洞悉者。他们从自己磨砺多年的经验,从同行口耳相传的经验出发,能够准确判断事件的最终处理方向和结果。他们不可能为了一个难以预料的赔偿结果,在原地干耗。谁有这个时问和精力呢?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还要养家糊口,耗在原地谁发工资?无独有偶,3年前,我在深圳市还接触了一例类似个案。那例个案事后闻名全国。宝安区一家手表厂为防窃,竟然把摄像头装进农民工男厕!后来,十几名农民工联合起来,起诉该手表厂,并有律师对其进行法律援助。数月后,一审判决有果,但没有完全支持农民工的诉讼请求。就在代理律师准备提起上诉时,却发现一个尴尬现象:十几名原告只能找到一名,其他的都远走谋生去了。很显然,他们不可能就地等待判决,维持基本生活才是最紧迫的事。最后,这起臭名昭著的摄像头装进男厕的官司终于以不了了之而收场。

比较上述两例个案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农民工的境遇在本质上何其相似,而这一辛酸的相似性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不错,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但他们绝对不是弱智。他们除了具有与生俱来的淳朴,还有艰难生活锻炼出来的趋利避害的天性,或者说是精明。游走于城市的空隙当中,算账算得不清是不行的。我是一名记者,一个所谓的白领,也经常为农民工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智性感到吃惊。比如,农民工在向我报料时,便会比较《南方农村报》和兄弟媒体《南方都市报》、在影响力方面的优劣势,考虑两者的报道,哪一个会对他们相关事件的处理更为有利。农民工的选择正在某种程度上教育了我,并影响着我的人生观。

与强烈反对把农民工弱智化一样,我还强烈反对把农民工妖魔化。尽管农民工的进入的确给城市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这些负面效应与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相比,简直就是微乎其微。并且,更多的时候,农民工所造成的麻烦,往往并不在于他们的错误。你能说,在跳楼讨薪事件中,农民工仅仅想作作秀?

P175-176

序言

           新闻,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的品牌不算大,却是个“老字号”,创刊已有43年。这张报纸多年来坚持“为农民说话,为农业服务”的办报宗旨,不离不弃,执着笃诚,有力地彰显了农民报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报种的存在价值。

也许只是偶然的巧合,但我更相信这是一种必然,在《南方农村报》编辑部,从主编到刚刚大学毕业的记者,农家子弟占了大半。这使我想起从前一位同事、曾经担任南方周末首席财经记者的陈涛的一段描述:“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这样的人,有的社会责任,他无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是小时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们现在还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着;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的理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于这些人来说,新闻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

根据我的观察和体验,不论是南方周末记者,还是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把新闻当作参与社会的途径上,他们别无二致。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农村报记者定位于“农”,服务于“农”,加上多数人来自农村,也就理所当然地具有更多的乡土色彩和草根情怀。

在这些记者身上,乡土色彩不是浅薄的点缀,草根情怀不是矫情的装饰,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承担,对“三农”问题的承担。我们知道,“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大而化之,虽然论者滔滔,却也止于滔滔,反而不及房市、车市、油市,市面一点风吹草动,就让社会绷紧神经;某个官员、富豪的只言片语,就能搅起轩然大波。相比之下,广袤、广阔、广大的农村、农业、农民,却寂寥而渺远地存在于大众视野之外。这是有良知的媒体和新闻人不忍也不应坐视的。

正是为了破解“三农”困局,《南方农村报》编辑部努力发挥了媒体拥有的公众话语权优势和传播优势,不但派记者用心采写了大量鲜活的“三农”问题报道,还用心给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提供研究平台和传播平台。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这个平台的一次展示和检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正是由于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农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使这个平台得以注入持续不断的思想源、信息源,从而使这张报纸获得了质量和信心的保证。

这本书的出版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见证一张报纸和一群新闻人如何找到他们参与社会的最佳途径。我也因此而特别珍视它。

                 江艺平

                 2006年2月5日

后记

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

在一个社会繁荣昌盛、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年代,人们往往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中,也因此养成浮躁的积习,淡漠了对弱者的关怀。

然而,历史是所有社会成员写就的,弱者的每一个苦难、成就都是这个时代乐章的音符。对于当今社会真正的弱势群体——农民来说,他们不仅仅需要关怀,更需要得到真正的认识和了解。

基于这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南方农村报》将近年刊发的部分报道摘编成册,加入记者对“三农”问题的认知,并与本报2005年9月主办的“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交流论文一道,结集出版。

因此,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可以从这本《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里看到一个个关于农民的故事,这里记载的都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这一幅关于农村的全景画卷中,我们记者的文笔不算优美,辞藻也不甚华丽,但我们的感情真挚,我们的记录真实。在每一个普通的故事后面,都充满着真情的故事,期待着您去用心翻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翻看它,如同翻看农民的生活。  

本书的编撰工作由陈永、刘小骅和闫业伟三位同志负责,并得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领导江艺平、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于建嵘、李昌平等的大力支持,经过几个月的打磨,书稿终于杀青。

书稿付梓,我们的此项工作也将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南方农村报》近半个世纪里风雨兼程,只求为农民说话,只为替弱者代言。

当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奔走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作为《南方农村报》人,我们一直走在去农村的路上,也希望更多的人同行,与我们一道走进农村,了解农民。

                  编者

                  2006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出版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见证一张报纸和一群新闻人如何找到他们参与社会的最佳途径。我也因此而特别珍视它。

                ——江艺平

与“三农”研究的“问题化”倾向相比,“三农”研究的理性化却十分不足,以致于“三农”研究的水平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提升。目前,“三农”问题已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研究更需要学术性和理性化。

本书的推出,不是图“热闹”,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的思考!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勇

南方农村报编辑和记者用真诚写出的这些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知识分子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应该说,在现代社会里,这些生活在城市文明里的编辑记者,能对农民现实处境有这样的关怀,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也是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于建嵘

眼下关于“三农”问题的书不在少数,可真正用心与脚步写就的屈指可数。我青睐这类书的原因很简单:用心去写,才能感同身受,真正理解农民的苦难;用脚步去写,才能真实反映出“三农”的真实状况。

                ——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部顾问  李昌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南方农村报记者与农民全接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4923
开本 16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53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0 2: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