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明清社会和礼仪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祗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目录 从礼仪到国家 宗族程式:16世纪的礼仪革命与帝制晚期中国的国家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 “礼仪革命”在中国各地的渗透程度 民间社会、礼仪一体 从社会史出发 人类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史:影响与前景 19世纪的天地会:一个解释 独立的组织 半文盲环境中的文字 反叛的传统 19世纪的演化 正统与异端的分歧 从祖宗到皇帝 中国皇帝的非正式帝国:明代宗教与地方社会的整合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宗教信徒的正统 地域祭祀的整合 珠江三角洲例子的广泛含义 明嘉靖初年广东提学魏校毁“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其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 皇帝在村:国家在华南地区的体现 香港新界的传说和礼仪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演变 结语:乡村与国家 从明代到民国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族谱的政治议程 识字文化的群体资格 族谱是协约文书 内化了的宗族 宗族形成后的世系记录 结语 佛山何以成镇?明清时期中国城乡身份的演变 对佛山的两种看法 忠与义 镇的治理:铺与图 社会分界:佛山的新来者 异议者:八图与士绅 结语:佛山如何成镇 宗族是一种文化创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宗族的语言 明朝的文化转型:两个例子 宗族壮大与经济发展 结语 宗族社会主义与公家掌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潭冈乡 组织结构 乡政府的工作 仲裁:乡之于乡民 土地管理 乡村关系 政治与接受 战后的结局 结语:宗族社会主义、控制以及文化转变 从华南到华北 告别华南研究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 市集与地域社群:华南的例子 士人的权力 江南的乡镇管治 一些评论 礼仪领袖 山西夏县司马光墓的土地与宗族笔记 地点 建社 确定世系 结语 动乱、官府与地方社会:读《新开潞安府治记碑》 “青羊山之乱” 建立地方社会 潞安府与藩府的关系 结论 从身份到礼仪 明中叶的“徭乱”及其对“徭族”的影响 “徭乱” 政治斗争 谁是“徭民”? 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家庙、祠堂与嘉靖年间的礼仪改革 宋明之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祠堂” 明代珠江三角洲家庙式祠堂的演变 结论 现代中国的国家与礼仪:评“民间社会”论争 引言 “国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演化 社会规范与礼仪规范,孰轻孰重? 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明清社会和礼仪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科大卫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0836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52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20000.0 |
| 出版时间 | 2016-08-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18-03-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48.07,K892.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3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