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密新闻调查(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策划与运作)/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继《新浪之道》、《零点调查》、《DJ论道》、《图片报道》之后,“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又一力作。得到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人民日报》高级评论员、高级编辑李长虹,中国著名揭黑记者、《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王克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传播学教授展江的强力推荐。

本书以《新闻调查》为经典案例,融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体悟,结合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剖析著名调查类栏目的运作技巧,揭示调查性报道的成功秘诀,展现作者多年来在调查性报道的道路上“摸爬打滚”得来的“独门秘笈”、“土法妙方”。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章,以《新闻调查》为经典案例,融入我的亲身体会,分析调查性报道的操作,比较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调查性报道的异同,从而揭示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的运作技巧。之所以选择《新闻调查》,一是因为《新闻调查》自创办始便在调查性报道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历经多次痛苦的挣扎,最终走向成熟。而今,它堪称中国制作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性栏目;二是因为在《新闻调查》任职期间,我为其规范运作、专业精神、独特个性、高贵气质所深深震撼。

后三章则侧重于调查性报道的具体操作。制作调查性报道,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其操作过程常常惊险交加,艰苦劳顿,而结果往往令人欣慰,甚至兴奋。这也许正是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所在吧。如何做出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如何策划选题?如何采访?如何叙事?等等。后三章将结合诸多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目录

第一章 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1 调查性报道

什么是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

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兴起

 2 电视调查性报道

电视调查性报道概述

美国的电视调查性报道

英国的电视调查性报道

中国的电视调查性报道

电视调查性报道何去何从

 3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附录 调查性报道国际组织/相关机构

第二章 《新闻调查》的总体运作

 1 《新闻调查》的运作机制

绩效评估体系

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

记者中心制

借助外脑

 2 《新闻调查》的节目生产

生产流程

人员分工、指责解析

 3 从南丹矿难事件看不同媒体对同一选题的调查性报道

南丹矿难事件背景

平面媒体的调查性报道(以《华夏时报》为例)

平面媒体记者的调查总结

电视媒体的调查性报道(以《新闻调查》为例)

电视媒体记者的调查手记——南丹日记

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调查性报道的不同

第三章 《新闻调查》的选题与策划

 1 《新闻调查》的选题遴选

选题意义

选题来源

选题要求

 2 《新闻调查》的选题申报及前前期

选题申报

前前期

 3《新闻调查》的策划案

策划案的内容

策划会

前期拍摄变动策划案

小练习:这个策划案你会怎么写?

 附录1 《新闻调查》关注的内容

 附录2 《村支书雇凶枪杀上访代表》前前期中止报告

 附录3 《河流与村庄》策划案

第四章 《新闻调查》的采访与制作

 1 《新闻调查》的采访

到位的采访

优秀调查记者的素质

 2 《新闻调查》的制作

《新闻调查》关于制作的操作要求

实例解析:《西安体彩风波》

 附录《新闻调查》职业标准

第五章 选题实战篇

 1《新闻调查》栏目选题概说

选题发掘技巧

选题的分类

 2 新闻层面的选题类型

新闻层面选题的意义

新闻层面选题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3 社会层面的选题类型

社会层面选题的意义

社会层面选题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4人文层面的选题类型

人文层面选题的意义

人文层面选题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附录 《河流与村庄》台本

第六章 采访技巧篇

 1 事实与真相

什么是事实和真相

探寻真相的意义

真相探寻技巧

 2 全面与平衡

全面性的新闻观念

平衡性的新闻观念

 3 平等视角与人文关怀

平等视角

人文关怀

第七章 叙事技巧篇

 1 叙事理念

真实理念

过程理念

情节化(故事化)理念

 2 叙事形式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后记

试读章节

■实例解析:《西安体彩风波》

2004年3月23号,在西安,17岁的小伙子刘亮在购买体育彩票的时候中了大奖,奖品是一辆宝马车,但是在兑奖之前,体彩中心把这张票收了回去。几天之后,这张票被确定为假票,到底是谁在造假,中奖者和体彩中心都还各执一词。一向有公信力的公益活动为什么会有巨大的漏洞?《新闻调查》在西安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采访。笔者正好是这一期节目的策划。

从新闻同行及兄弟媒体获取的选题灵感

《西安体彩风波》这个节目的选题是来自新闻同行及兄弟媒体给笔者提供的灵感。

在2004年3月29日上午,笔者接到西安《华商报》朋友李正善的电话。他说,西安刚刚发生一起因为彩票可能出现舞弊的事件。因为对彩票不是很懂,加上他当时说得不是很清楚,笔者就上网去看他们的报道。当时《华商报》也没有把这个事当做一个很大的东西来做,就是每天一小块的动态消息,加上网页上的报道前后时间也比较混乱,笔者在网页上也还没看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但隐隐了解到,西安在体育彩票开奖的过程中,说是有个小伙子摸到中宝马的彩票,结果没兑付给他,还说他摸到的彩票是假的,他就要跳楼。

当天下午,在选题会上笔者说了一下这个事,当时也没更详细的东西。听说《社会记录》栏目已经去了,《今日说法》也准备去。《新闻调查》向来对一些事件性的新闻,尤其是一些动态性的新闻很头疼,因为它受长度和播出周期的限制,所以无法和这些日播栏目“拼”。日播栏目也就10分钟、20分钟,也不一定需要完全把事件弄清楚就可以播出,同时它时效性强,拍完后第二天就可以播。而周播栏目则相对被动,对于一些重大事件,跟不跟进都让我们为难。基于此,选题会上大家建议既然这么多栏目关注的话,那就等等再说。

那天晚上和《新闻会客厅》的孙兆峰说起这事,他说他们栏目也在关注。笔者觉得他们虽然关注但是对他们栏目来说比较难办。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是事件扑朔迷离,第二是你要双方接受采访,一个说造假一个说没造假,这个也不好办。这种还没形成定论的事件,《新闻会客厅》也不好做。但仔细一想不管这个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管这个彩票是真的还是假的,它可能都有一些监管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个小伙子造假的话,那说明他r月旦子也太大了,而且造假为什么没有人去制止,反而还敢公然去跳楼示威呢,监管部门哪里去了,监管方面是不是有漏洞?如果不是小伙子造假的话,也可能是体彩中心造假,那这个事就大了,涉及到国家的公信力。那两年,中国体育彩票出现过的很多事情,包括武汉的双色球事件等等。还有第三种可能是,双方都没有造假,那这个问题更有调查价值了,到底是谁在造假?为什么要造假?为什么没人监管?到现在为什么没有任何国家机关介入?也有可能这仅仅是一张假彩票,属于行业小黑幕,但可能是体彩行业黑幕冰山的一角。绝对不能让这么一个题轻易漏过。

第二天一大早笔者就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根据《华商报》前后报道的顺序排出来,依次打印,仔细查看。头脑中的概念渐渐清晰起来:西安体彩中心彩票开奖,在这个开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宝马。特等奖是宝马车加上几万元现金。在这个过程中,听说有好几个人都摸中了宝马。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一个叫刘亮的17岁保安也来摸奖,摸奖后说他中了,他连闯三关,体彩中心的人验票说彩票是真的,然后体彩中心当众宣布,刘亮中奖了。而后体彩中心让他坐上宝马车,拉他在市内转了一圈,还有一个美女陪着,他就风光了一回。但当时车没开走。第二天,体彩中心的人又通知他,说他的票是假票,还要追究他造假的责任。

这个事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都有问题:第一,既然刘亮拿着彩票连闯三关,公证人员也公证了的话,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说人家的是假票。第二,体彩中心后来说是假票,这张假票从哪里来,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它就是刘亮当时中奖的那张票。第三,即使是刘亮造假的话,体彩中心应该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控制刘亮,查明真相。而体彩中心不仅没这么做反而给刘亮打电话,这不等于是通风报信吗?这么大的事为什么司法机关没有介入呢?总之,悬念挺多的。

当时,当然也不知道后来调查的情况,我们没有想到体彩管理中心即开发行规模主管杨永明会把所有的宝马彩票都搞到自己手里,我们也还没有想到这个过程中还有那么多黑幕。虽然我们对这个行业真的不懂,但是有这些就足够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家应该都很关注这件事。有这些就够了。事态究竟是什么样的?还将怎么发展下去?越来越有神秘感了。再加上同事的支持,笔者认为有可能揭开这个黑幕,这个节目有可能会拉开《新闻调查》调查行业性黑幕的序幕。

正式提出选题

通过对《华商报》相关报道的分析,加之自己的思考,在和同事探讨之后,在30日下午的选题运行会上笔者正式提出:做关于体彩的这个节目。

这是个巨大的行业黑幕:体彩中心代表国家发行体育彩票,这是国家的公信力受到挑战;这个事到现在还没有了结。这个黑幕还迷雾重重,充满了悬念。然后从画面表现等方面看,也有可做的空间。有人就质疑连闯三关的说法,看资料上说也就是三个工作人员包括一个保安给看了一下彩票,怎么能叫连闯三关?还有人说,能够把这个事调查清楚吗?——到底假票从哪儿来·真的造假了吗?笔者说,正是因为大家都充满着悬念,所以要把这种悬念呈现给大家,而不一定是要呈现一种结局,有可能呈现的是我们的调查过程,以及目前混沌的状态。制片人张洁拍板说,意义和价值都也不要谈了,就谈如何操作吧。另外还有人可笑地提出,这个事件只是跟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有关联,都有宝马,因为前不久哈尔滨出现宝马撞人事件就认为这是个噱头,觉得这个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如果这一次中奖不是宝马车,而是别的车,就没有新闻价值了吧。笔者回答说,如果是夏利也有价值,绝不因为考虑前段宝马撞人案,而且这两者之间好像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吧。当时大家就说,尽管《新闻调查》不抢新闻,但是去采访也要把握时机。事件在动态地发展。你去晚的话很多影像都无法记录。

选题就这样定下来了。

前前期和前期工作

也许是为了节省人力,制片人又派了个可以自己出镜的编导,让我们一起先去摸摸底,做一天的前前期,然后去和当地媒体接触,了解一些情况和内幕。看看从哪“下手”,做个准备打个前站。第二天再派摄制组过去,将前前期与前期联系在一起。

这次的前前期和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接触当地调查过这个事件的记者,了解最新动态

我们在3月31日抵达西安,当天晚上就接触了当地调查过这个事件的记者,了解了事件的最新动态。陕西有很多律师愿意给刘亮免费代理官司,要状告体彩中心。一些律师事务所还组成律师事务团,还有的组成顾问团。在刘亮家,刘亮的伯父——陕西一个大学的教师——专门从学校跑回来,在家中小院里召开新闻发布会,用人头担保刘亮没有造假。体彩中心也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他们也没有造假。有记者采访陕西省体彩中心主任贾安庆,贾也说他敢拿人头担保没有造假。

这件事,很蹊跷也很滑稽。蹊跷在于双方都拿人头担保说没有做假。那么这个假到底从哪里来?滑稽是在哪里呢?可能不是贾主任做假,但是他也不能保证下面的人没有造假。他把话说得也太满了。刘亮伯父敢拿人头担保,这也挺有意思。要是刘亮本人可以这样说,因为他是当事人,心里最清楚。刘亮伯父这样说,还真是挺滑稽的。可能我们会有调查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调查没有结果,也要展示这些滑稽和蹊跷,要展现调查过程。我们不是司法机关,就算是司法机关,也未必能搞得清楚这张彩票从哪来,或者说这张彩票是不是原来的那张票。经过多人的手之后,这张彩票究竟从哪里来,以目前的科学手段可能无法鉴别。再说,刘亮当时摸到的那张彩票也没做记号。

我们当时觉得,这个事件中体彩中心存在着程序不正义。刘亮根据体彩中心的要求,连闯三关,体彩中心也验证、公证了,还巡游了,并宣布车子归他。当时为什么没把车开走,我们了解了一下原因。因为体彩中心当时要一个几千块钱的所得税,刘亮当时没带钱。后来送过来时,体彩中心说,天黑了下班了,要他明天再来。这么巧啊,明天再来就通知人家,说人家的票是假的。即使是刘亮造假,那么也是体彩中心给他打开了方便之门,至少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我们当时也想,尽管这个案子很蹊跷,但是,可以用常人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双方造假的可能性的大小。造假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刘亮,一个1 7岁的小保安,一般条件下,他没那个胆子。他造完假,不仅没开溜,第二天接到通知后,还敢去招摇过市地嚷嚷:“我要宝马!我要宝马!”如果真是刘亮造假的话,那这个小伙子的勇气和精神也太可怕了。这也超出了常人的思维。所以我们觉得他造假的可能性不大。体彩中心造假,我们起初觉得可能性也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体彩中心代表国家进行体育彩票发行,是为国家募集资金。如果体彩中心造假的活,那么就失去了国家公信力和国家威信。体彩中心即便技术手段已达到造假的水平,也应该不会去造假。而个人不值得为本部门利益冒这么大风险去浩假。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挺惊奇、挺刺激,充满了悬念,经过这么一闹,到底谁在造假?每个人都抱着强烈的好奇感。同时,想知道真相的渴望是痛苦的,到底谁在造假?真希望这几天赶紧有结果。我们做节目的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要获取真相的愿望和欲望,而观众对此当然也会很感兴趣。即便我们在节目播出之前还没搞清楚到底谁在造假,这个选题也具有天然的关注度。即便是一个对彩票不感兴趣、不买彩票的人,尽管他不知道这个彩票怎么买,怎么兑奖,但是这个行业跟大家都有关系,作为公众的一员,他也有知情权。

当时也有人提出,双方都在质疑对方,都说自己没造假,但是双方都没有不造假的证据。都在说,我没造假,我哪来的证据。当时大家也都没有任何证据说谁在造假。所以,那些天,笔者在《华商报》一直“盯”着。他们那边派了三路记者出去采访。李克直接住到刘亮家里去,关注刘亮家的最新动态。他跟刘亮关系还不错,相处得也挺熟,已经取得了刘亮家的绝对信任。一路记者专门采访体彩中心。还有一路记者去采访公安局。但是当时因为这些记者比较年轻,没有每天跟踪动态,所以没有形成做调查性报道的统一思路。《新闻调查》从2()(]3年开始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要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调查》的核心竞争力和最高目标。2003年的第一季度末开始,就有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面世。所以,《华商报》对我们也很重视,请我们来座谈。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机会跟大家了解宝马彩票的情况和其他不知道的事情。这也就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后来就开了一个名为“由宝马体育彩票案看调查性报道的制作”的座谈会。当时分析了彩票案再往下调查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结果以及我们的调查重点和调查步骤。调查重点就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谁在造假?谁在造假我们无法猜测,也有可能最终也调查不到,但是我们要把调查的过程呈现给大家。那个时候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杨永明(陕西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即开发行规模主管)那么贪婪,采取卑劣的手段把所有的宝马彩票全部都收回到自己的囊中。我们那时仅仅是在想谁在造假。刘亮造的吗?有点不像。后来又怀疑刘亮的堂哥刘超。刘超是开出租车的,刘亮那天和他在一块。当时有人说看刘超那个样才像个造假的。我们觉得刘超没有技术手段造假。对于这一点,在后来我们采访刘亮的过程中就逮住刘亮猛问:你那张彩票拿过来之后离开过手吗?刘亮回答说,这东西我能离开手吗?刘超想看,我一把抓过来根本没给他看就送上去。也就说证明刘超根本没有机会调包。当时也实在是找不到证据证明到底谁在造假。

P124-128

序言

1997年7月,我大学毕业,最初的愿望是去财政部,但是没能如愿。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思索之后,在纷繁芜杂的行业中,我最终选择了新闻。与新闻的不解之缘就此开始。

我从业的这11年,正值中国调查性报道尤其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时期。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让我激动并痴迷。在进入《新闻调查》之前,我曾任职于《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华夏时报》等平面媒体,在那里,形成了我对调查性报道的初步认识。进入《新闻调查》之后,这种认识进一步深化、清晰,最终形成了与众多新闻科班出身同行所迥然有异的“独门秘笈”和“土法妙方”。

我的初衷,是要把这些“干货”都贡献出来与大家探讨、分享。然而,真正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些“妙方”、“秘笈”多是在“摸爬打滚”中体悟和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些经验只有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通俗易懂;而有些经验更多的是一种感悟,一时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透彻。如何将这些东西整合,汇集成一本实用性的调查性报道“指南”,我尽历了艰辛。所幸,在一批热心朋友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下,这本书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章,以《新闻调查》为经典案例,融入我的亲身体会,分析调查性报道的操作,比较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调查性报道的异同,从而揭示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的运作技巧。之所以选择《新闻调查》,一是因为《新闻调查》自创办始便在调查性报道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历经多次痛苦的挣扎,最终走向成熟。而今,它堪称中国制作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性栏目;二是因为在《新闻调查》任职期间,我为其规范运作、专业精神、独特个性、高贵气质所深深震撼。

后三章则侧重于调查性报道的具体操作。制作调查性报道,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其操作过程常常惊险交加,艰苦劳顿,而结果往往令人欣慰,甚至兴奋。这也许正是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所在吧。如何做出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如何策划选题?如何采访?如何叙事?等等。后三章将结合诸多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阐述的,没有高深复杂的新闻理论,只有个人经历的新闻事件;没有严谨周密的新闻规则,只有独家研究的“土法妙方”。在调查性报道的道路上,如何获取新闻线索,如何进行周旋采访,如何获得相关证据,也许本来就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国际的通用惯例,而只有调查记者结合个人性格特长所研制的“独门秘笈”。

也许,最“土”的办法更能适合中国国情,最“冷僻”的武器更适合险恶的调查现场。

希望本书能给予有志于调查性报道的朋友一点启发和帮助,欢迎各界朋友来信来函(我的邮箱是shanren@vip.sohu.com)共同探讨并提宝贵意见。

后记

从1997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已经走过了11年的新闻历程。

这11年里,不管是在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不管是在《新闻调查》栏目还是在《法治在线》栏目,我都痴迷于调查性报道的无边魅力,都曾或深或浅地介入了调查性报道题材的策划、采访和创作。

特别是在《新闻调查》栏目组就职期间,我有幸经历了调查性报道批量生产的黄金时期,见证并参与了《新闻调查》推动调查性报道产生的2003年“9·18”改革。在那个振奋人心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被鲜活生猛的调查性报道选题所激荡着,为身逢“调查盛世”而喜悦,为能置身于活生生的新闻现场而兴奋。自然,那些发生在台前幕后的故事也变成了在和“狐朋狗友”海阔天空地狂侃时的谈资,同时成为和各地同仁交流业务的案例。

终于,某一天,专事研究调查性报道的学者、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她也是《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的作者)很认真地建议我,这么生动鲜活的题材,为什么不写本书呢?也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记者的苦乐哀愁,并给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调查性报道的同行们提供点资料。

从周老师建议我出书到现在,已经将近四个春秋。这中间,除了工作的劳碌、琐事的缠身外,更多的可能是我的惰性,还有的是对出版的敬畏——一毕竟是出书啊!要是出本大家都不感兴趣的书,它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然而,经过艰苦的努力,在“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主编、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的亲切帮助下,在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热忱鼓励下,这本书终于可以和读者见面了!

“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的口号是“让一流的传媒人培养传媒人”,丛书的队伍里汇聚了诸多来自一流传媒机构的经验和大才先贤的典范作品,这些书稿也大都成为了传媒行业的畅销书和传媒院系的必读书。能够加入这个行列,我深感荣幸!

这本书的出版,凝结着许多专家和朋友们的心血:

感谢中央电视台原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先生和《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先生,是他们当年主导的改革提供了这本书诞生的土壤,是他们的宽厚和支持使得它问世;

感谢《新闻调查》前同事、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田莹小姐,提供了《新闻调查》节目的图片资料;

感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计算机用户周刊的郑悦小姐,帮助我完成了最早的录音输入;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薛仑小姐,是她的细致梳理才有了现在的轮廓;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张龙博士,他对本书亦有贡献;

感谢本书的编辑魏芳女士,她给了我许多珍贵的启发和耐心的帮助;

特别要感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诸位师生:祁林副教授、郑欣副教授以及2007级硕士研究生卢江莲、杜文明、黄艳、徐晨慧、游益萍、朱萍等同学。在本书基本成稿后,他们在杜骏飞主编的指导下,对本书作了大量修订工作,从学理升华到结构梳理,从材料补充到文本编辑,付出了很多劳动。他们的工作深入而细致,体现了南京大学“诚朴’’的学风,其价值绝不仅仅是为本书增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余仁山

二○○八年四月·北京木樨地

书评(媒体评论)

就新闻从业员而言,能在转型期的中国做一名调查记者已属幸事,而余仁山能参与报纸、电视调查性报道实践,并将其经理、感悟化为文字,更显难得。历史因纪录而有价值,国家如是,个人亦然。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 张洁

我之所以能站在镜头前,全因为有余仁山们的存在。相信《解密<新闻调查>》这本书和余仁山们的存在一样有价值。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前出镜记者、《焦点访谈》主持人 王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密新闻调查(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策划与运作)/指南针传媒实践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仁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1056873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2.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2
18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