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爱国!爱国!这种声浪,近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们中国的各种社会。就是腐败官僚野蛮军人,口头上也常常挂着爱国的字样。就是卖国党也不敢公然说出不必爱国的话。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德国和日本的军人,就是如此)。人类行为,自然是感情冲动的结果。我以为若是用理性做感情冲动的基础,那感情才能够始终热烈坚固不可摇动。当社会上人人感情热烈的时候,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盲动,往往失了理性,做出自己不能认识的罪恶(欧战时法国、英国市民打杀非战派,就是如此)。这是因为群众心理不用理性做感情的基础,所以群众的盲动,有时为善,有时也可为恶。因此我要在大家热心盲从的天经地义之“爱国”声中,提出理性的讨论,问问大家,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若不加以理性的讨论,社会上盲从欢呼的爱国,做官的用强力禁止我们爱国,或是下命令劝我们爱国,都不能做我们始终坚持有信仰的行为之动机。
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原来国家不过是人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善人利用他可以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闭关,独霸东洋,和欧美日本通商立约以前,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所以爱国思想,在我们普遍的国民根性上,印象十分浅薄,要想把爱国思想,造成永久的非一时的,和自古列国并立的欧洲民族一样,恐怕不大容易。 欧洲民族,自古列国并立,国家观念很深,所以爱国思想成了永久的国民性。近来有一部分思想高远的人,或是相信个人主义,或是相信世界主义,不但窥破国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并且眼见耳闻许多对内对外的黑暗罪恶,都是在国家名义之下做出来的。他们既然反对国家,自然不主张爱国的了。在他们眼里看起来,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所以他们把爱国杀身的志士,都当做迷妄疯狂。
我们中国人无教育无知识无团结力,我们不爱国,和那班思想高远的人不爱国,绝不是一样见解。官场阻止国民爱国运动,不用说更和那班思想高远的人用意不同。我现在虽不能希望我们无教育无知识无团结力的同胞都有高远思想,我却不情愿我们同胞长此无教育无知识无团结力。即是相信我们同胞从此有教育有知识有团结力,然后才有资格和各国思想高远的人共同组织大同世界。
我们中国是贫弱受人压迫的国家,对内固然造了许多罪恶,“爱国”二字往往可以用做搜刮民财压迫个人的利器,然后对外一时万没有压迫别人的资格。若防备政府利用国家主义和国民的爱国心,去压迫别国人,简直是说梦话。
思想高远的人反对爱国,乃是可恶野心家利用他压迫别人。我们中国现在不但不能压迫别人,已经被别人压迫得几乎没有生存的余地了。并非压迫别人,以为抵抗压迫自谋生存而爱国,无论什么思想高远的人,也未必反对。个人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人生存,没有什么罪恶。
据以上的讨论,若有人问: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
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
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P16-18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了,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到做一些行政工作,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少了什么?答案是:信仰。
现在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是信仰。
基于这个原因,我欣然参与编写《一世仗剑挥毫情——革命先驱励志书文警语》一书。革命先驱因有自己的信仰而确定自己的崇高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止。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胜利,就是一批有坚定信仰的志士前仆后继地奋斗的结果。
在进入全书编写的过程中,我走近了这批有坚定信仰的志士的精神世界。我有如下的想法:革命者首先是普通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社会定位:就家庭而言,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就社会而言,他们有自己的社会身份,教师、诗人、工人、农民、管理人员……有同学、同事、朋友……他们又是革命者,为着自己的信仰而努力、而奋斗。他们之所以能够勇敢顽强,能够誓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
这些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的人数究竟有多少?无从统计。只“烈士”这一类,全国有烈士陵园4000多处,记录有烈士150余万人。何况还有更多的无名烈士,还有无数不属于烈士范畴的革命者呢!为了编辑这本书,我查阅的资料不少于百本、在互联网上的资料更是浩如烟海。所以编辑本书的难点不在缺乏资料,而在于如何选取材料,如何组织材料。
材料的选取和编辑遵循下列的规则:
一、全面地反映革命先驱的总体状况。
1.就年龄而言,有1875年出生的何叔衡,有1922年出生的陈玲。
2.就职务而言,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李大钊、陈独秀,有倒在战场仅有一二页遗书存世的朱锡绍、许英。
3.就贡献而言,有叱咤风云的陈毅、叶剑英,有隐蔽于敌后几乎被人遗忘的关露、谢士炎……
4.就知名度而言,有广为人知的徐特立等革命老人,有鲜为人知的孙炳文、钱蜻泉等早期牺牲的烈士。
二、选取书、文、警语,从形式、内容的多方考虑。
1.选取的书、文、警语,以1949年10月1日为下限。个别情况例外,如朱枫是1949年10月1日之后仍隐蔽在敌后的烈士。
2.选取文字的表现的形式是家书、遗书、文章、传记等。如选择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如选择蔡和森为向警予、宋绮云为梅含章做的传记。
3.中国人向来是以“诗”来表达“志向”的。本书不收诗,但是尽可能根据《新中国的先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诗存》(2009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对这些革命者的诗作给予一定的介绍。
总之,编辑此书是希望从60位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书信文章中让人看到“信仰”的力量,希望读者因此而选择、坚定自己的信仰。
信仰应该自由。如何选择确定自己的信仰,是每一个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我想,我有责任将这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也就是我编辑这一本小书的原因。
近一年的编辑工作,是艰苦而有乐趣的。当然我也深知存在着许多不足、问题和错误。因此我期待着批评与指正。
感谢给予我编辑这本书创造条件的徐潜老师和刘德隆老师。
感谢我所在的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上海市黄兴学校的老师们。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
感谢每一个读者。
在本书编辑结束的时候,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主席前三天(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主席从中华文化传统谈到今天年轻人应有的价值观。我想,革命先驱的言行,与今天所说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是相通的。我更感到编辑这一本书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我感到高兴。
李津2014年5月7日
于上海市黄兴学棱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自居易有诗曰: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盂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三大宗的创始人耶稣、默哈穆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入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励志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
徐潜
2014年5月16日
李津和刘德隆编著的《仗剑挥毫万古心》的励志文字,生动再现了这些革命先驱忠孝、仁义的形象。希望读者能从这些革命者的书信文章中,体会到“信仰”的力量。编者李津,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上海黄兴学校校长。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事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收辑的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我们想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有如心灵鸡汤那样鲜美,有如粗茶淡饭却为生命所需。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定会从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中收获一份惊喜。李津和刘德隆编著的《仗剑挥毫万古心》是该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