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城遗恨
内容
编辑推荐

李保荣编著的《古城遗恨》介绍:古徐州形胜,销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锥汗血,玉帐连空。

楚歌八千子弟,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寄耳,应开怀,一饮千盅。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内容推荐

李保荣编著的《古城遗恨》是一部以20世纪40年代末国共两党、两军逐鹿中原、决战徐蚌为背景的爱情长篇小说。爱情故事在该地区的几个身份为医生、教师、医学院学生和国民党年轻军官的年轻人之间展开。故事真挚缠绵,一波三折,紧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层次展开,写得情感充沛,撩人心扉。时代催生爱情也催生爱情悲剧。两对情人虽未终成眷属,其爱却也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不失为一曲柏拉图主义的爱情绝唱,凸显了中华文化在爱情王国的纯真圣洁。

目录

引子 永远的等待

第一章 小站遇险

第二章 春郊邂逅

第三章 一封来信

第四章 空军俱乐部

第五章 第一次约会

第六章 不速之客

第七章 情定大士岩

第八章 蔷薇画展

第九章 表哥韩永强

第十章 爱的决斗

第十一章 寂寞心情谁与诉

第十二章 快哉亭情话

第十三章 母亲的急病

试读章节

第一章小站遇险

表妹自幼爱读书,特别喜欢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念初中时,她经常给班级的墙报写些散文、诗歌,有时还把一些校园琐事写成短篇小说发表出来,很招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都说她是个才女。国文老师曾经用红毛笔在她的文章上画过不少的圈圈点点,表示嘉许。表妹有绘画的才能,每次学校里的画展都有她的作品,颇受美术老师的赏识。永强则是另类,他埋头数理化,奉行的是男生们“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他对文学也有些涉猎,但是毕竟缺乏这方面的兴趣,读书很少;而且一知半解,才情远远不如表妹。两个人一谈起读文艺书来,他的无知,往往会被表妹奚落一番,他总是憨憨地一笑置之,从不争辩。不知怎的,他在表妹面前老是走神,表妹问他话,他时常答非所问,又会惹得表妹不快。

读完高二的那个暑假,天气比往年暑天明显要热。一天午后,母亲要他一起去林家探望生病的姑妈。姑妈见他们来很高兴,就起床到客厅来和永强的母亲坐着说话。母亲问姑妈病的事,姑妈说也没什么,就是有点中暑,吃了点避瘟散好多了。姑妈怕热,可从来不用风扇,都是用芭蕉扇,她说电风扇的风硬,容易使人得病。她递给永强母亲一把芭蕉团扇,是新买来的,散发着淡淡的蕉叶的清香。母亲接过来轻轻在手里摇着,永强静静地坐在母亲身边一声不吭。这时,一阵凉风袭来,吹得院子里的树梢头哗啦哗啦地直响。表妹对她母亲说要到院子里乘凉去,她母亲说:“来风啦,永强,陪你妹妹到院子里去玩吧。”说着朝永强的母亲笑笑,永强的母亲也会心地笑了。林蔷对永强笑道:“表哥,来看我种的白玉簪,开花了,特别好看,我最喜欢白玉簪,它圣洁,美丽!”说着一同来到庭院里。

林家住的是个一进的四合院落,院子当中一座葡萄架,葡萄长得枝叶茂密,浓荫把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刚结成串的葡萄,果实很小,青青的。坐在架下顿觉微风习习,听着阵阵树籁和枝头的蝉鸣,雅静得很。四周房前种满了花草,南墙根一排溜种着十几丛玉簪花,低矮阔大的叶子簇拥着支支修长的花梃,梃端的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初绽蓓蕾,有的已经张开了洁白的花瓣,就像伸出的美人指,纤纤的,柔柔的,散发着幽幽的淡香。

表妹撩起裙子蹲在花前,修洁的脖颈向前俯下,鼻子凑上去嗅那玉簪花瓣,转过头来笑问:“你猜是什么香?”永强只顾看她乌黑短发下雪白光洁的脖颈,猛听一声问,不知所以,涨红了脸,嚅嗫着说不出话来。林蔷嗔道:“想什么呢?问你话哪!”

“大概像是……兰花的香味吧!”他愣了愣说。表妹用手指轻轻执着一茎花朵说:“你闻闻再说,别乱猜!”他凑上去嗅,却闻不出什么味来,只觉得表妹耳际鬓香阵阵,因说:“好像有股子头发的香气。”林蔷瞪了他一眼,没再说话,低下头去,淡淡的红晕飞上双颊。

当天晚饭后,永强和父母坐在院子里乘凉,喝茶闲话。母亲忽然问他:“你今天是怎么啦,总那么呆头呆脑的,见了姑妈也不问候,就跟蔷儿跑到院子去玩啦?”他刚要回答,母亲又对父亲说,姑妈又跟她提永强和林蔷的事了。父亲问是怎么说的。母亲这时转过脸看着永强说:“永强今年下半年上高三,明年暑假要考大学,这件事我看不急,林家妹妹还小,再说这事主要还是看他们俩处得怎么样。”又问永强,你说呢?永强低着头不吭声,手指节搬弄得咔吧咔吧直响。父亲说,走着瞧吧,儿女的事情还是由他们自己做主吧!P6-7

序言

二○○二年的春暮,我去徐州参加一个同学聚会。会后去东关看望一位老朋友王君,他对我说,你来了正好,就在徐州多留两天吧,我有事要和你谈。今天下午你到我家里来,我们一起吃晚饭,我给你看一样东西,我想你会感兴趣。王君的夫人玉华也在一旁怂恿说,来吧,我弄几个菜,你们俩喝两盅!

他们家仍然住在那条僻静小街的旧巷子里,是个虽然略显破旧但却古色古香的小四合院。院子里有棵古老的大槐树,树阴覆蔽着半个院子,倒是很幽静的。我取笑说,现在徐州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新建的居民小区,怎么你们这里好像还没改革开放,仍然住着这种破旧的老宅院?有没有旧相识的燕子飞来?玉华笑说,别小瞧这处宅院,这还是老王家的祖业,给我宽敞的高楼单元房我还不愿意换呢!这一片大多是以前的古旧名门大宅,很有历史和文化底蕴,听城建部门说,有可能作为古民居修缮一下保留起来。你看这里虽在城中,却远离闹市,多清净!燕子嘛,还真有一窝,是老朋友了,就在大门过道的屋梁上。说着用手一指,你看!我顺着她的手看去,屋梁上果然有一个燕窝,两只燕子双尾如剪,穿梭打食归来,正在哺喂巢里的一窝乳燕,呢喃啾啾,好不温馨。

玉华烧得一手好菜,有盘有碗的,还端上一盆炖得有些泛白的鲫鱼汤,面上点缀着葱绿色的青韭,香气扑鼻,煞是好看。王君说吃吧,虽比不得饭店里的菜肴,可绝对清爽可口。

我关心王君要给我看的东西,问他是什么?王君说,饭桌上咱们不谈这个,以免影响情绪,老朋友见一次面不容易,先高高兴兴地喝酒吃菜,等饭后我拿给你看,咱们慢慢谈。

吃罢饭,他把我让进书房,泡一壶茶慢慢喝着。他从书柜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从里边取出两个硬皮的旧本子,递给我说,你看看,这是什么?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两本日记,扉页上写着日记的年月。由于年代久远,而且被人不断翻阅,封皮有些松垮,里面纸色泛黄,边角多有磨损,透出一股尘封历史感。我随手翻了翻说,从这娟秀端正的钢笔字迹来看,写日记的人一定是位很有文化素养的新式闺秀淑女,你给我看这个干什么?王君神色严肃地说,你说得不错,是位知识新女性,不过却是位极其不幸的女子。我想请你来帮我完成一项特别嘱托。你还记得钟先生吗?就是那个市立医院的外科医生,我想你是应该记得的,他两年前去世了,活了八十多岁。我说记得,解放前我在徐州昕昕中学念书的时候,有一次得了很严重的腰部痈疮,那时候盘尼西林还很稀罕,他只给我打了两针,痈疮就治好了!怎么,他不在啦?王君的神态更加凝重,眼神暗淡了许多。他说,这两本日记是钟医生一位深爱着的女友的遗物,去世前托他保管的,并且要他找人根据日记加以整理,写成一本警世的爱情小说,留给后来的人们看,希望能给他们一些爱情真谛的启迪。可是,直到钟医生自己临病危的一刻也没能完成女友的遗愿,为此他愧疚万分。我与钟医生也是好友,他临去世前把我叫到病床前,殷切地要求我替他设法办成这件事,了此夙愿。老兄你是知道的,我不会耍笔杆子,也找不到能写的人,虽然接了这个任务,却一直没能落实,心里也很着急。今天你来了,我记得你的文笔不错,这事就拜托你来完成,行不行?我说,这样吧,让我先仔细地读读它再说。王君说,不慌,你带回家去慢慢看,我是看过这两本日记的,很受感动,读来让人心里酸酸的。就劳你帮忙把这事给办了,遂了两位逝者的心愿,也算是一桩善举,他们的在天之灵也会十分欣慰和感激的。

从徐州归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灯下仔细阅读这两本日记,渐渐地被它吸引了,感动了。正如王君所说,读这样的东西的确叫人感到心情压抑。虽是一页页日记,可是记事细致,脉络清晰,读起来如见其人其事,从头到尾连贯性很强,能够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看得出,写日记的女子感情细腻,热情奔放,文字也很清新灵动,实在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我得说,我真的深深被它感动了。我从北京打电话给王君,说我愿意接受这个写作任务,亲自动笔完成它。不过,得给我足够的时间慢慢过细地咀嚼它,消化它,从思想感情上体味它,产生出共鸣来,这样我才能够把日记主人公和有关的人物把握好,客观而准确地描绘出来。王君说,你对解放前的徐州自然是非常熟悉的,当年的时代背景、发生的大事你都是目击人和经历者,一切都不算陌生,怎么写你看着办,我期待着你的成功。

我接受了这项使命,可是迟迟没能动笔。我知道,对我来说,任务并不轻松,我感到压力,甚至有些后悔不该答应。我并不忙于动笔,只是在工作之余不断翻阅这两本日记,一字一句地读它,设法在脑海里重现日记里那些支离破碎的情景。想象主人公和主要人物的形象风度、音容笑貌和思想感情。我得仔细地回忆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那个风云激荡、蒋家王朝风雨飘摇年代的种种,因为那是这个故事的时代大背景。不仅如此,我还得回想我所知道的某些因战争而颠沛流离的人们的往事。这些多少都与日记里人物的经历和命运相似,可以帮助我准确地再现当时的情景。那个年代一些人仓皇南奔,亲人分离的痛楚,至今仍然留有深深的历史印记。

我想起苏轼有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为人们所熟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人们多半注意和吟咏它的前四句,感叹人生漂泊,世事无常。其实,后四句更加意味深长,隐喻往事的切肤之痛,发人深省。人生如逝水,如朝露夕晖,给人们留下的往往只有渐渐淡去的记忆和伤感。也许它们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最终完全消失,不再留有痕迹。然而,却也有像日记主人这般执著的,把伤心的往事用笔蘸着泪水写了下来,留在人间,叫后来人读到它的时候也跟着嗟叹哀伤。

这部日记里所记载的事情发生在徐州,这里正是我少年求学之地。我对它相当熟悉。徐州是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名城,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征战频仍,炮火连天,不断上演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大剧,制造着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劳燕分飞,从此天涯陌路,抱恨终身,十分悲凉;有的苦尽甜来,妻儿团圆,结局美满;也有的虽然重逢,却或罗敷有夫,或离弦别续,纵能得见一面,也是泪眼相对,默默无语,徒增伤感。这部日记里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一个。

当我读完这部日记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段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和结局写出来,让后来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清纯无瑕的少男少女们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腐蚀着人们道德底线的年代里,什么是真爱、理想、忠贞与坚守。并且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感悟出些什么,解读出些什么,对净化灵魂和精神世界有所帮助。

为了写这本书,几年来我曾三次去徐州故地重游。我去的目的不是怀旧,也不是采访,书中的主人公要么早已谢世,要么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我之所以前去,是想看看久别半个多世纪的古城风貌,探访尚存的历史踪影,找回当年的感觉,特别是哀乐少年时代的印象。我需要再度触摸那个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倾听它余下的历史回声,以便使我笔下的人物更加具有当年的时代感、真实感,让故事更有感染力,甚至能有震撼情感的力量。为此我一个人走街串巷,东寻西找,有时向原住当地的耄耋老人打听,希望能从他们的记忆中发掘出些陈年旧事。虽然现在的徐州已经是现代大城市的面貌,高楼商厦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热闹繁华,却仍能依稀辨得出一些昔日的影子。至于名胜古迹如云龙山、户部山、楚霸王戏马台、子房山、快哉亭、燕子楼、黄河古道,都一洗当年战乱的风尘,焕发出新生的青春风采,悠悠古韵。我特别按图索骥地去探访了书中主人公的故居,那一带早已是一片整齐漂亮的居民小区,原有的宅院已然无存。但是,那条巷子还在,只是石板路变成了柏油路,拓宽成一条大街了。我去黄河岸边看望了那座大书着“五省通衢”、“大河前横”的古牌楼。牌楼已经整修过,从当年的高岗土坡上,移建到了宽广的大河岸边,虽然没有当年那种巍峨高耸的气势,却给沿河的黄河公园平添了一道典雅秀丽的风景。站在河边,望着那雕梁画栋的跨河廊桥,望着那背负着历史沧桑静静流淌的河水,我慢慢找到了感觉,心湖里掀起了层层涟漪,脑海里浮现出了故事的全景。

这两本日记放在我手里足足八年,翻阅了无数次,与王君也多次通过电话或者前往徐州讨论过,交换过意见。应该说,我对它的内容已经足够熟悉,对日记主人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其实,我曾经认识和接触过的人当中,也不乏类似经历的,只不过经历有所不同而已,这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参照。

我终于动手了。我把编织故事所遵循的准则定在忠于日记事实的基础上,不失真地去演绎故事情节。为了使故事能够充分展现那个时代的独特情景,我把某些情节加以延伸,场景氛围加以渲染烘托,以侧笔描写刻画了一些有关人物。某些典型化了的人物,特别是外国人原型,我大都是见过或者接触过的,因为我从小就在教会的小学和中学读书,经历过抗战和内战炮火,受过苦难的折磨煎熬,比今天的孩子要老成得多。

去年七八月的盛暑时节,我每天晚上都躲在书房里,关上房门急速地敲打电脑的键盘直到深夜,有时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欲罢不能,要敲到凌晨两三点钟方才歇息。这时,我耳边听到的不是滴滴答答的击键声,不是窗外马路上奔驰的汽车声,也不是院子里纳凉人们谈天说地、唧唧喳喳的话语声,而是故事主人公的喁喁私语,欢笑与悲戚。我的意识和感情紧紧跟随着主人公的欢乐和悲痛走,我的手指实际上不是在听我的使唤,而是受故事主人公的支配,而我则完全融入了故事之中。

当一丝初含秋意的凉风吹来时,我终于完成了写作任务。时间用了整整两个月。我又去了徐州,把打印出来的书稿拿给王君看,同时把两本日记送还给他,他要按照钟医生临终前的嘱托,最后在那个不幸女子的墓前将日记焚烧,让纸灰化作白蝴蝶,在她的灵前飞舞,飘散,使她的灵魂最终得到安息。王君长吁了一口气,双手捧着装订好的厚厚一本手稿激动地说,好哇,我们终于完成了钟医生和那位可怜女子的遗愿!我想,我们完成的不仅是那位女子的故事,也是与她同样命运的人们的故事。但愿这悲凉凄惨的故事不再重演,祝愿如今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幸福美满。为了给这本书起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我们两人煞费了一番苦心。我们也曾想把书名取得阳光一些,给读者多些安慰,或者尽量淡化一下凄楚的色彩,使人们读起来少些遗憾。但最终还是决定保持故事本来的历史面貌和情感基调,就叫做《古城遗恨》吧!我想,这书名虽然哀伤了些,但却能给读者多留下些思考的空间。

作者

2011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城遗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保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3744
开本 32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206475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