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的媒介记忆研究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近百年来世界地震历史记录悲痛的一幕,被视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唐山大地震已过45载,伤痛逐步被岁月洗礼与掩埋,震灾记忆在国家与社会的多层维度中不断演化与建构。唐山震灾记忆传承与延续的基础,是官方与民间在震灾记忆上相互建构与影响的过程,即形成震灾记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根本上防止记忆的分离,实现震灾记忆的官民一体化。本研究从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物媒介出发,引入文化记忆理论,以“国家与社会”为基本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内容分析以及GIS空间认知地图分析方法,对震后不同阶段修建的三处纪念建筑物群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时代环境背景下,唐山纪念建筑物媒介对震灾记忆的建构过程,探究纪念建筑物媒介所展现的记忆表征、建构特性及震灾记忆的发展轨迹,努力展现文化记忆理论中,半个世纪作为集体记忆时代“门槛”的记忆呈现状态。研究发现:第一,唐山震灾纪念建筑物媒介记忆表征与建构形式,诠释了我国从“国家中的社会”到“国家与社会共治”的历史发展过程。从震后十年修建抗震纪念碑的情感“政治记忆”,到以社会为主基调的民众“祭奠记忆”,再到权力与社会资本推动下,震灾记忆演化的“凤凰”文化IP符号,唐山震灾记忆的发展、建构与国家社会关系有着密切关联;第二,在经历灾难记忆高度精神化概括后,民营资本修建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助推民众创伤记忆回流,稳固震灾记忆并迫使创伤记忆进入国家震灾记忆传承体系。亲历者的消亡意味着震灾记忆的锐减,权力可延续记忆,而社会资本加持可以持续促进震灾记忆的建构与发展,“凤凰”文化IP符号便是权力与资本的“协谋”。唐山震灾记忆在去死亡、弱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002
二、研究综述008
三、研究方法021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024
第一章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第一节文化记忆理论和研究的适用性028
一、文化记忆理论脉络028
二、文化记忆理论的适用性032
第二节“国家-社会”理论及其应用033
一、“国家-社会”框架在本土语境中的内涵034
二、“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解释力度与合理性035
第三节研究框架037
第四节研究问题及意义038
一、研究问题038
二、研究意义038
第二章抗震纪念碑:难以规避的国家记忆(1986-2000年)
第一节纪念与精神:抗震纪念碑的迟怠与记忆转化043
一、“碑”:从地方祭奠到国家精神纪念044
二、抗震纪念碑的精神符号记忆045
三、纪念馆的记忆更迭与建构048
第二节纪念广场:纪念、交往与记忆涵化052
一、“永垂不朽”:国家震灾的纪念仪式之地052
二、“目交心通”:社会民众交往记忆的场所055
三、“日往月来”:建筑物涵化日常生活记忆056
第三节仰望精神:纪念建筑物的空间记忆显现060
一、唐山人民:抗震精神的守望061
二、声达心通:建筑声音的记忆润饰063
三、抗震纪念碑:震灾文化记忆的初始标识064
第四节大众媒体:抗震纪念碑的记忆映照066
一、报刊中的抗震纪念碑媒介赋意066
二、影视作品中纪念碑的镜头语言070
第五节象征记忆:作为精神归档的纪念碑广场072
一、灾难与重建:精神记忆光环下的创伤073
二、尘封与展演:记忆的遗忘与铭刻075
三、记忆与精神:纪念建筑物媒介的转化076
第三章罹难者纪念墙:创伤记忆的静默与协作(2001-2010年)
第一节“祭灵之墙”:社会记忆需求下的国家公共服务080
一、创伤记忆的博弈:罹难者纪念墙初建与再建081
二、“哭墙”:民间世代记忆回溯与传递083
三、群体纪念与个体祭奠下的记忆延续086
第二节“遗迹之物”:集体记忆的回眸088
一、断井颓垣:震灾记忆的佐证与赋能088
二、感物伤怀:国家震灾记忆的共联与再建构090
第三节俯视追思:文化记忆整合与地震科普教育092
一、地下纪念馆的旧物归忆与记忆创设092
二、“警钟”长鸣:日常经验与科普教育094
三、大众创伤记忆下的精神铸化098
第四节大众媒体:国家震灾创伤记忆回归与展现100
一、报刊文字中不再掩盖的创伤与追忆100
二、罹难者纪念墙镜头语言中的伤痛104
第五节“纪念之园”:创伤记忆与精神记忆的混合105
一、视觉图式:园区纪念建筑物的文化记忆表征106
二、记忆留存:受众的建筑物媒介记忆阐释与认知108
三、感官体验:罹难者纪念墙为核心的记忆映照与建构111
第四章凤凰之像:演化记忆下国家与社会的“协谋”(2011年至今)
第一节震灾记忆同“凤凰”符号的渊源与匹配116
一、“凤凰涅槃”神话隐喻117
二、凤凰山“有凤来仪”民间典故意引118
三、城市重建、经济复苏与环境新颜的见证119
第二节“凤凰”文化IP符号作为世园会的精神意象121
一、震后40年“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世园会121
二、《丹凤朝阳》铜塑的记忆回望与精神象征123
三、世园会展区“凤凰”文化IP符号的空间架构与表征124
第三节“凤凰”文化IP符码意蕴与震灾记忆共联127
一、震灾衍化记忆的外显、内隐与规避127
二、“凤凰城”精神筑构与记忆认知129
第四节大众媒体:“凤凰”精神的文化图式132
一、涅槃精神:来自于新闻报道的官方解读132
二、凤凰意象:影视镜头中的“凤凰城”136
第五节“凤凰”符号记忆的文化资本嵌入139
一、凤凰“图腾”记忆外化渗入社会日常139
二、意象物化:文化记忆演化、传播与传承141
第五章记忆的皱痕:纪念建筑物媒介与文化记忆认同
第一节震灾纪念建筑物媒介差异化下的记忆实践146
一、震灾纪念建筑物媒介的差异性表征146
二、借助交往记忆回流促进精神记忆稳固148
三、“凤凰”文化IP符号的演化与资本进阶150
第二节社会整合:震灾记忆认同的凝结与外溢152
一、城市空间中震灾记忆的外置与认同153
二、日常仪式操演互动下的记忆整合157
三、地域显性:自我身份规避与城市归属159
第三节反思: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集体记忆161
一、纪念建筑物媒介的记忆建构与束缚162
二、创伤记忆演化的精神“赞歌”163
参考文献164
后记181
图版Ⅰ正文中部分插图183
图版Ⅱ唐山大地震相关纪念建筑物媒介(部分)19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的媒介记忆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56397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字数 300000
出版时间 2024-0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矿业工程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72.2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