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由俞莉编著的《潮湿的春天》是“深圳新锐小说文库”系列其中一本。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本书包含了《我们的前世今生》、《潮湿的春天》、《无病呻吟》、《譬如朝露》、《新生》、《阿姨》、《幸运草》等文章。
图书 | 潮湿的春天/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由俞莉编著的《潮湿的春天》是“深圳新锐小说文库”系列其中一本。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本书包含了《我们的前世今生》、《潮湿的春天》、《无病呻吟》、《譬如朝露》、《新生》、《阿姨》、《幸运草》等文章。 内容推荐 深圳青年作家俞莉中短篇小说集。本书收录了《潮湿的春天》等共12个中短篇小说,大多是近些年发表的新作。题材涉及婚姻家庭、爱情、亲子教育等方面。小说贴近生活,关注当下,可读性较强。作品具有充沛的情感,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物,来反映小时代背景下,人的命运处境、困惑和挣扎,表现出独特的经验和发现。 目录 潮湿的春天 剖心 宝贝 我们的前世今生 无病呻吟 阿姨 幸运草 譬如朝露 老板 新生 聚会 莲花 相关评价 后记 试读章节 潮湿的春天 1 刘诗诗什么时候从教室里离开的,谁也没在意。大家都在安静地晚修,白亮的节能灯下,36张桌椅,每张小桌上都堆放着厚厚的一摞书本,问或还夹有笔筒、水杯和小茶叶罐等常备物什,留出的空间只够容一颗头颅。抽屉里也溢满了书和文具。教室很大,对于只有36人的小班来说显得有些阔绰。前后各有一台柜式空调,眼下是三月,空调还没派上用场。左右墙壁上分别对称挂着几幅楷书写就的励志帖——“不问耕耘,但问收获,天道酬勤”“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造物之前,必先造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米色条纹布窗帘半拉着,靠过道的那一面墙有一排三合板木头柜,每人一格,放着各自的书本资料以及属于自己的杂物。日光灯静静地照着,仔细聆听,有笔落在纸上细微的沙沙声,有翻书的摩擦声,有苦思冥想的叹息声,有吞咽唾液的喉咙滚动声,有做完一道难题如释重负的呼吸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更凸显出教室的安静。不愧是火箭班的孩子! 在这个班,你见不到交头接耳,见不到躲在抽屉里偷偷读小说、玩手机的现象,也不会有不学习,眼睛痴傻地盯着窗外,与你碰个正着的令人生气的景象。 班主任冯贞屏老师每每经过自己班门口,打心眼里就高兴,她觉得这些埋头学习的孩子太可爱了,她爱他们!教了快30年的书,像她这样的年龄,还当班主任的,学校已经找不出第二个。快退休的老师一般都能享受到特殊照顾,少教一个班,少带点课,或者去图书馆资料室等闲职能部门,享享清福。但冯老师从不觉得自己老,学校领导也不觉得她老,高一刚组建火箭班时,曹校长钦点冯老师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希望你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曹校长是重托。冯老师是不辱使命。 冯老师是木棉中学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她40岁从湖南到深圳,之前已成绩卓著: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系统劳模,职务上做到校党委书记。她到深圳属于特招,一年就解决了户口,第一届高考,她带的班级出现了全市最高分,数学平均成绩跃居全市第二,这在木棉中学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木棉中学不是深圳名校,总在二流堆里徘徊,生源基本都是人家挑剩的。能冒出一个全市前列,木棉中学大大红了一把,冯老师因此而荣获当年的高考先进个人。一开始有人认为她碰巧,后来实践证明,她所带的每一个班,平均成绩每次都要甩平行班好多。大家无话可说了。不服不行,她是真干出来的,大家看在眼里,你能像她那样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做题,钻研,一丝不苟,给学生的作业从来也都是精挑细选,绝不是网上随便找来下载剪切复制粘贴拼凑而成;你能像她那样,每天除了几小时的睡眠,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泡在班级?乐此不疲地给孩子们辅导讲解,处理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记者采访她时,曾问,“您不觉得累和苦吗?”冯老师笑道,“其实哪个人愿意自找苦吃啊,只是我一点不觉得苦罢了,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们最佩服她的就是这个。怎么没有职业倦怠感呢?日复一日的教学,改不完的试卷,做不完的题,各式各样的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烦人的家长,比不完的升学率…… 冯老师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是百炼化成绕指柔,真心实意地爱这个职业,爱她的学生。 今天的晚修,是化学小杨老师看班,他跟学生一样趴在讲台上认真做题。冯老师在办公室备完课,准备好第二天要发给学生的作业,已经8点半了,从早上6点半来学校到现在,14个小时过去了。她直起身,揉揉僵硬的老腰,收拾好要带回家的东西,准备一会儿搭乘学校9点20的班车回家。她没买车,年纪大了,不学车了。回去之前,照例去班上看一眼。学生都在安安静静地学习,冯老师一眼发现刘诗诗的位子空了,脑袋“嗡”地一下,脸色突变,立即走进去,弯腰问刘诗诗的邻桌陈然,她去哪儿了。陈然做梦一般睁大眼睛,她也不知道刘诗诗去哪儿了.好像出去有一会儿了。她以为是上厕所,怎么还没回呢?陈然说我去厕所看看。全班同学都醒过来了。陈然在厕所没有找到刘诗诗。小杨老师焦急地从讲台上走过来,搓着手。太大意了,怎么没有留意刘诗诗呢?她什么时候出去的?万一……大家都不敢联想。前两天刚出一个新闻,浙江的一名高三男生,在课堂里,好好地突然跑出去,冲到阳台跳了楼。这类消息最近听了不少,某市重点中学一开学,连续跳了两个。深圳不久前也闹出一起,一名男生因考试帮人作弊被老师发现,跳了下去…… 冯老师指挥几个班干分头去找。学校各个角落都有监控。 木棉中学今天晚上比平时热闹,高一年级召开家长会。报告厅还亮着灯,家长会从7点开始,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容纳千人的报告厅座位都坐满了,有的一个家庭还来了两个,篮球场上也站着零星的家长。领导讲话时间太长了,接下来还要分散到各班,估计不到晚上10点11点也收不了场。高一年级的家长是出了名的热情负责,他们成立了家委会,设有会长、秘书长、理事,除了协助老师处理学生问题,组织家长研讨交流,还轮流义务值班,每天晚上有一名家长来学校看守晚自习,让高一的老师分外感动,也更加不敢松懈。高一的势头这么好,冯老师颇有压力,她除了是火箭班的班主任之外,还是高二的年级长。其实高一家委会的做法,冯老师班早就走前头了。去年,她曾跟学校申请,以培优的方式让火箭班的学生周天来学校补课,上午各科老师轮流来辅导,下午家长轮流看班。这个举措得到大部分家长的拥护,双休时间太长了,学生在家效率不高,老师们既然都这么乐于付出,家长自然更责无旁贷。不过,这做法只坚持了一学期就停掉了,倒不是家长怕麻烦,也不是老师不愿意来——火箭班的老师都是精挑细选的,在铁人冯老师的带领下.个个都成了拼命三郎。歇掉的原因是一起突发事件。就是在那个暑假,一名高三学生在补课的头一天,突发心肌梗塞,不幸身亡。P1-3 序言 序言 主编这套文库,是一种享受。 阅读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种享受。 还有鼓舞。 边鼓边舞——兴奋! 十二位文学新锐,是从几十位符合条件的作家中推选出的,也许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学的高度,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学滋养、生成的元气、生气、意气。有这三气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预见的——不仅是将来深圳文学的高度,也许还是将来中国文学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齐的文学集群——我实在不愿使用“新军”这个词,文学实在不是因为利益或信仰而生发的战争,文学群体也实在不是军事组织——也只有深圳能够。 我从来都认为,“文化沙漠”是对深圳的误判。面对这种误判,深圳以它包容开放的胸怀和着眼未来的视界,踏实、稳健地建设着自己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之根,就地栽培。移民,遗民,夷民,互不嫌弃,互不抵牾,欣然接纳,不拒杂交——深圳就是这么任性!养性之后的任性。现在完全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个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培育、积累和健康生长的奇迹。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处于文化最敏感、最精致的部位。深圳文学曾有过短暂的浮躁。浮躁是一种内在焦虑导致的精神和行为变形。很快,这种浮躁就成为浮云而升天,留下的是平稳的文学耕耘。而且,这种文学耕耘的主流是非职业的民间写作。本文库中的十二位小说新锐,都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仅凭这一点,不仅这十二位,整个深圳文学的生态,也可以是未来中国文学生态在当下的一个试水,或者说是一个示范也成。这就是深圳的见识。也是深圳的性格:有健康理性为根基的见识,就付诸行动,创造成果。 琛圳有“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但以为这就是深圳文学的标志,也是一种误判——对深圳文学的误判,正如“文化沙漠”说对深圳的误判一样。每一位作家都是打工者;许多作家都可能以“打工者”作为他们的文学形象。每一位作家都有或有过青春期;过了青春期的作家也可能叙写“青春”。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作家都不可能或很难拒绝网络,“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瞬间现象,已经成为过去时。深圳文学将不在所谓的“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标签的框定里打转。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和“打工”“青春”“网络”遭遇,将是日常性的。深圳文学要的不是有形无义的标签,而是真正属于文学的品相。这品相既是深圳的,也是中国的、人类的。福克纳以一块“邮票大的地方”为文学地盘,写出了人类的精神境遇,以及充盈于胸的悲悯情怀。鲁迅以“未庄”为文学地盘,塑造出了可与堂吉诃德相媲美的人类精神形象。本丛书中的十二位作家,性格不同,文笔各异,却都有着不甘平庸的文学野心。他们守着深圳,一个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移民与遗民甚至夷民杂居、物质与精神厮杀、灵魂与肉体纠缠、解构与建构时刻都在发生的地盘上,文学野心能否成为文学现实,我不敢妄言,但深圳应该有着它足够的耐心,等待和期盼。 说得似乎高亢了点。那就降低调门,轻声说几句:由于先天性营养不足——比如,长期缺乏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后援与支持;比如,白话文写作至今也不足百年的实践,等等——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叙事文学,包括小说艺术的家底,并不丰厚。五千年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仅以此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滋养,我以为是不够的,因为小说艺术要抵达的是整个人类。 鲁迅是清醒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以汲取营养论,鲁迅是母奶和狼奶通吃的。正因为清醒,还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他的心血书写,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高标。 精神荒芜,思想枯竭,是人的穷境,文学的死境。 在生命的关口,守住了人的底线,也就站在了人的高点。在文学的关口,守住了写作的底线,也就守住了文学的高地。 我愿以此与年轻的同道们共勉。 末了,还有几句说明: 本“文库”又称为“12+1”,即十二位文学新锐的作品,并一本文学批评专著。相信批评专著能对十二位青年作家作品——或许还有深圳文学,有精到的解析。 本“文库”由邓一光先生提议,他和尹昌龙先生任总策划,由我担任主编。具体的联络、协调及编务工作,是由工作室的几个年轻朋友做的。 本“文库”的作家年龄均在四十五岁以下(含四十五岁)。吴君、盛可以诸位应在此列,因事先议定的原则,未进入本文库,是一个遗憾。 本“文库”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全额资助,海天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为深圳文学祝福。 杨争光 2015年6月26日 后记 深圳是个阳光和雨水都非常充沛的城市,在这里,植物长势汹涌,随便一个枝子便能成活。长得快,长得野,长得不甘寂寞,是这个城市生态给我最大的印象。不仅植物如此,深圳人也仿佛得此精髓,崇尚奋斗,竭力生长,敢于冒险,敢于成功。 二十年前,年轻的我初来这个城市,便不由分说被它俘获,这是一种异类的相吸,因为迥异于自己的气质,反显得格外迷人。 有很长时间,我不能适应这里的气候,漫长的一望无际的夏天,总令人生畏。那些比着长的不管不顾的嚣张植物都散发着咻咻的狠劲儿,靠近了要吓一跳。 在这欣欣向荣方兴未艾的热带土壤,我更像一株阴生的植物,适合在背光的地方安静缓慢地生长。 这或许也可以形容我的文学之路。 一晃二十年了,谈文学似乎是件令人不好意思的事。不是妄自菲薄,是真觉得没什么值得说出口的,不知从何说起。 这么多年下来,拉拉杂杂发表了一些文章,加起来的话也有厚厚一摞,可我知道,除了浪费国家的树木之外,没有啥实际意义。 悲哀在于,我居然还乐此不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自顾自埋头耕耘,辛勤地吸吮着一切可能的养分,努力让这株既不鲜艳又不靓丽的玩意儿存活下来……有时,从我的身上分离出另一个自己,站在高处,旁观着底下那个渺小笨拙又不自量力的人,在悲悯的同时不禁又有小小的感动。她可真带劲儿啊! 写作于我好像是一场自我的修行,自我的淬炼。如果说有意义,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每每有作品发表出来,总有人夸我勤奋。“勤奋”是我得到的最多赞语。佩服那些才气滔滔的人,上天并没有给我这个天赋。先天不足,后天弥补。我乐于接受“勤奋”这个美誉,并以此来勉励自己。香港作家黄碧云似乎说过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天才,不过是热爱。”是的,不过是热爱。 我的职业是教师,但我其实并不擅长言说。教书之余,最大的乐趣是一卷在手,也并不喜欢喧闹。在人群之中,我会窘迫无措,口笨舌拙,反应迟钝。所以,写作是我最好的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是该感谢还能够写作。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 尽管大一就发表过作品,真正的写作却是从深圳开始的,这个陌生的新城,粗粝、刚硬、缺少脉脉温情,同时又开阔、多元、包容,给予人充分的自由和实现梦想的可能。它总能带给我新鲜的经验和感受。当我第一次试教后,走在路上,听到稚嫩热情的“老师好”,那一刹那,竟然热泪盈眶,他城就这样变成我城。 这么多年,通过写作,不断丰盈生命,认识自我,也透视生活,人性的幽微和世界的广大,永远让人惊奇。 “生命不能没有信仰,信仰的对象也是生命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人做到什么样,文就写到什么样。” 这是我大学毕业纪念册上同学的留言,哲学系的同学总带点玄奥,我一直铭记在心。 希望写出好作品,这是立志写小说者应有的操守。也深知,一个人很难写出比他(她)本人更高的东西,这个期望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写作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还是愿意虔诚地前行,怀揣一颗圣徒般的心,一点一点地尽量接近心目中的美好。 感谢主编,感谢这套书的策划者工作者,感谢所有给我温暖和力量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俞莉的小说,写得松弛自然,也很节制。语言利落,故事好,基本功扎实,品位纯正。她的作品通常都具有饱满的感情和充沛的元气,善于在平缓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下,记录下或伤痛或温暖的细节,一步步抵达人心深处,引起人触动共鸣和思考。爱情婚姻是女作家热爱的主题,俞莉也不例外,她擅长描写情感,手法细腻独到。近年来,写作视野不断扩大,对社会问题投入更多关注和思考,尤其是作者自身所在的教育行业,表现出一个作家的担当意识。 ——邱华栋 俞莉小说成熟自然,优美得体,她不缺少表达的才能,有些地方相当出色,我认为她已具备冲击好作品的实力,也许就是等待一个机缘而已。 ——曹征路 俞莉的小说大都从身边生活出发,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婉,即便她所憎恶的人事,也必定有更平和的观照,这就使她的文学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柔美之感接通。情感世界之外烛照出的世态炎凉,也是娓娓道来,真挚、诚悫,还有一份从容。 ——南翔 俞莉的小说像流水一样自然,她从来不炫技,但每篇小说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俞莉小说中的人物涵盖了当今社会的各个阶层:教师、老板、白领、保安、保姆、打工妹,等等。读俞莉小说里的深圳,会让我不断联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那种“外省人”和“都市人”的微妙冲突,时隔百年却愈演愈烈。读俞莉的小说,不要指望她会给你一个舒舒服服的故事,你要准备好和她的人物一道纠结、彷徨、焦虑。不过,在我看来,俞莉写得最好的小说,还是她的教育小说,她的文学富矿还是校园,在那里生活着与众不同的少年,他们的苦恼、反叛、挣扎都令人心悸,每每让人掩卷之后辗转反侧。我一直认为,俞莉在创作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她有更多期待。 ——胡野秋 俞莉的教育题材小说是深圳文学三十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她在语言上有特殊的禀赋,文字很透气,语感如雨后溪水般轻灵滑畅。她的行文方式,正如南方的植物,自然而然生长着,向四面八方漫延流淌着绿色。她的作品,给人一种薄阴天气里才有的舒适感。俞莉的许多教育题材小说,袒露了教育的沉疴痼疾,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它让人觉得沉重,让人感慨万端。 ——蔡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潮湿的春天/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俞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7151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2015280351 |
中图分类号 | I247.7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29 |
宽 | 14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