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在哥廷根的第一个住所,位于北郊雪松路。住地旁有一个小教堂,小教堂一侧是一所小学,另一侧是一片安静肃穆的墓地,里面种了很多花,像一个花园,周末我常去那里散步。每到周末,尤其是天气晴好的周末,总有许多人、主要是老人(尤其是老太太)去那里祭扫,他们把墓地收拾得干干净净。

起初我只是把那片墓地当作花园,但过了不久,当我偶然留意那一座座墓碑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原来,安息在这里的大多是“二战”期间阵亡的士兵。战争结束已近40年,按年龄判断,扫墓的老太太应该是阵亡者的妻子或者姐妹,少数甚至可能是他们的母亲。中国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而这里的许多老人,几乎我每次去都能遇到,看来给亲人扫墓已经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才知道,由于战争期间大量青壮年男子死亡,战后德国成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许多失去丈夫的妇女一直过着独身生活,到墓地祭扫,不啻与亲人“对话”。三十多年过去,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战争在她们心灵刻下的伤痕一定更深。

这些妇女是不幸的,战争年代和她们相伴的孩子,难免也要经历苦难的童年,1998—2005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oder,1944—)便是一个例子。1944年4月7日,施罗德出生在离哥廷根不远的小村子莫森贝格。未及半岁,施罗德的父亲,一位德军“代理班长”就在罗马尼亚前线做了纳粹炮灰。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儿子长什么样,儿子也从未见过父亲。施罗德13岁学会开拖拉机,下地帮母亲干活,14岁辍学当学徒,17岁到哥廷根,白天打工,晚上读夜校。一般19岁就能完成的完全中学学业,他22岁才完成。

一个把灾难强加给别人的民族,自己也只能是不幸的。

哥廷根城周围都是树林,树林里有一些木头长凳,散步的人累了可以坐在那里休息。星期天我常常出外远足,有一次坐在长凳上休息,刚好来了一位老先生,大概也走累了,他点点头坐在我身旁。我们有过一段短暂的交谈,但那次交谈却让我知道了许多书本不会告诉我的事情。老人告诉我,在德国,人们看到的许多“二战”士兵墓其实都是衣冠冢,亲人埋葬的只能是逝者的衣帽、生前常用物品。当年客死异乡,成为“身死魂孤骨不收”望乡鬼的德国兵,恐怕不少。2004年夏天,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到罗马尼亚访问,专门祭扫了他父亲的坟墓。他和母亲在家乡祭扫的父亲的坟墓,恐怕也只是座空坟。

即便是“空穴墓”,如果有亲人祭扫,也要算幸运的了。在哥廷根西郊一个公墓里,有一大片排列整齐的“二战”阵亡士兵墓,墓碑样式统一,让人觉得它们还像当年的士兵那样排着队列。这是一些无主的坟墓。没有人知道亡灵的亲人在哪里,是否还在人世,还是和他们一样也已葬在无主的坟墓里面。

哥廷根与德国其他的城市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差别一一它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大学城。当年拿破仑的铁蹄踏遍欧洲大陆的时候,他曾说过:“哥廷根属于整个文明世界。”有传言说:当年希特勒德国与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曾经达成默契,德国不轰炸英国的牛津与剑桥,英国也不轰炸德国的哥廷根和海德堡。不管传说是否属实,事实是这四座大学城的确都在那次大战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损毁甚少。相应地,哥廷根平民的伤亡也就远比其他城市少。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有一节题为“大轰炸”,讲的是他在哥廷根挨轰炸的经历:

有一夜英国飞机光临了,我根本无动于衷,拥被高卧。后来听到炸弹声就在不远处,楼顶上的窗子已被震碎,我一看不妙,连忙狼狈下楼,钻入地下室里。心里自己念叨着:以后要多加小心了。

不过他也承认:“哥廷根总共被炸过两次,都是极小规模的,铺地毯的光荣没有享受到。”德国其他城市就没有这样幸运了。战后季先生到了离哥廷根不远的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才真正知道“大轰炸”是什么样子:

我真正大吃一惊:这还算是一座城市吗?尽管从远处看,仍然高楼林立;但是,走近一看,却只见废墟。剩下没有倒的一些断壁残垣,看上去就像是古罗马留下的斗兽场。

更让季先生感到吃惊、感到可怕、感到悲哀的是,街道两旁高楼断壁之下,地下室外的垃圾堆旁,摆满了花圈。原来,高楼被炸塌以后,许多在地下室里躲避轰炸的人不管是死是活,都被埋在那里了。

P3-5

目录

德国印象

 1.初识德国

 2.纪录片中的“二战”与德国

 3.“50年前的事人人有份”

 4.步履维艰的魏玛共和国

 5.希特勒的机会

谁打败了纳粹德国?

 6.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7.“西线无战事”:欧洲第二战场始末

 8.“二战”天平上的诺曼底战役与突出部战役

 9.美国的“隔岸观火”与“隔岸助火”

“奥地利下士”驾驭普鲁士战车

 10.塞克特的军队

 11.撕毁《凡尔赛和约》买得人心

 12.除“恶犬”收买军心

 13.进军莱茵兰:摸到英、法“底牌”

 14.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

 15.把奥地利“接回家”

 16.《慕尼黑协定》:被出卖的不仅仅是捷克

 17.马其诺防线:愚蠢的杰作造就希特勒声望

 18.老办法屡试不爽:胡萝卜加大棒

 19.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

大罪大功斯大林

 20.1936—1938年“大清洗”

 21.图哈切夫斯基案与苏联红军第一次“大清洗”

 22.1939-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

 23.1940—1941年红军第二次“大清洗”

 24.大考第一场:不及格

 25.莫斯科战役:经受住了考验

 26.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

 27.胜利勋章

“大屠杀”:犹太人问题始末

 28.希特勒的历史观:种族斗争

 29.从“领土方案”到“最终解决”

 30.奥斯威辛的雪是怎么变黑的?

 31.“小人国戏班”与“死亡天使”

 32.众多“辛德勒”,众多“鲁迪”

 33.从“上帝的选民”到社会“异端”

德、俄、波关系:不和谐的三人舞

 34.基辅罗斯、波兰和普鲁士的诞生

 35.忘不了的亡国痛与不肯弃的大国梦

 36.1922—1933:魏玛德国与苏联的十年合作

 37.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8.卡廷事件

 39.1944年华沙起义

 40.边界问题

德国人并不都是法西斯

 41.鳊鱼湖监狱的断头台与大铁钩

 42.永不凋谢的“白玫瑰”

 43.两支“小乐队”

 44.亲历“希特勒日记”事件

真正的人

 45.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玫瑰

 46.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

序言

古罗马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7月至10月以数字命名,另外8个月以神命名。其中第11个月得名于两面神雅努斯,他的两张面孔,一张回望过去,一张朝向未来。朱利叶斯·凯撒当政后修改历法(那个历也就称“Julian calendar”,儒略历),把一年之始提前到“雅努斯月”,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意思。

本书与读者见面当在一个更需要直面历史的“雅努斯月”,因为人类即将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温斯顿丘吉尔曾经指出“二战”是“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首先爆发在欧洲的这场“本可以避免”的世界大战究竟有着怎样的因缘巧合,使它最终从欧洲蔓延开来,发展成为造成几千万人丧生的惨痛悲剧?

我们所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英语称“European Theatre”。theatre汉语通常译为“剧院”,这让我想起旧戏舞台上的对联: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德国和日本是二战两大元凶,在欧非-大西洋和亚洲-太平洋两大“舞台”上互相唱和。为了对那次战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国人对欧洲战场也应该有所了解。对于欧洲战场的了解,人们主要依据两本书,一本是《丘吉尔二战回忆录》,另一本是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这两本书对“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都有客观、详尽的描述。但这两本书的观点是完全建立在西方视角之上的,所以可信而不可尽信。

1982年至1984年我在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在此期间,我有机会接触大量“二战”德国的档案资料,并可以了解当下德国人对“二战”的真实看法。作为一个在抗日战争中逃过难、躲过轰炸,而且在逃难中失去两个亲人的人,非常珍惜这个能让自己不“尽信书”的机会。

在德国的两年,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又有剪报的习惯,这些都成为现在写作此文的重要依据。我非“信而好古”者,但赞成孔子的话“述而不作”,又赞成胡适的主张“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从那时起,便留意收集有关资料。可喜的是在大量“二战”回忆著述之外,近年来各国档案资料也陆续解密,许多在回忆录里被歪曲或者被选择性遗忘的东西浮出水面,对回忆录是难得的补充和检验。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查找资料提供了极大方便,靠纸质图书难以得到的大量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而且德、英、俄、法等几种文字的资料可以互相对比、参照。只要不持偏见,便不难做到兼听则明。

30年前,我亲眼看到德国人非常重视反省40年前那场战争。30年后,他们又把希特勒上台80周年的2013年定为“反省之年”。历史不能“戏说”,但似乎应该允许“杂说”,让人就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不依正史、甚至也不依野史的“规矩”拉杂写下,与人交流。中国素有“札记”一体,这里奉献给读者的也许就算这样一本“杂书”。谚云:“十年磨一剑”,我生也愚鲁,奉献给读者的,“钝刀”而已,但磨砺它却用了超过30年时间。所做的基本上是围绕主题提供资料、介绍背景,至于如何判断、如何认识,那是读者自己的事。相信他们都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无需别人越俎代庖。

书中提到的部分人名注有原文,并尽可能注明生卒年份,以避免因同名同姓而引起混淆,也避免因同一名字有不同译法而引起混乱。例如著名苏联元帅谢苗·铁木辛哥便曾译作“提摩申科”,1957年11月叶剑英访苏时以诗相赠,又称他“铁木辛克”。其实“Тимошенко”这个乌克兰姓一般都译作“季莫申科”。书中还在部分内容后加了少量外文注释,这有两个目的。第一,我对原文的理解可能有不准确之处,翻译也可能不尽恰当,标注原文,便于读者自己去理解;第二,读者如果对所涉及的问题感兴趣,可据以直接查找相关资料。

本书附有大量插图,对许多问题,它们往往比文字更有说服力。除注明出处的图片之外,大多图片取自已经公开的德国联邦档案图库。

内容推荐

看透历史之人未必在学院,有惨痛经历者,反可如鹰隼一般专注于历史的真相,拥有天然的敏锐。《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一书的作者戴问天是地质专家,又是在“二战”中国战场躲过轰炸、逃过难的亲历者,亲人的离世更使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记忆。

戴先生在地质研究之外,潜心钻研“二战”三十年,并于旅德期间亲身感受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本书依据亲历者对历史的记忆,对原始档案的敏锐洞见,借助作者旅德期间所收集的大量文字、影像等档案资料,揭示了不一样的“德国为什么要二战”。

编辑推荐

德国人对“二战”罪恶的反思,为世界敬仰。作者戴问天自30年前旅德伊始,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一书以德国公开的影像资料和解密档案为依据,叙述德国当年发动“二战”的历史因由,详述了欧洲战场中的重大事件,深入反思了“二战”给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带来的灾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问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42707
开本 16开
页数 4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2014273587
中图分类号 K152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