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到达一个地方,第二天出去游玩。根据我们的行程计划,女儿在京都、大阪、神户、博多、熊本等车站的附近依次为我们预订了宾馆,让我们的旅行变得非常便利。
入住京都的宾馆后,老公问我:“今晚咱吃点什么?”这还是到达日本后我们第一次自己买饭吃,我提议去车站旁边的小拉面馆。
遥想当年,迫于生存的压力,在到达日本的第26天,我就不得不出去打工了。而当时为我这个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的外国人提供岗位的,就是松户车站前的一个小拉面馆。尽管工作是配菜和洗碗,时给也只有650日元,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而且永远心存感激。
第二天,我们去游览奈良。说起奈良,古称大和。不知日本的“大和民族”之称是否源于此,公元710年至784年确是日本的首都。迄今,奈良仍然拥有众多的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不仅是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还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呢。
奈良公园动静相宜,凝重而充满情趣。堪称日本国宝宝库的兴福寺、世界上公认的最大木造建筑东大寺,还有独具特色的春日大社等静卧其间,宛若一部部鲜活的典籍。
东大寺是日本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公元745年仿照中国寺院建筑结构建造。其大佛殿所供奉的卢舍那大佛高达16米,气势雄浑、金色生辉,不仅是日本的第一大佛、寺内国宝,据说还是仅次于我国西藏扎什伦布寺“未来佛”的世界第二大铜佛呢。
遥想当年,我国唐代鉴真大师历尽艰辛东渡日本,曾在大佛殿前建造戒坛,向圣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时至如今,东大寺不仅是日本祈祷天下太平、万民安康的道场,还是一所研究教理和肩负着培养学僧重任的寺院呢。
为公园增添活力的,是大大小小近千只的梅花鹿。它们三五成群,或闲适惬意地躲在树荫下小憩,或悠然自得地泡在池水中纳凉,更多的则是自由自在地穿行于游人之间,讨要食物。
老公买了一包专门喂鹿的大饼干递给我说:“你来喂,我来拍!”
还没来得及打开包装,呼啦啦,一大群鹿一拥而上将我团团围住,个个伸着长长的脖颈向我讨要饼干。
“啊——”突然,我大叫着跳了起来,周围的游人却哗然大笑,还纷纷举起了相机。原来身后一匹性急的老鹿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居然用嘴“掐”我的臀部。
“鹿怎么不抢你们的饼干呢?”我问卖饼干的老奶奶。
老人家很幽默:“大多数都是守规矩的好鹿,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坏家伙过来捣乱,所以我得看紧点儿。”
参观东大寺之前,因为去洗手间,我把包放在老公坐的条凳上。出来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老公在聚精会神地喂一匹小鹿,一匹大鹿却在他身后悄悄地把头钻进了我的包里。
“老安,你被偷袭了!”我赶紧跑过去抢包,那鹿却不肯罢休,继续跟着我讨要。我拍拍它的头说:“你呀,就是老奶奶说的那个坏鹿,还是一个大胆而狡猾的家伙!”
罕见的文物、精美的玉器、古朴的青铜器、惟妙惟肖的木雕……,奈良荟萃了各种专题历史文化展览,徜徉其问,足以令人眼界大开。
我们还有幸赶上了日本著名艺术家手绘的唐玄奘西天取经大型展览开展。
展览规模宏大,绘画精致且惟妙惟肖,灯光与布置沉静而肃穆,尽管门票不菲,但观赏者众多,且大多数人都是慕名而来。
长长的队伍缓缓前行,所有的人都是一副肃然起敬的神态,默默地欣赏,静静地品味,仿佛唯恐弄出声响会惊扰艺术神灵似的。置身其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日本国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钟爱与敬畏。
让我感动得禁不住竖大拇指的是,为了保存奈良古老文化摇篮的原格局,日本政府特别颁布一道政令:不准拆除和毁坏任何古建筑!不准添加和兴建任何现代建筑!
而最让开心的是,偶然拐进路边的一家中古店,居然淘到了两件心仪的古象牙饰品。一件是笔筒,浮雕着椰树、大象、小鹿,还有美少女;一件是项链,椭圆的项坠上镂雕着山水、树木、凉亭和小桥,还有三个人分别在读书、弹琴和骑着马行走。其实,我们一点不懂,也不搞任何收藏。于我,就是喜欢逛店,属于看看就满足那一类;老公呢,几乎不买计划之外的东西,是典型的无奈奉陪。
一艘精致而漂亮的大船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问老公是什么材质的,他说有可能是象牙。我说:“电视上说全世界都在禁止运输和倒卖象牙,不可能!”
于是,老公问店员:“这个是象牙的吧?”
人家很坦白:“象牙的怎么会这么便宜?是一种塑仿品。”老公是一个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那怎么区别呢?”
店员带着他来到一个上了锁的玻璃柜前,从中拿出一个笔筒说:“您看!这才是象牙的,而且是古象牙。”
P9-11
2011年出版《在回望中感悟幸福》文集,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谨以此迎接我和老公大学毕业30周年;2012年完成女儿成长的故事《我和你》,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女儿,这便是妈妈送给你的嫁妆了;这本《走过》旅游散记,是完完全全写给我自己的,扉页上应该题写怎样的一句话?苦思冥想,始终无果,倒是儿时老父亲讲过的一些故事常常重现脑海。
一
我曾经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小时候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最温馨的记忆是兄弟姊妹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出生在山东的一个穷乡僻壤,没上过一天学校,13岁就跟随一个表大爷背井离乡,漂泊到朝鲜去讨生活。从勤杂工到学徒,直至成为一方名厨,饱尝艰辛、见多识广。从父亲口中讲出的故事,就如同他手中做出的菜肴,别有一番味道。时隔半个多世纪,我还清晰记得父亲讲过的“一粒金豆芽”的故事。
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出门去找幸福,在杳无人烟的途中邂逅一位衣衫褴褛、抱病卧地的老者。年轻人上前扶起他,并把身上仅存的干粮和水都赠予了他。临别时,老者拿出一个竹篮,颤颤巍巍地说:“我的时日已不多,你能帮我完成最后的心愿,把它送到一个地方吗?”年轻人想了想,点头应下。
不料,老者所说的地方实在遥远,年轻人行走了一年又一年,变成了蓬头垢面的乞丐。一天,他孤独地踉跄于旷野之间,忽然空中飘来一个声音:“年轻人,停下你的脚步吧!”他驻足聆听。那个声音又说:“打开你手中的竹篮吧!”打开竹篮,他看到里面孤零零地只有一粒黄豆芽。那个声音问:“你为什么出门远行?”他回答:“寻找幸福。”那个声音又问:“找到了吗?”他回答:“还没来得及去找。”那个声音继续问:“你的幸福与陌生人的心愿,孰重孰轻?”他回答:“因为我应承了。”
“年轻人,幸福非你莫属,就在这里建屋造田、生儿育女吧!”随着爽朗的笑声,那粒黄豆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再一定睛,一生俩、俩生仨,金豆芽居然呼啦啦地生出满满一竹篮。从此,年轻人拥有了想要的一切,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这粒金豆芽,曾给我苦涩的童年带来过很多美好的幻想。多少个夜晚,凝望着辽阔而深邃的天空,我希冀某一天自己也能够得到一粒金豆芽,从此就可以吃饱肚子、穿上暖和的衣服了,就可以不再和父亲母亲,还有兄长兄弟们挤在一铺大炕上睡觉了……
1994年5月13日,老父亲因病辞世。当时我正在日本的面包厂里“与机器作战”,正艰苦地行走在寻找幸福的路上;当时我已经懂得金豆芽只是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中的年轻人凭借什么改变了命运,寻找到了幸福。
二 2010年元月,女儿女婿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坚持不办婚宴、不要嫁妆,宣称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生活。作为母亲,我于心不忍又不安;女儿贴心贴肝地抚慰我,阐释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希望我和老公趁身体还健康,能够多到世界各地转转,见识未知、拓展生命。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送别女儿女婿,我和老公就踏上了环游宝岛的旅程。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我了解和认识了一对真实的蒋氏父子,也由此点燃了我出国旅游的激情。
这一年夏天,加拿大也成为我国公民的旅游地。作为第二批游客,国庆节长假,我和老公飞至枫叶之国。9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2700多万人口。徜徉于好山好水之间,呼吸着清新爽肺的空气,感受着文明与规矩的社会秩序,我的内心渐渐萌生出一种恐惧感:中国实在是人口太多了,而赖以生存的资源严重匮乏。
2013年元月,我和老公奔赴新西兰、澳大利亚纪念珍珠婚。赏心悦目的是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美景,震撼人心的是土地广袤依然格外珍视生态环境,物产丰富依然倍加呵护生存资源。
从甲米岛到普吉岛,堪称一段奇妙的旅程,也给我留下了一段冰冷的记忆。同行的团友里有几个80后,个个拥有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是,面对突然出现的问题,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去解决,而是怎样才能扩大事态,从而实现高额索赔;面对真诚的道歉和补偿,他们抱定不达目的不罢休,回以粗鲁的不宽容与傲慢的冷漠。更令人惊愕无语的是,他们全然不顾同行游客的感受,对不同意见充满了敌意。
今年国庆节长假,紧步“习大大”夫妇之后尘,我和老公也“出访”印度,见识了一个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国家。我有三点深刻感受:其一,天竺之国拥有众多瑰丽恢宏、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群,并且已然成为所有国民共同顶礼膜拜的精神圣地和安放心灵的殿堂;其二,无处不充斥着矛盾与混乱,同时又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清心寡欲的和谐与平静,其国民对于信仰的虔诚,让我从不解到羡慕,甚至有些嫉妒;其三,没有义务教育、没有医疗保险,与生俱来的种姓与等级仍然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食不果腹的乞讨者、居无定所的流浪者比比皆是,天竺之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每一次出游,都像是在读一本书,走进一本由未知与赤橙黄绿青蓝紫编织而成的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我姗姗走向成长、成熟与淡定;一步一个憧憬地走过,我拥有了一粒又一粒“金豆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和幸福。
笔行至此,《走过》扉页要题写的那句话跃然而出:人的生命是立体的,有长度,还有宽度和厚度。
三
《走过》即将付梓,首先要感谢女儿。对于我写这些文字,她不但没有任何的阻拦和反对,还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帮助。
有时她会问我:“妈,你真搁笔了?”
有时她给我发微信:“想看郑老师的新作了!”
有时则在我的邮箱里回复:“姥姥的美文真关!”
而只要我让她帮着查点资料或翻译点东西,每每她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走过》即将付梓,还要感谢一个人。宛如上天派来的专使,他帮助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心愿。
大约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听到过一段关于交换的故事,虽然忘记了出自于哪位师长,却让我深受其益。
一个种苹果的人与一个种梨子的人相遇。种苹果的人送给对方一筐苹果,种梨子的人回赠于对方一筐梨子。过了几年,两人再次相遇,种梨子的人送给对方一筐梨子,种苹果的人回赠于对方一筐苹果。就这样,在物资的交换中,两个人不过是用苹果换得了梨子,或用梨子换得了苹果。
一个失意的人和一个得意的人相遇。得意的人问对方:“为何如此沮丧?”失意的人回答:“生活窘困。”得意的人说:“我曾经是一个流浪街头的乞丐。”失意的人反问对方:“缘何如此欢喜?”得意的人回答:“拥有了想要的一切。”失意的人说:“我曾经家产万贯。”过了几年,两人再次相遇,失意的人容光焕发,对得意的人说:“自强自立,感谢你让我走出了困境。”得意的人从容淡定,对失意的人说:“富贵不能淫,感谢你让我找回了自己。”就这样,在思想和理念的交换中,两个人分别收获了崭新的人生。
我和他,相差20岁有余,所学专业不同,人生阅历更不同,但我们都乐于坦诚而直率的交换。也正在是在这诸多差异的思想与思维的交换中,我得以不断丰富自己,才没有被快速行驶的时代列车抛弃得太远。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些尖锐问题的立场与观点的交换中,他和我,常常是“心有灵犀”,大抵为“英雄所见”。
最初,他称我为良师;在我写女儿成长故事的日子里,他常说我很像他的母亲;现在,他更乐于叫我知心大姐。
在《在回望中感悟幸福》的后记中,我写道:感谢我年轻的同事何志勇真诚而鼎力的帮助。在《我和你》的后记中,我写道:小何,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在此,我想用一个时尚而卖萌的词儿:感谢上天,让我在生命的旅途中邂逅了一位真诚而智慧的男闺蜜。
“这样的‘个案式’散文集在现今阅读市场上并不多见。它很像日本阅读市场上个世纪2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私小说’,其特点一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故事,一是故事围绕个人成长的轨迹和个人的心情起伏展开……”,在《走过》编辑的过程中,有幸得到了知名书评家黄集伟先生的指导,在此特别表示我的敬意与感谢。
13万字、近200帧图片,但求从心,《走过》难免有过于自我、过于肤浅,抑或过于偏颇的地方,敬请读者批评指导。
一
这是一本旅游散记。实实在在地走过,眼睛是自己的,脑子是自己的,情感也是自己的,笔随心驰。
我的第一次旅游是在1981年夏天。因为大学毕业旅行,我和我的同窗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首都北京。那时,对于国人,这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很奢侈的新鲜事。
我的第一次出国旅游是在1997年冬天。因为我国与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而我的家乡在延边,我们一家三口和两位朋友悄悄地从东京去了汉城(2005年更名为首尔)。那时,对于国人,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种炫耀。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走出国门也早已成为平常事一桩。为什么要去旅游?倒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旅游会让你看到一个又一个想不到的风景,会让你寻找到一个又一个不知道的故事;旅游能够让你褪去身心的疲惫,还能够让你重塑一个崭新的自我。
一次次走过,我还惊喜地发现:看风景的人有时也会成为风景,寻找故事的人不经意间也会成为故事的主角;一次次记录走过,我更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平凡的人生也挺精彩,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传说故事的人。
二
确切地说,这是一本日本旅游散记。远远近近、虚虚实实,整整二十年的缘分。触景生情,文思泉涌,落笔便如流水汩汩不能止,更似云飘朵朵随心去。
1991年10月,已经36岁的老公东渡日本,自费求学。1993年春天,34岁的我也丢下自己的事业,以陪读的身份,带着女儿到了日本。
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统一分配把我变成了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十一年间,无论是教课还是做班主任,我都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家长的信任和领导的器重,可谓硕果累累,前程光明。但是,随着迈出国门的那一脚,我所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零。
为了一家人能够生存下去,抵达日本的第26天,我就不得不出去打工了,从一个人民教师沦落为拉面店洗菜刷碗的勤杂工。
过了一年,我又不得不放弃甘愿陪读的初衷——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梦想。因为我要读书就得去东京,这不仅要交学费,就连起码的打工时间也没有了。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样,我们一家人将无法在日本生活下去,老公也将无法完成学业。
我擦干了眼泪对老公说:“与其我们俩捆在一起挣扎,不如成全了你吧!我想好了,从今往后就打工了,再不提读书的事。”
本想做一个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女汉子,无奈骨子里就是一个爱幻想又常戚戚的小女人。决定是自己做的,决心也是自己表的,我却常常暗自流泪,常常彻夜无眠。其结果就是不停地跑医院了,甚至看到了心理医生的门上。
笔行至此,往事历历在目,情不自禁泪洒键盘。
我要感谢那些普普通通、善良而友好的日本人,如果不是及时得到了他们方方面面、许许多多的热情帮助,我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度过难关,更不知道我们一家人会不会走出困境。
——初到日本就在拉面店里打工,陌生和辛苦还在其次,最让我无法逾越的是感受的鸿沟。
一天,女儿学校的一位老师进来吃饭,我顿时慌乱起来,看看也没地方躲藏,索性就地蹲下。一直关照我的井上大厨忙过来问出了什么事,当听清原委后,他笑着对我说:“没关系吧!在我们日本靠双手养活自己的人是最受尊重的。”让我内心的落差一下子缩小了许多。
——在决定扛起养家重任的同时,我还决定要到山崎面包厂去打工。那里被中国留学生称之为“与机器作战”,甚至被夸张为“人间炼狱”,但因为每天的工作时间比较长,还有夜工可打,尤其小时工资还不错,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就连日本人也得勤看招工信息和经过简单的面试呢。
老公有时周六或周日去打夜工,认识了人事部负责招工的一个姓千叶的日本小伙子。有一天,便跟他说起我们家的情况和我的想法。
千叶君上大学时曾到中国留学过两年,能说比较流利的汉语,在招工方面经常照顾中国留学生。他说:“既然这样,那就让夫人过来吧!”老公告诉他我还不太会说日语,可能过不了面试关。
过了几天,千叶君打电话让老公带着我过去面试。他用汉语和我交谈,嘱咐我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还告诉我工厂里的人都很好相处,不会日语也没关系,有困难就联系他。然后,就带着我去了一个车间的办公室,他向一位胖胖的课长介绍说:“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中国朋友,请多多关照!”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车间在整个工厂里是一个相对工作环境宽松、劳动强度比较小的地方。
而每当其他车间过来借人的时候,胖课长总是环顾一下周围,然后把粗壮的手臂一伸说“你们都去吧”,而我却总是幸运地被留下来。
有一次,另外一个课的课长进来就把我拽到了他们车间。正当我不知所措之时,胖课长带着一个日本中年女人匆匆赶到,把我替换了出来。回车间的路上,他还比比划划地跟我说:“那里机器太多,危险!”
——六年间,每逢正月,我们一家三口都会到日本人野口夫妇家里去过年。他们六十多岁了,膝下无儿无女,每年都专门为我们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还要给我女儿压岁钱。
这六年,终止了我充满激情而舒适的生活,也让我拥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我不辞辛苦肩负起打工养家的重任,老公读硕攻博,圆满完成学业;我坚持不懈教女儿学习中文,她高中大学、工作成家,一路顺畅如愿;我发挥优势教日本人学习汉语,为传播民族文化尽绵薄之力;我关注关心在日华人子女教育问题,为同胞解惑支招;我孜孜不倦撰写和发表东瀛随笔,为自己的未来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六年,折断了我的隐形翅膀,也让我拥有了一段独特的人生;这六年,改变了我的社会角色,也让我的生命绽放出奇光异彩。
三
1999年3月老公取得博士学位,4月我们就回到了祖国。就在我的工作没有丝毫着落的时候,在日期间近百篇的东瀛随笔就像一块幸福的敲门砖,为我敲开了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的大门,实现了成为一个校园媒体人的心愿。
然而,回国后的整整十一年间,我再也没有去过日本。在新的追求和新的忙碌中,似乎淡忘了那个堪称第二故乡的地方。
其实不然。每当遭遇挫折和坎坷的时候,我都会不由地去回想那些最艰难的日子,从而让自己变得平静和自信起来;每当有所收获和取得成绩的时候,我都会不由地对所走过的那段人生之路心存感激,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踏实和从容。
2010年,我终于下决心将零散的东瀛随笔以《在回望中感悟幸福》为名,出版一本文集,以祭奠那段平淡而不平凡的生命,感谢远方那些善良而友好的人们。
2011年3月11日,噩耗传来:日本接连遭遇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的袭击。
我心痛,我流泪,我在文集的《后记》中写到:呜呼,哀哉!默默地向那些不幸罹难的人们致哀,我想,他们一定都去了天堂;虔诚地为我的第二故乡祈祷:“日本,加油!”
是年8月,留日学人活动站组织回访日本活动,我归心似箭。
从此一发不可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我5次进出日本。从南到北,一路畅游,直至冲绳,并有了这些文字。
四
自从回国以后,只要谈及与日本有关的话题,常有同事或朋友善意地称我是“亲日派”。除了笑笑,我几乎不做任何辩解。
因为我知道如果没有那六年的走过,我的视角、我的思维方式肯定是和大家一样的,我的观点、我的态度也肯定与大家如出一辙。
尽管我已经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也很想与大家分享,却很少公开表达对于日本的观点。今天,之所以有勇气出版这样一本旅游散记,主要源于以下几件事情和一个人。
第一件事情:2011年我如愿公开出版了文集《在回望中感悟幸福》。当时中日关系已经走向每况愈下,不仅我个人顾虑重重,就连一些要好的朋友也有不少的担心。但是,反响完全出乎预料,我与我的文集,不但没有遭遇任何的非议,反而得到了广泛一致的好评。
有人惊喜:“第一次看到这样中立写日本的书,第一次这样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了日本。”有人感慨:“原来日本的老百姓也很善良友好,也是热爱和平的。”一位老北大毕业的退休教师建议我开博客,“要一天一篇地挂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我感动,更欣喜:改革开放不仅让祖国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也让越来越多的国人挣脱了思想僵化的桎梏,走出了动辄上纲上线和扣政治帽子的“文革”阴影。
第二件事情:自2012年日本政府上演了购买钓鱼岛的闹剧之后,我们中国也发生了一系列令世界震惊和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人公然逼停日本驻华大使的车子,并拔掉了车子上面的日本国旗;一些人疯狂打砸日本在华企业和日系汽车,甚至严重打伤拥有日系汽车的同胞;更有媒体在2020年申奥结果还没有揭晓的时候,急不可待地发布了东京惨遭落败的假新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理解,在当今时代的内涵是:首先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其次要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工作,第三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否则,不是浅薄的空谈,就是鲁莽行为的遁词。
爱国。我理解,是一种发自内心而崇高的情感,是一种充满激情而理性的行为。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口号的时候,就不再令人肃然起敬;当它成为一种标榜的时候,就会让祖国和民族蒙羞。
第三件事情:随着我国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繁荣,近年来银幕和荧屏上充斥了大量胡编乱造、不堪入目的抗战影视剧。
对于一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坚持了八年的反侵略战争,我以为,如果举着抗日的大旗,随意去篡改或戏说,那是在践踏正义,是在亵渎英烈;如果以爱国的名义,竭尽能事只为播撒仇恨的种子,那是在挖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紧随贻笑大方的是贻害子孙后代。
一个人,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我敬仰他作为黑人种族的杰出代表,为了推翻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进行了长达50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我更敬仰他出狱后放弃了以暴力推翻白人政权的计划,转而致力于以和平方式结束种族隔离政策,最终带领新南非实现了势不两立的白人与黑人,平等、和谐、民主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和同一块土地上。
曼德拉让我更加坚信:和平与安宁,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无论多么尖锐、复杂而深刻的矛盾,总有一天、总会有人找到一条和谐解决的途径。 如今,日本在华企业多达23000多家,而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也有六七十万。中日两国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无论历史仇恨,还是政治对立,都无法否认经贸相互依存的现实,也无法改变民间的密切往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于日本,我粗浅地认为:第一,我们要永远严肃认真地对待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缅怀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烈,铭记惨遭日军杀戮和凌辱的同胞;与此同时,要勇于承认日本以及日本国民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二,近似疯狂的右翼政客和势力并不等于,也不代表日本广大民众,他们倒行逆施的行径与日本广大民众热爱向往和平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要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和右翼势力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可排除和忽视日本广大民众的力量。
五
远远近近,虚虚实实,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一次次走过。
如果用心,无论近在家门还是远在天涯,每一次走过都不会虚行;无论跋山涉水还是走马观景,每一次走过都会有所收获。
如果用心,无论顺利坎坷还是成功失败,每一次走过都会成为成长的基石;无论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每一次走过都会成为生命的积淀。
社会发展到今天,从表达到记录,各种形式应运而生,而我的最爱还是传统的文字,因为它最富有表现力,又能给人以最广阔的想象空间。当然,倘若能有关图相佐,为最佳。
之所以出版这本小书,是不想让自己一次次实实在在的走过,最终只剩下一堆似曾相识的地名和国名;是不想让自己人生路上的一些思考与收获,最终随着人老头昏而来无影去无踪地灰飞烟灭。
之所以出版这本小书,是想留下一份可以永远回想的谈资,给未来体衰齿没的自己,还有老公;是想留下一份永远鲜活生动的遗产,给至亲的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女。
如果我的走过或人生感悟,能够给读到它的朋友些许思考、点滴启示,抑或轻松愉悦的心情,当属意外收获,我将倍感荣幸。
远远近近,虚虚实实,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一次次走过。
如果用心,无论近在家门还是远在天涯,每一次走过都不会虚行;无论跋山涉水还是走马观景,每一次走过都会有所收获。
如果用心,无论顺利坎坷还是成功失败,每一次走过都会成为成长的基石;无论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每一次走过都会成为生命的积淀。
郑培爱著的《走过》以旅游为线索,围绕个人的成长轨迹和工作变迁,表达对生态、环境,为人、处世,情感、教育,以及人生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