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中国人民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历史。龚晓虹所著的《徐州大会战(1938)》以生动之笔和丰富史料,真实地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徐州大会战,揭露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中华民族以她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日寇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
图书 | 徐州大会战(1938)/话说中国抗战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段中国人民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历史。龚晓虹所著的《徐州大会战(1938)》以生动之笔和丰富史料,真实地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徐州大会战,揭露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中华民族以她特有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日寇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 内容推荐 《徐州大会战(1938)》简介:1938年是中国进入全民抗战最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之前的淞沪大会战、南京保卫战相继失败,举国上下一片消沉。中国军队士气低靡。在危机关头,国民党杂牌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孙连仲、王铭章、张自忠、庞炳勋、关麟征等,在徐州地区谱写出一曲精彩纷呈的英雄赞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和决心。龚晓虹所著的《徐州大会战(1938)》披露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徐州第五战区[1] 1.受命于危难之中[2] 2.大灰狼的尾巴[6] 3.枪毙韩复榘[10] 4.徐州战场风云突变[18] 第二章 浴血奋战保滕县[23] 1.宁静的家园[24] 2.战前态势[26] 3.滕县外围起烽火[301 4.滕县外围战的最后一搏[34] 5.国民党军的游击战[36] 6.坚守滕县的部署[38] 7.初试锋芒[41] 8.滕县血战[44] 9.焦土抗战保家园[49] 10.光照日月[53] 第三章 临沂大战显英雄本色[59] 1.杀人魔王的较劲[60] 2.谁去镇守临沂[63] 3.出击再出击[69] 4.临沂挺过危机关口[74] 5.兵贵神速[78] 6.英勇善战的59军[83] 7.三天三夜鏖战急[87] 8.拼命三郎的最后一搏[90] 9.临沂大捷[93] 第四章 台儿庄大捷[99] 1.神来之笔[100] 2.周恩来献策[103] 3.给矶谷选个对手[110] 4.请君入瓮[113] 5.英勇抗敌的31师[117] 6.寻找汤恩伯[123] 7.挺住啊,我的兄弟[128] 8.孙连伸的嫡系师[131] 9.炮兵部队显神威[135] 10.总攻前台儿庄的外围战[140] 11.李宗仁下达总攻命令[143] 第五章 巩固胜利成果[151] 1.战斗仍在继续[152] 2.再造台儿庄的辉煌[157] 3.日军出台新战略[160] 4.关军长巧打防守战[166] 5.滇军大战禹王山[1701 6.苦打硬撑夺阵地[174] 7.坚守禹王山[178] 第六章 徐州防御战[18l] 1.蒙城阻击战[184] 2.南宿县阻击战[189] 3.日军三攻临沂县城[193] 4.郯城阻击战[197] 5.姗姗来迟的贵州兵[203] 6.打不垮的四川军[208] 7.无可奈何花落去[216] 第七章 徐州大突围[22l] 1.陷入困境[222] 2.分兵突围[226] 3.鲜为人知的大屠杀[230] 4.突围中的对空作战[235] 5.第五战区司令部的成功突围[137] 试读章节 受命于危难之中 1938年是中国进入全民抗战最为关键的一年。 日本这个弹丸岛国,自明治维新以后,入侵中国便一直是它的基本国策。早在1929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就上书日本天皇,他认为如要征服世界,必须先征服中国,要征服中国,必须征服满蒙。这就成了日本人侵中国政策的中心要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建立了“满洲国”政权。那时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不仅不采取抵抗政策,还极力破坏和打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运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者更为嚣张,侵略者逐渐把贪婪之手伸向上海、察哈尔和绥远地区。 但是侵略者的野心和胃口仍然得不到满足,他们认为日本政府侵华行动不够大胆,也不够积极,日本陆军中的皇道派竟于1936年发动了“二二六”政变。日本军阀政府内阁总理广田弘毅向中国政府提出制止抗日运动、承认伪满政府、经济合作与共同防共三条原则,逼迫中国政府接受。国民党政府态度暖昧,一味不欲表态,而日本军阀则步步紧逼,在冀东成立伪政府后,又在内蒙建立伪政权,企图使华北五省“特殊化”。 即使到了这一步,蒋介石仍一门心思地从事着剿灭共产党的内战,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调动260个团云集陕甘地区,准备发动对陕甘红军的大围攻。蒋介石还亲自飞往西安,坐镇一线进行督战。东北军和西北军吃尽剿共的苦头,他们都不愿意再打内战,要求调转枪口去打日本侵略者。于是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特别是“八一三”淞沪事件,引发了双方较大规模的淞沪会战。这场战役历时3个月,是中国八年抗战中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次决战。11月9日,中国70万精锐部队全线败退,其悲惨情景,真是一言难尽。 紧接着日军趁势进攻,中国军队又在保卫南京的战场上损失十余万人。敌人于12月13日进入南京城,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仅仅一个礼拜,屠杀中国同胞30多万人,日本军人的兽性暴露无遗。 淞沪会战还在进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便着手组建徐州战区,目的就是在上海、南京失陷后,中国军队能在徐州一线作些抵挡,以便赢得更充分的时间,来部署武汉这个战略要地的防线。中国幅员辽阔,以空间换取时间是完全可能的事,日本军队在漫长的时间里,会被消耗得精疲力竭,无法支撑。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民政府最高军事统帅部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总司令,并命令他着手组建徐州第五战区,其任务是指挥保卫津浦路的防御战。徐州第五战区北至济南黄河南岸,南达浦口长江北岸,东自长江吴淞口向北延伸到黄河口的海岸线。直辖地区有山东全省和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江大部,在这片辖区内可直接指挥所有国民党党政机构。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李宗仁、白崇禧就接到蒋介石的邀请,让他们前去共商抗战大计。那时李宗仁正在广西经营着全省建设发展大计,有条不紊地发展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当然也包括军队的建设。他身居广西,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全国抗战局势,对日本的人侵,他做过认真透辟地分析研究,并写出《焦土抗战论》,全国各报竞相转载,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 对蒋介石的邀请,李宗仁态度鲜明,他给蒋介石回电报说,中央决心抗战,我辈誓当拥护政府。李宗仁让白崇禧先去,自己留在广西处理抗战和筹划事宜,一旦有了头绪,立即北上。 就在李宗仁同南京电报往来的时候,四川省主席刘湘、云南省主席龙云也都得到了消息,遂向李宗仁发来电报,极力劝阻,让李宗仁万万不可大意,抗战不成,反而失去自由,步张学良、王家烈等人后尘,后悔莫及呀。他们一再请求李宗仁三思而后行,或不行。 刘湘、龙云是出于好心,这一点李宗仁明白。蒋介石人品太差,经常玩弄这一类的卑鄙伎俩。不同政见的派系政要对他信不过。更让刘湘、龙云担心的是,如果李宗仁、白崇禧被骗,广西省必被蒋系所控。如果这样,云南、四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们当然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李宗仁回电说服他们,理由有两条:一是当今局势,中国有两条路可走,不是抗战图存,就是投降亡国;二是如果蒋介石走投降之路,不仅全国军民不同意,恐怕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将自动实行抗战。根据这两点判断,李宗仁认为,蒋介石除抗战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刘湘、龙云还是心有余悸。李宗仁便带头在广西号召全民抗战,招募士兵。各县农民纷纷响应,蜂拥前往县政府报到入伍,不到一个月时间,便组成4个军,共有40个团,后改编为3个集团军。战斗序列如下: 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 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 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 各军编成后,廖磊、李品仙两集团军依次北上入湘,开赴前线。 1937年10月10日,李宗仁乘专机飞往南京赴任。 P2-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徐州大会战(1938)/话说中国抗战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龚晓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10962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6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297.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贵州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