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史学旅行 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稿以研究兰克史学为中心,兼顾由兰克史学所衍生、对中国近代史学专业化产生重要作用的史学方法论著作,如伯伦汉《史学方法论》、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史学原论》、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他们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竞争关系。一方面,书稿以“中国立场”论述这些域外史家的学术个性与思想,与一般西方学者的观察聚焦点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细致勾稽再现他们在20世纪中国史学被接受、拒斥或误读的具体过程,进而分析他们的史学遗产哪些方面沉淀在中国现代史学,构成其组成部分,哪些成分则被中国史家所忽略。本书不是人物研究的丛集,他们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构成了一个整体,由兰克所开启的史学专业化浪潮,借着这三本方法论著作,以及其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作,将中国史学引向专业化、职业化、学院化之途。 目录 序1 导论1 第一章兰克及其史学17 一、在浓郁的宗教氛围里步入史学20 二、对基督教世界的情怀引领着史料收集37 三、激发出典范式的历史主义叙事58 四、对普鲁士王室的忠诚贯穿他的写作81 五、与巴伐利亚国王的情谊成就了兰克学派102 六、《世界史》是上帝展现的足迹132 第二章兰克在华百年接触史146 一、润物无声历史与兰克147 二、大行其法同质的兰克176 三、众声喧哗多面的兰克225 四、兴无灭资反面的兰克245 第三章伯伦汉《史学方法论》264 一、伯伦汉的生平265 二、《史学方法论》的各个版本281 三、评论《史学方法论》298 四、伯伦汉史学在东亚的接受313 第四章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原论》346 一、成书缘起347 二、史学思想370 三、接受与批判389 第五章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427 一、其人其学428 二、隐性流播448 三、坪井九马三与梁启超461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史学旅行 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孝迁,胡昌智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7137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488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32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092.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