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际网络的潜在力量(工作在组织中究竟是怎样完成的)
内容
编辑推荐

你知道工作在组织中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吗?你想知道人际网络的潜在力量在哪里吗?你知道怎样管理人际网络吗?你知道如何激发组织能量吗?你知道促进人际网络连通的方法是怎样的吗?

通过阅读本书,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内容推荐

当今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提高生产率和组织效率要求在组织的职能、物理空间以及层次结构——在它们内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都存在着有效的人际协作。经理人通常会关注组织的外部关系,然而一般来说,他们不去关注如何分析和支持组织内员工之间如何联系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在任何标准的组织结构图上找不到这些“无形的”人际网络,但是它们对组织行为与创新产生显著的影响。领导者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怎样管理“看不见”的东西?

在罗布·克罗斯和安德鲁·帕克看来,企业界也意识到了人际网络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大多数的经理人并不知道人际网络实际上是怎样运行的,许多促进人际协作的方法是徒劳无益的,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因此付诸东流。罗布·克罗斯和安德鲁·帕克在对世界上超过60家组织中无形的人际网络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之后,系统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经理人发现、分析、评估和支持那些对于一个组织的成功来说起重要作用的人际网络。

《人际网络的潜在力量》一书向企业经哩人和组织领导人展示了人际网络分析方法极为广泛的应用——这是一门揭示在那些规模庞大、人员广泛分布的组织中,谁与谁在连通的技术。书中列举了大量针对个人、小组以及组织等不同界面上可以采取的具体方案,可以帮助组织在不必投入大量资金的条件下,建立起一个生机勃勃的人际网络。本书使你了解如何:

◆连接处于战略重要性位置上的维织或部门

◆使人际网络具有感应一反应能力

◆让组织背景产生能量、支持人际网络

◆发现不堪重负的网络成员、均衡工作负担

◆消除信息瓶颈

◆认识与支持热衷人际网络连接的积极分子

◆使边缘人物的专业技术知识连接入网

你可能正在管理一个人员机构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司或部门,本书会告诉你怎样才能驾驭人际网络,使你的组织有为、高效并具有创新精神。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谢

第一部分 工作在组织中究竟是怎样完成的

 第一章 人际网络的潜在力量

 第二章 实现无缝连接:寻找与整合人际网络的“分断部位”

 第三章 从自在到自为:培养感应一反应的组织行为能力

 第四章 赋能:激发组织能量

第二部分 怎样管理人际网络

 第五章 寻找症结:网络成员如何影响人际网络

 第六章 关系建设:人际网络的启动、发展与维护

 第七章 突破模式桎梏:改造组织背景,支持人际网络

 第八章 发展中的组织网络——前瞻与挑战

附录A 人际网络分析实施与诠释

附录B 促进人际网络连通的若干方法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人际网络与组织绩效

尽管人际网络在有形组织中无处不在,然而这些“视而不见”的组织结构却很难引起那些忙碌的管理者们的重视。有一个问题我们时有耳闻,尽管有时对方没有说出来,那就是:现在为什么要提出人际网络?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业务报表、财务报表、销售与市场的统计报告。我们这里仅举出几例,还有许多蜂拥而至的信息报表想要引起管理当局的重视。为什么忙不叠的管理人员、经理们还要把触觉不到的网络纳入他们关注的视野?

对此,我们有两个答案提供给那些忙碌的经理们。首先,我们已经在前面陈述了——了解在一个组织内部完成一项工作、或者未完成一项工作的真实过程,具有巨大的组织诊断价值。其次,回过头去看,在我们所开展研究工作的60家组织中,我们发现了一条带有共性的规律:即良好的人际网络连通对于取得组织绩效、学习以及组织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来看两家企业战略咨询公司的例子。两家公司都声言自己执行的是一条与客户建立密切关系的战略。第一家公司有一长串同关键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记录。它通常让专家们来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采用新知识、新方法。因此,这家公司常年保持了与客户的业务关系。第二家企业则正好相反。对同一个客户,一成不变地采用同一个策略,在保持与重要客户关系方面,比起前者要逊色得多。在对这家企业进行人际网络分析时我们发现,该组织围绕行业或者咨询项目建立了许多分组,每个分组都擅长于解决针对客户的具体问题。但是由于缺乏跨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得这家公司很难向客户展示新的前景。虽然两家公司采取相同的经营策略,第一家企业通过人员调度、人力资源政策、领导艺术,以及技术等方法,在行业与服务链之间精心培育了更为完善的人际连通。这些举措使得该组织对客户的要求有更强的反应能力,也更加成功。

无论对于临时组建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组织来说,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连通同样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曾经同麻省理工学院的乔纳森·卡明斯一道,对182家为开发新产品或者进行工艺改造而临时组建起来的人员小组中的人际网络模式及其绩效进行过分析。我们发现,成员之间彼此的人际网络连通分断的组织——例如,以上司为核心的类型,或者将组织分割成更小的组织单位,要比成员之间彼此可以流畅地切换传递对方专业技术知识的组织,绩效相差很多。

员工个人的人际网络也可以为改善组织绩效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与阿森切尔战略改革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对4个组织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别属于石化、医药、电子和咨询行业。我们的目的要确定,提高组织绩效在掌握专业技术、技术运用以及人际网络(无论是组织内,还是组织外部)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因为据我们了解,技术运用及个人的技术专长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绩效高低。确切地说,缺少技术专长,或者不能够恰当地使用技术,可能使一名组织成员成为效率最低、通常不超过人群总数20%的那些群体当中的一员。然而研究结果显示,高绩效人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拥有一张范围更大、更加多元化的个人人际网络。这一发现同我们在其他场合下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那些研究表明,更加多元化的个人人际网络,是与较早的升迁、更频繁的职业流动以及更高的管理的效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在本书第五章中专门论述这一问题。

我们的研究结果还为人际网络对于学习与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做了很好的说明。当我们想到人们会到什么地方去寻找信息与知识这一问题时,我们通常会认为是数据库、因特网,或者是更传统的贮藏地,例如装满了法律、法规、技术手册等的文件柜。然而即使是数据库(还有那些为其提供支持服务的人员),虽然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却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为人们更愿意向同事咨询信息。。麻省理工学院的汤姆·艾仑(Tom Allen)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在总结其成果时他指出,工程技术人员或科学家在寻找信息时,其向个人咨询的可能性大约5倍于其通过非人力资源——例如查询一个数据库或者到文件柜去寻找的可能性。而其他的研究结果也一致表明,你所认识的人对于你的认识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因为人际关系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以及认识如何更好工作的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对上面的结论经过思考之后并不感到意外。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证明这一点,尤其是近来信息与技术正在“爆炸”。每一次当我们进行人际网络分析时,我们同时还调查员工们对现有技术的使用情况。只有一次我们发现员工认为企业内部数据库或知识管理系统比因特网在帮助他们完成工作方面更加有效。然而我们还从未发现过这样的情况,人们认为在寻找信息、学会一门工作方面,某项技术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接近于一个人所起的作用。这并不是暗示一个组织应当放弃它的数据库,人们在利用个人的人际网络寻求帮助之后,仍然会通过数据库寻求帮助,以便查询文件与信息,这些技术手段构成了丰富的信息来源。然而许多组织正在将数百万美元投入到那些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技术手段上面去,实际上,这些投资中的一部分可以拿来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员工人际网络。

本书第一部分描述在组织中工作是如何通过人们的无形网络来完成的,并给管理者提供了评估员工人际网络的方法。在第一章中,对于人际网络分析做了简要的介绍,说明如何利用这一工具,分析组织内部的人际协作与人际网络连通问题,并指出它可以成为管理者解决这类问题时更加行之有效、带有战略性质的方法。第二章、第三章从动态信息沟通和人际关系这两个影响人际协作质量与可能性的方面,分析评估人际协作的具体方法。第四章说明人际网络中的能量概念如何对人们的工作产生影响,并就如何看待组织中人际协作、组织创新以及人们是否相互学习,向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思路。P13-17

序言

对“人际网络的潜在力量”这样一个话题,人们一定不感陌生。一些人勤于此道,业精于此,并且热衷于罗致、寻读这方面的书籍,希望从中汲取“人生的养料”。然而眼前这本《人际网络的潜在力量》(the Hidden Power of Social Networks),也许未必能够让这些人感到“食之有味”,因为它不是一本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后果的书籍。

由美国学者罗布·克罗斯(Rob Cross)和安德鲁·帕克(Andrew Parker)合著、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籍属于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范畴的专著。本书的作者花费了5年的时间,深入到了世界上超过60家、覆盖12种行业当中的大型企业、金融、咨询以及政府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组织当中(由于研究工作的要求,读者不会在书中发现这些组织机构以及有关人员的真实名称或姓名),开展了大规模、深入细致的跟踪调查与研究工作。他们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当中的“网络”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移植到了社会学的领域,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致力于寻找在组织当中,工作到底是由谁(哪些人、哪些组织)在一起来完成的,以及如何完成的(从人与人之间如何结合在一起,进而发现信息、知识、经验、能力、能量,等等,是如何在人们之间传播、传递,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样的角度而言)。按照作者的研究方法而言,也就是要研究,人际网络当中流通的内容是什么,人际网络是如何形成与实现连通的,从而试图从根本上——即从人的角度——探寻提高组织绩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作者还具体分析了作为人际网络节点的人或组织对人际网络产生的影响,为完善人际网络的连通、提高组织绩效,提供了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方案。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本书的作者向读者介绍了最基本的人际网络分析的技术工具。没有这些技术分析工具,人际网络分析将成为无本之木。

本书的内容还同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当中的无形组织理论密切相关。人际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无形组织理论的研究范畴。组织理论对于无形组织的研究已历时近百年,而用网络的观点与方法研究组织却是新颖的,尚待时日加以探索和发展。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无形组织理论当中并未出现过一个十分明确而完整的理论框架,或者是模型,能够从整体上比较综合地描述与说明无形组织;而现在本书所阐述的人际网络观点及方法,实际上为研究无形组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或者说是不失为研究无形组织的一种方法。这里要附带说明的是,目前国内不少学者把国外有关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著作当中的fomal organization译为“规范组织”,而将informal organization译成“不规范组织”,在本书当中,这两者则分别被译为“有形组织”与“无形组织”。这里无法就此详谈,我们的看法是,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被假设为是“不规范的”,每一个有形组织都会产生它的无形组织(还往往不止一个),二者“形影不离”。下了班之后,经常是一些人不论什么原因而在一起行走,那实际上已经就是一个“无形组织,,了,显然,它不会是一个“不规范的组织”。不存在没有无形组织的有形组织,而无形组织既不能自生,也不能自灭。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之所以关注无形组织,其目的在于承认人类行为当中这样一种客观的现象而对其加以研究,以发现真正能够提高组织绩效的方法,同时,又能够使每个人的自身价值在工作当中得到实现,而不是机械片面地扼制人类的自主精神,这才是管理学的精髓所在。从早期的“泰罗制”演变发展到当今的人力资源理论,其发展的轨迹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之间,是存在脉承关系的。早在1924年11月,哈佛商学院的研究生院便在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里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促生了“无形组织”的概念和理论的提出。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难免有“居高声自远”的味道,然而人们之所以要问津本书,主要还是由于它是一本涉及组织理论及组织行为学的专业书籍。本书开拓了这些研究领域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同时,必然也导致开创或者拓宽了其中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的序言当中。把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引入网络的想法与方法的发端,追溯到很久以前,因此可以说利用网络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有形组织与无形组织决不会是肇始于本书。之前,这方面的理论及方法在国外学界已经兴隆地开展起来了,这方面的文献也非常之多,读者及有关的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因特网上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然而对于国内的研究人员及出版单位,像这样的提法,这种类型的研究题材,似乎是首次遇到的,或者至少不是经常见到的,当然不排除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有关人员无法很快地接触到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但无论如何,正如一些国外杂志的评论,像这样一本书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大量的人际网络的调查分析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毕竟,本书以及类似的书籍正为组织及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拓展出一方新的领域,这正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原因,也是商务印书馆愿意将它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原因之一。

本书当中所介绍的许多内容和概念的提法是译者首次遇到的,这当然是译者学识有限的缘故,望读者指出翻译当中有错误的地方。惟译者这里需要说明并表示感谢的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叶冰女士在仔细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对译文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和有价值的建议,如果没有她对本书译稿所做的大量修改与编辑工作,译者要想使译文呈现现在的面貌,是不可能的。这里,“人际网络又一次昭示了它的潜在力量”,当然,译文中仍有可能存在的错误由译者负责。

无疑,本书的内容有其新颖性,值得有识的专业读者去慧眼问津,乃至去应用、发展本书当中所提出的那些理论问题。

书评(媒体评论)

组织中人际网络是如何形成与实现流通的?如何从根本上——即从人的角度——探寻提高组织绩效的途径和方法,是本书作者试图告诉大家的内容。本书为组织及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拓展出一方新的领域,这正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原因,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它的中文版的原因。在国内,像这样的提法、这种类型的研究题材,如果不是首次遇到,至少也不是能经常见到的。 

——译者

无形的人际网络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力量与影响的源泉——一个不容易看得见的源泉。本书把那些组织运行机制当中经常被人们低估了的方面提到了人们应该关注的焦点之上。任何一位想成为领导的人,这本书不能不读。 ——哈佛商学院经营管理学教授,《真正起作用的》一书的作者 奈廷·诺赫里亚

经理人现在明白人际网络的重要性了,然而除非读过这本好书,否则他们是不会真正懂得怎样看、怎样分析人际网络,以及怎样才能把分析的结果转化为有效的组织行为。

——巴布森学院知名教授,阿森切尔战略改革研究院研究员 托马斯·H.达文波特

现在组织协作变得越来越流畅了,没有边界,因此人际网络分析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罗布·克罗斯和安德鲁·帕克走了该走的路,他们分析了实际的组织;而现在,他们又讲了该讲的话。两位把学者的敏锐与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知联系起来,阐明了理解人际网络、改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生产率的道理。这本写得非常晓畅的书籍让管理人员以及学者们心中的某些疑虑一扫而光。

——多伦多大学人际网络分析国际网会创始人巴里·韦尔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际网络的潜在力量(工作在组织中究竟是怎样完成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布·克罗斯//安德鲁·帕克
译者 刘尔铎//杨小庄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52412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