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大碗儿诞生记
高大碗儿原名不叫高大碗儿,是同学们给他取的绰号。
他来自东北农村。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提溜个没有油水的瘪肚子,能吃,吃啥啥不剩,吃多少都是一个“半饱儿”。
那天考完试,同寝室的哥儿几个跑到操场上大喊了一通:“解放了!解放了!”然后就跑到校门口一个四川小饭馆去涮火锅儿。
这高大碗儿可真能吃。羊肉肥牛几乎造掉好几大盘儿,依然没有降服住他那青春的胃。主食是担担面。别人一小碗儿就够了,他吸溜进三小碗儿好像才垫了个底儿,又大呼服务员:“高(搁)大碗儿!给我高(搁)大碗儿!”
吃饱喝足,他无限幸福地叹息一声:“活着多好哇!”
于是在一片嬉笑声里,“高大碗儿”诞生了。这个名字新奇、豁亮。人们都这么叫,倒把他的本名儿给忘了。“活着多好哇!”成了他的名言。高大碗儿遂成了班里的名人。
大家见他老吃不饱,一副饿狼抓心的样子,常常多打些饭带回宿舍吃,故意“剩”一些给他。他便来者不拒,笑纳。还说:“咱可是个福人儿哩。吃百家饭,好养活。”
这样他那贫寒的胃里便不光有了海带梗儿、白菜叶儿,也有了红焖鸡、煎带鱼。都是人家施舍的。红焖鸡很好吃,他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嚼碎了咽下去。可他舍不得自己买。哪怕是在周末,哪怕是买半份解解馋,打打牙祭。他饭卡上那可怜的数字不允许他铺张浪费,那一分一文都是爹娘脸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落在地上摔八瓣儿换来的。
每天早晨他都对自己说:“为了红焖鸡而奋斗!”一个挺子折起来,洗个冷水脸,便到校园里去跑步、背外语。学习上倒是突飞猛进了,可就是治不住那蠕动太快的胃。
心里话儿:“新陈代谢,为啥要新陈代谢哩?人若是一劳永逸,吃饱了不饿,该省去多少麻烦,多少苦恼。”
时近期末,饭卡里的钱离零不远了。高大碗儿把一日三餐改成一日一餐。早饭多喝些开水挺过去,午餐吃馒头就咸菜……他坚持不跟人借钱。跟人借钱丢份子。贫穷使他痛苦,也使他自卑。
那次他一忽悠就昏过去了。醒来时是在医院里。
床头柜上有个金灿灿的大橙子,还有一个黄洋洋的炸鸡腿傲然屹立在一张白色的纸上。橙子的香味儿,鲜香、浓郁。炸鸡的香味儿,沁人心脾。
高大碗儿深深地、贪婪地吸了一口,顿时饥肠辘辘了,肚子里好像有个小人儿击鼓而歌。他向炸鸡腿伸出手,又缩回来。万一是别人放错的呢?可随即他的眼睛一亮。那张洁白的复印纸上画着一个圆圆的盘子,上面写着“高大碗儿的午餐”,是老萨的笔迹。
这小子!高大碗儿的心里暖暖的,润润的。顷刻之间便泪落如雨。
怎么就住院了呢?其实这不是病,就是饿的。我知道。
抓起鸡腿,深深地咬一口,凶狠地嚼,辘辘的饥肠,在那刹那间猛地转了一个个儿,天翻地覆。
香啊!真香!看来今后的人生目标要修改:“为炸鸡腿而奋斗!”
橙子像个小太阳。他拿起来在手里把玩,他深深地嗅。那清心醒脑的气味儿。
老萨不姓萨,是班里的音乐家,还组织了一个超度乐队。因为萨克斯吹得好,被封为“萨克斯王子”。
高大碗儿从小生在农村,没见过萨克斯,可他爱听老萨吹《回家》。
有一回他听老萨吹《回家》,听得心里忽悠忽悠的,勾起无限心事。觉得这个怪物挺神奇,便问:“这是啥曲儿?”(P3-P4)
李汉平的长篇小说带有抒情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给人感觉特别新鲜,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会渐渐被某种魔力带着融入其中,为每一份言谈止行和着心跳的节拍。非常精微的细节构成其小说的特色。为信而说,为望而写。为爱而在。
作者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描绘心灵。在文字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天使般纯美、春花般柔嫩的韵致。而那份对于生命的怜爱就显得无限绵长。
——施战军
李汉平是一位充满活力、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女作家。她因为一部《梦·泪·梦》而名噪文坛,从一名杂志社的编辑而成为哈尔滨市的专业作家。以后她进了鲁迅文学院。考上北京大学。在创作上,她一直在进行艰苦的艺术探索。她的刻苦、勤奋和艺术探索的精神和毅力。都让人感佩。
感情的自然抒发,心理的深入剖析。语言的抒情性特色,意境的优美空灵,这是李汉平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使她在文学园地里显得如此的与众不同。
——胡德培
李汉平的创作主攻方向是中长篇小说。已经出版了二十几本书。她的小说清新淡雅,生活气息很浓,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活泼,有幽默感。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让人忍不住笑起来。但又不止于笑。让人在笑后思索很多东西,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
——阿成
一个优秀女作家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在汉平身上和作品中都有体现。善良、真诚、纤细、浪漫。只要推开这扇小说的门走进去,你就会知道一切。
——常新港
李汉平的小说世界是一个颇具魅力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何凯旋
我写故我在(代序)
十五岁那年,我写了一篇作文《长长的跑道》,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的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跑上文学创作的长长的跑道,一跑就是几十年。多少痛苦,多少欢乐,多少荆棘,多少坎坷,多少心:血,多少眼泪,多少迷茫,多少犹疑。有过成功的辉煌,有过惨淡经营的落寞,也有时候感到疲惫,想过放弃,可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说:“坚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我常常背诵一句诗:“痛苦磨折了我的傲气,我要完成那大业!”
于是我在文学之路上奋然前行,无怨无悔,始终不渝。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真的,要想从事文学创作,首先得当个愚人。这些年,文学从聚光灯下寥落到灯火阑珊处,多少人弃文学而去。我一遍又一遍问自己:“写吗?还写吗?”
当然,还要继续写下去。我追求的不是文学带给我的光环,而是文学本身。光环可以逝去,可文学永远在那里。时间可以过去,可作品永远在那里。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李汉平说:“我写故我在。”
文学是我永恒的情人。小说是情人深邃的眼眸。
作品是我心灵的孩子。小说是我孩子里的“心尖子”。
写小说是我的心灵生活,是我的白日梦。我在梦里腾越、飞翔,一次次触摸灵魂。灵魂是有温度的。灵魂在高处。
我在自己创造的王国里痛苦、欢乐。塑造不一样的人物,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于是,心灵的疆界变得很广阔。
西方人爱“再现”,中国人爱“表现”;西方人爱写实,中国人爱写意。我想在再现与表现之间、写实与写意之间寻找一条路,构建我的小说世界。欣幸,我此生能遇见文学,遇见小说。于是我不寂寞,不孤独,坦然欣然走我前面的路。为此,我感恩,我幸福。
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梦·泪·梦》,发行二十多万册。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那时候的人实诚啊。我回信都回不过来,后来是父母弟弟们齐上阵。
那时我才知道,文学是如此美丽。文学是心灵和友谊之桥。
有一次我到呼兰参加一个笔会。一个叫王金凤的女青年走十几里的路,风尘仆仆地赶来,一定要见我。她拿出三个厚厚的日记本,上面竟是她手抄的《梦·泪·梦》的全部!
抚摸着她那磨出茧子的手指,我哭了:“为什么要这样儿?”她说:“我们那地场儿偏僻,买不到这部书。我是借来的。人家催得紧,我舍不得还,在还之前点灯熬油,一字不落地抄了一遍。这样我就真正拥有这部书了。”
我再一次泪水潸然!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就是几十年!
我在大半生的岁月里,出版了二十几部书。
我从诗歌起步,后来写散文、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文学创作的十八般武艺我都试遍。这其中我最钟爱的还是长篇小说。
去年九月,我在美国旅行。在纽约,我参观了纽约曼哈顿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简单聊几句,没想到竞聊出个“重大发现”。
我说,我是一个中国的旅行者,第一次到纽约来。我的同伴们都去看华尔街牛了,我孤身一人来参观图书馆。
他笑了,问我做什么工作。我说:作家。
他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如实相告。
他在电脑里检索了一下,说:“我们的图书馆里有你的作品。”
“什么作品?”
“《大房子》。”
“真的?”
“真的。”
我很惊讶,很惊喜。它是怎样漂洋过海来到纽约的呀?
今年六月,在北京,我见到了《大房子》的责任编辑马合省,把这件事说给他听。
我说:“《大房子》这孩子挺出息,到关国留学去了。”
合省是个幽默人儿,他说:“哪是留学?已经入住纽约,是拿到绿卡了呀。”
我们相视,爽然而笑。
为了《大房子》的出版,我感谢合省。
为了《中国专业作家·小说典藏文库·李汉平卷》的出版,我感谢合省。
文学不是百米冲刺。文学是马拉松。
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我要坚持着跑向终点。
文学创作带给我的欢愉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无法替代。今天,我带着我的作品走来。它们够不上集团军,也算是个小分队吧。
但我愿亲爱的读者能喜欢。但愿惊喜后面又有新的惊喜,奇迹后面又有新的奇迹!
李汉平
2015年11月
《青春树/中国专业作家小说典藏文库》是作家李汉平的一部长篇小说,曾于2008年1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现纳入已有的“中国专业作家小说典藏文库”进行重新包装,重新推入市场,是对经典作品的一次回顾和致敬,希望她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重新被文坛发现并再次发光。
李汉平——《青春树》:
那是一场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们而改变……突然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