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明清汉口商镇的社会变迁(1465-1861)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全书的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论述明中期至明末战乱之前汉口勃兴与变迁的历史。首先追述江汉大市场自三国以来久远的商业积淀,理清明中期汉口能借助汉水大规模改道契机兴起的历史渊源。接着分析汉水改道后形成的新水口地带——汉口占据了不错区位,这是汉口在明代迅速勃兴的地理动因,同时晚明时期全国性商品流通市场的形成和更趋活跃的商品经济则为汉口在明末成为全国名镇提供了良好的外围环境。如果说江汉大市场的变迁和汉水改道是明代汉口得以兴起的天时地利条件,那么嘉靖碑记则为我们展示了有关早期来此垦殖的民众和楚地蕃王、各级官府之间产生的利益纷争与博弈的实况,自然是给资料罕见的早期汉口历史平添了几许有关人的具体活动的宝贵历史信息。晚明汉口借助天时地利和移民与商人的努力,很快取代了附近有着百年繁盛声誉的刘家隔的地位,在市镇规模和商业贸易上均获得巨大发展。但这条快速崛起之路并非坦途,各种天灾人祸不断降临这个新兴市镇,造成极大的破坏。幸亏有广大商民和有为官员的勠力经营,使得诸多不利因素最终都未能遏制晚明汉口的强劲发展势头。第二部分论述清前期汉口从战乱重创走向全盛的发展历程。主要论述全盛时期汉口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并兼及水火灾害、鸦片、弊政等给清中期汉口造成的重创。第三部分主要论及清代(开埠前)汉口市镇除了商业独步天下外,手工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对清前期汉口的发展状况形成较为丰满的认识,即此际汉口并非是对晚明汉口市镇发展道路的简单复制,而是拥有更丰富的内涵。第四部分则是聚焦学界很少关注的明清汉口的渔业和农业发展状况,藉此对汉口市镇“九分商贾一分民”的人口结构中的“一分民”形 目录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缘由 三、史料利用概况 四、写作框架与意图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汉口商镇的勃兴之路 第一节 成化之前“汉口”的历史记忆 第二节 三国至明代江汉市场之商业积淀 第三节 成化初年汉水改道与汉口的勃兴 一、成化汉水改道与“新汉口”的诞生 二、“新汉口”的很好商业贸易整合能力 三、全国市场的形成与汉口商镇的崛起 四、从荒滩、渔村再到“天下四聚之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汉口商民的负重前行 第一节 嘉靖朝商民、藩王及官府的博弈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明清汉口商镇的社会变迁(1465-1861)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惠敏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380306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6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540000 |
| 出版时间 | 2022-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2-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91.3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