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柳林风声/孩子们应该知道的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野树林》、《狗獾先生》、《多彩多梦》、《蛤蟆先生》、《黎明前的排箫手》、《蛤蟆历险》、《向往远游》、《蛤蟆继续历险》、《“眼泪像夏天的风暴般流淌”》、《优利西斯归来》……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柳林风声》不仅带读者经历动物主角们随着季节变化的生活故事,还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

内容推荐

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柳林风声》是适合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大家一起听的故事:当在雪地里冷得直打哆嗦的鼹鼠和水鼠终于进到獾先生舒适的家,钻进带着肥皂香味的被窝;当他们第二天起床看见餐桌旁吃着荞麦粥的两只小刺猬时,当癞蛤蟆先生跳上令他心弛神往的那辆豪华汽车,『轰隆』一声发动引擎,然后扬长而去的那一刻。我们听着故事的眼睛都会迸出光芒,几乎想立刻跳进那个童话世界。《柳林风声》不仅带读者经历动物主角们随着季节变化的生活故事,还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

目录

第1章 河流

第2章 大路

第3章 野树林

第4章 狗獾先生

第5章 多彩多梦

第6章 蛤蟆先生

第7章 黎明前的排箫手

第8章 蛤蟆历险

第9章 向往远游

第10章 蛤蟆继续历险

第11章 “眼泪像夏天的风暴般流淌”

第12章 优利西斯归来

试读章节

鼹鼠在给他的小屋子做春季扫除,他已经辛苦了一上午。先是用扫帚,用鸡毛掸子,然后是拿一桶白灰浆和一把刷子爬梯子、上台阶、踩椅子,直干到腰酸背疼,胳臂也软了,嗓子和眼睛里满是灰尘,黑色的毛皮上洒满了灰浆。春天已脉脉流动在他头顶的空气里,流动在他下面的土地里和他身子的周围。春天那不满足的、渴望的神圣精神已穿透了他那黑暗而低矮的小屋。难怪他突然扔下了刷子叫了一声,“去!滚蛋吧!”再加上一声,“让春季扫除见鬼去吧!”便不等穿好外衣,一溜烟跑出了房门。头顶有什么东西在不容分说地呼唤着他。

通向砾石地面的马车路必须经过一道陡峭的小地道。他往地道跑去——马车路是靠近阳光和空气居住的动物的天下。于是他那小爪子忙碌了起来,先是抓、扒、抠又钻,然后是钻、抠、扒又抓,同时对自己叽咕着,“我们爬上去!我们爬上去!”最后,他那尖鼻子噗地一声伸进了阳光,发现自己滚进了一片广阔、温暖的草地。

“这太好了!”他自言自语说,“比刷灰浆好过!”太阳照得他毛皮发热,柔和的风抚摩着他热烘烘的额头。他在地窖里与世隔绝,日子一长,耳朵就笨了,鸟儿们快活的歌声落进耳朵里像是在呐喊,惊得他四脚腾空蹦了起来,那是因为生命的快活和春天(不做扫除)的喜悦。他沿着路穿过草场来到了对面的树篱。

“站着!”一只年长的兔子在树篱缺口上叫道,“私人道路,六个便士过路权!”鼹鼠的急躁和轻蔑吓了兔子一大跳。鼹鼠沿着树篱边走,洞里的其他兔子赶来偷看,想明白为什么嚷嚷,却受到他的嘲弄,“洋葱酱!洋葱酱!”他讥笑说。兔子们还来不及想出个完全满意的回答,鼹鼠早已走掉。兔子们就像往常一样对彼此嘀咕着,“你多么笨,为什么不告诉他……”“好呀,那你为什么没有回答他……”“你原是可以提醒他……”和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当然,早已来不及了——往常的情况也都这样。

一切都似乎好得难以相信。他在草场上东走西走,匆匆忙忙。他沿着路篱走,穿过矮树丛走,随处都碰见筑巢的鸟儿、新绽放的花儿和新出的点叶芽儿——一切都在快活,在前进,在忙碌。他不知为什么并不感到良心的不安或是内疚,也没有谁悄悄叫他“刷灰浆去”!他在这些忙忙碌碌的公民之间当了个大懒虫,不知道为什么却觉得快活。归根到底,休假日最好玩的说不定不是自己休息,而是冷眼旁观别人忙碌。

他没有目的地走着,东一弯西一拐,突然来到了一条水源充沛的河岸边,站住了。这时他觉得自己再快活也没有了。他一辈子没见过河——这个弯曲、明亮、壮实的动物在追逐着、欢笑着,呵呵地笑着抓住一个东西,又哈哈笑着扔掉,向新的游伴扑去。新游伴刚摆脱它又被它抓住。一切都在摇摆、颤动——明亮、闪光、耀眼,哗啦哗啦,打旋子、说闲话、冒泡。鼹鼠看得迷了,呆了,丢了魂。他沿着河边吧嗒吧嗒地走,像个年幼的小不点走在大人身边,听讲有趣的故事,听得人了迷。终于,故事听倦了,他在岸边坐了下来,可那河还在对他絮叨个没完,哗哗地讲着世界上最好听的故事。那故事从大地的心里涌出来,最后是要讲给永不满足的大海听的。

他坐在草地上向河对岸望去。河对岸刚高过水面处有一个黑洞抓住了他的目光。他朦胧地思考起来:对于一个要求不高而又喜欢在河边有一间小住房的人,那地方倒是个舒适惬意的住处。涨水淹不到,离吵闹和灰尘又远。望着望着,黑洞深处有个发亮的小东西似乎闪起光来,消失了,又闪光了,像颗小星星。但是,在那样一个地方是不大可能有星星的。可它又太亮太小,不像萤火虫。然后,再一瞧,那星星正对他眨巴着呢,这就宣布那是一只眼睛。然后,一张小脸在眼睛周围慢慢长大了,像是给画加了个框。P1-2

序言

有一个英国人,四十岁才结婚,第二年当了爸爸。从孩子四岁开始,他便常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小名叫“老鼠”,爸爸就给他讲老鼠的故事。各式各样的老鼠与老鼠的朋友和敌人:水老鼠、鼹鼠、黄鼠狼、貂鼠、棕鼬,田鼠、收获鼠,还有狗獾、蛤蟆、刺猬和兔子。讲呀讲呀,孩子睡着了,爸爸轻轻给他掖好被子走掉了。

这实在是极平常的家务事。世界上不知道有过多少这种故事在爸爸妈妈嘴里诞生、在孩子的睡梦里消失,像吹过柳林的风,风过了,柳林静了,风也没有了。

但是,这个爸爸却跟别的爸爸不同,讲故事时已是个有名的作家。他给孩子讲故事虽是信口而来,却也让文学幻想随着故事驰骋,进行着创作。多年后孩子大了,爸爸忽然想起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写了一部分,朋友们一读,是很好的作品,建议他全写下。于是有了这本《柳林风声》。

 这个作家就是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1859~1932)。他一八五九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市,五岁时死了母亲,父亲把他兄弟姐妹四个一起交给了奶奶抚养。奶奶住在贝克郡的泰晤士河边一个大宅院里。大宅院铺得很开,房屋很多,又沿着泰晤士河,周围有的是野地、树林、路篱、港汊、河堰、运河。那里当然会有小动物出没,老鼠、水老鼠、鼹鼠、狗獾、燕子什么的。格雷厄姆的童年未必快乐,但是这幢大宅院却给了他一个牧歌式的环境,形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泉源,所以他的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天籁。这也许是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格雷厄姆少时的志愿是进牛津或剑桥这样的大学读书,但因为经济上的困难,他的亲人主张他经商,为他在英格兰银行找到了一份职员的工作。他便在那里一直工作到一九。七年因为健康的原因退休。那时他才四十八岁。

属于社会的格雷厄姆在银行里辛勤劳作,逐渐上升到比较显耀的地位,做过英格兰银行的秘书;而属于个人的格雷厄姆却隐遁进了幻想的世界,他写随笔、散文和小说,在《圣詹姆士杂志》和《黄皮书》上发表,后来陆续收为三个集子出版:《异教徒文卷》(Pgan Papers.1893)《黄金时代》(The GoldenAge,1895)和《梦幻的日子》,其中有许多写的也是他小时的生活场景,拿孩子或成人开些温和的玩笑,俏皮,迷人,体现了他对自己少年时代的敏锐的理解,受到几代英美读者的欢迎。然后就是这本让他不朽的书。

常常发表他的作品的《黄皮书》一八九四年创刊,一八九七年结束,发表过不少名家的作品。如亨利·詹姆斯(Henry.1ames)、麦克斯·比尔波姆(Max。Beer'bohm)、爱德蒙·高斯(Emond Gosse)的散文、随笔和小说。鲁迅很欣赏的青年画家奥伯雷·琵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也曾在这个杂志工作,他的许多装饰风格强烈的插画都是在这个杂志上最初问世的。这个杂志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肯尼斯·格雷厄姆也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柳林风声》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它一九。八年出版,一问世就风靡一时。可惜它已是格雷厄姆最后的文学创作了。在此书出版之年格雷厄姆便退休了。然后他便把大量时间用到旅行上——常常是一个人孤独地旅行。

格雷厄姆少时想进牛津剑桥而不可得,到了老年却受到剑桥大学的聘请,主编了一部少年读物《剑桥英国诗歌集(少年版)》,一九一六年出版。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看见格雷厄姆的诗人气质,而这种气质在我们这本书里随处可见。’

一九三。年戏剧家、儿童文学家米尔恩(A.A.Milne,1882~1956)把《柳林风声》改编成了舞台剧《蛤蟆大院的蛤蟆》上演,颇获成功,从此成为圣诞节的保留剧目。两年后,即一九三二年,肯尼斯·格雷厄姆去世。

《柳林风声》是公认的英国儿童文学经典之作。译者手边的《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利特学生百科全书》在介绍肯尼斯·格雷厄姆时都说他是英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柳林风声》的作者。这代表了英国学术界的权威看法。

不过,这书也并不完全是孩子床头听见的那个故事,作者在出版以前显然对它作了许多加工。但是那加工并没有抹掉它原有的纯朴和天真,而只是提高了它的层次,把一个单纯的儿童故事变成了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开始时是孩子喜欢什么就讲什么。孩子小名叫老鼠,爸爸就讲老鼠,讲老鼠还不过瘾,就加点别的。孩子看见蛤蟆能把肚子胀得老大,挺好玩,爸爸就加上蛤蟆,让他常常胀大肚子。那时汽车刚流行,挺新鲜,孩子感兴趣,爸爸就讲汽车,讲蛤蟆开汽车,把汽车开进了小水洼里。男孩子喜欢听打仗,那就讲打仗。鼹鼠、水老鼠、蛤蟆在狗獾的率领下攻打蛤蟆大院,杀得黄鼠狼乱跳乱窜。总之,孩子爱听什么就给他讲什么,舒卷自如,发展随意,没有功利目的,也不受道德教条、科学性、可信性之类东西的羁绊。

然后便是几年以后的加工。经过加工,天然的纯朴依旧,却带上了浓郁的文学色彩,更美了,更迷人了,层次高了许多。癞蛤蟆冒充洗衣女工,既能叫守监牢的人、卖票的人、开火车的人、吉卜赛人和驳船女人把它当人看,却又能被驳船女人抓着它的两只胳臂扔到河里,仍然是只蛤蟆。这类情节说明它还是天真稚气的儿童故事。但是,书里又有了许多儿童未必懂得欣赏的东西。

比如,《多彩多梦》一章写了鼹鼠对故居的依恋,写了小田鼠在圣诞之夜唱圣诞欢歌,它那甜蜜的、带了浓厚乡土气息的描述儿童也许会喜欢,但是作为抒情散文却更能受到成人的欣赏。又如《向往远游》一章那么新颖地写了鸟儿们一年一度的迁徙的本能,又通过海老鼠那么精彩地刻画了地中海大小城市迷人的风物和景色,那场面,那风光,那有趣的经历也是成年人喜欢当作散文来欣赏的。而最美的则是《黎明前的排箫手》,它写了黎明前牧神潘的排箫音乐和他的歌,那么空灵悠远,那么神秘缥缈,这都不是儿童所能真正体会和欣赏的。许多这样的东西给作品赋上了浪漫、神秘、飘忽、美丽的色彩,引人遐思,如饮醇醪,恐怕只能主要为成年人所欣赏了。

所以这书既是儿童的读物,也是成年人的读物。它的好些篇章是可以当作瑰丽奇伟、想人非非的散文来读的。它的想象力之丰富,画面之绚丽,情调之独特,却又那么质朴天真,都带了唯美主义作品的特质。  关于本书的名字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译法需要解释一下。

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意思是“柳树间的风”,但是作为书名不大好理解。译者开初以为它别有含义,但是查过许多工具书,包括大牛津词典、莎士比亚索引和英语谚语词典,都没有查到字面以外的含义,因此只好按字面译作了《柳林风声》。它的意义可以从“黎明门前的排箫手”里的一段描写看出:

在那一章里,水老鼠和鼹鼠到堰口去寻找走失的小水獭,到达时已近黎明时分。这时他们依稀听见了牧神的排箫声,可随即消失了。接下去鼹鼠对水老鼠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可是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除了在芦苇、灯心草和柳树里玩耍的风声。”

鼹鼠在这里听见的“柳树里玩耍的风声”其实已经是牧神潘的排箫声。这排箫声在这一章里有极动人的描写。它轻灵、悠远、似真似幻,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指引着水老鼠和鼹鼠来到堰口,找到了小水獭。水老鼠对排箫声的感觉是:“他全部的知觉都被这个神圣的新东西迷醉了。他狂欢,他战栗,他灵魂出窍。”

在希腊神话里,牧神潘是牧场、牧群和森林之神,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动物之神。在这个故事里他爱护小动物,救助迷路者,小水獭被猎人设的套子套住,他把他解救出来,为他治好了伤,指引水老鼠和鼹鼠来到堰口,把它带了回去。同时又施展神力让他们忘记了这次经历,以免对这事的回忆影响以后的生活。潘的形象是原始的,也是慈爱亲切、富于人情味的。

牧神排箫声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甜蜜美妙、震撼灵魂却也应该忘记的东西。作者选用了这个意象作为全书的标题,值得我们玩味。说白了它就是:这是说给孩子听的催眠故事,无论你的感觉如何,它也只如柳林风声,柳条静了,便该被忘却。

不过,这个故事并没有被忘却,而是被看作了英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珍惜,而且被译成了好多个国家的文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柳林风声/孩子们应该知道的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译者 孙法理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127045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4168460
中图分类号 I561.88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