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时评写作十六讲(3册)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曹林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时评界,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新闻评论课,既有资深的业界实践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心得,这使得本书在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同时,也具备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在力求跳脱教材式的传统结构的同时,本书尝试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 本书由十六讲组成,每一讲都涉及时评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近期新时评写作案例分析,以及时评写作专题训练建议与学生习作点评等。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更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目录 《时评写作十六讲》 自序 评论写作不仅是新闻职业的核心资本 一、评论员需要养成自虐的习惯 二、请在精神上做好进入评论课的准备 三、寻找简单并怀疑它,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 四、随时记下碎片想法并培养专注力、深思力 五、养成建立自己资料库的习惯 六、习惯去跟人对话,而不是独自冥想 七、给自己创造公开表达的机会 八、培养“有证据”的质疑精神 九、慢一拍的能力 十、培养看数据来源的习惯 十一、别只寻找认同,兼听相反观点 十二、意识到局限性,避免走向特别 十三、对微妙变化的敏感 附:我和“求稳心态”的战斗 李菡 第二讲 跨越评论写作的心理障碍 一、评论写作心理障碍的几种症状 二、如何打破心理障碍,培养“想”的习惯 三、想法不是瞎想——思想中的“他者想象” 四、想法多了,评论自然就有了——评论的“养题意识” 五、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一步 六、学会看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 七、一定要把想法写出来——跨越从“想”到“写”的障碍 八、在开放的平台上自由驰骋 第三讲 评论专业主义的内涵 一、同学们对评论的感性直观描述 二、评论专业主义之一:强大的内心 三、评论专业主义之二:对专业问题的敬畏 四、评论专业主义之三:历史主义意识 五、评论专业主义之四:程序主义意识 六、评论专业主义之五:超越泛道德化本能 第四讲 评论写作的表达效率 一、直话直说,不要绕来绕去 二、用收敛思维避免读者阅读“走神” 三、宁要片面的深刻,也不要肤浅的全面 四、亮点和论点体现在标题上 五、要有标题意识,但不可成为“标题党” 六、有冲突性的开头 七、结尾需要首尾呼应 八、事与理融合,不能“两张皮” 九、尽可能简短和直接的逻辑线 十、论点偏离由头,会让人感觉“扯远了” …… 《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 《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 精彩页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时评写作十六讲(3册)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曹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0289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417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1295000 |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