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里阿里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忠实、贾平凹、雷达、孟繁华、白描、艾克拜尔·米吉提、扎西达娃、叶梅、李建军隆重推荐——世间最枯燥的29个故事!

这里,没有小资的朝圣和时尚的炫耀;这里,只有漫长的驻守和真实的融入。

对国家和民族福祉的忠诚,诞生出震撼人心的兵戎和生存纪实。

杜文娟编著的《阿里阿里》是一部书写阿里人和事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次深入西藏文化腹地阿里的生死之旅,一部真正让你读懂西藏人眼神的纪实文学!

内容推荐

没有世俗,没有喧嚣,甚至没有人烟。

世界屋脊上、西藏无人区,众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众多籍籍无名的人,演绎世间最美的生死。

杜文娟编著的《阿里阿里》——50个阿里人和援藏者的生命之书!

《阿里阿里》写的不是游记。

在西藏阿里人的眼中,那壮美的雪山圣湖,不只是风景,也是苦难的开始。写的也不是旅人和浪子。而是50个阿里人和援藏者一辈子的悲欢离合,不是一个月一年两年,不是旅行也不是看风景,而是数十年,生活在阿里,工作在阿里,在恶劣的环境,每一天都仿佛苦难的历程,一辈子就这么走完了……阿里的生活很苦,可是阿里人的灵魂在唱歌。

2012重磅推出最人文、最动容、当下的阿里我们——每天对抗着自己心里的小恶魔,用尺子丈量着分厘得失,用怨怼向着世界讨公平。

却不知道——那些断了前程的王君植们,那些赔上性命的李宝军们,那些善良的洛桑山丹们,是在用生命坚守信仰。

本书启发读者心灵。我们每天对抗着自己心里的小恶魔,用尺子丈量着分厘得失,用怨怼向着世界讨公平。却不知道那些断了前程的王君植们,那些赔上性命的李宝军们,那些善良的洛桑山丹们,是在用生命坚守信仰。没有人喜欢真正的苦难,但就是在这种稀薄,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当死亡变成感冒一样的平常时,阿里人用豁达和坚韧对待一切苦难。

本书既是几十位个阿里人的生命之书,也是对西藏精神的纪实解读。当死亡像感冒一样平常。像对待感冒一样对待死亡,像对待死亡一样,对待苦难。西藏生活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读懂阿里,才能读懂西藏。因为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目录

Preword引子

Chapter 1 用20万个长头去梦中的地方

 贡保是个命硬的孩子

 半个月亮爬上来

 出生在羊圈里的洛年赤烈

 推开窗户就能摘到苹果

 灵魂不死

 念念不忘的名字

 用20万个长头去梦中的地方

 什么人在保佑你

Chapter 2 走进天路,走向天堂的路

 梦里梦里见过你

 所有阿里人的暗伤

 这辈子只能怀念

 不来西藏后悔一辈子

 益西坚村终于坐上了飞鸟

 走进天路,走向天堂的路

 昆仑是一把量人的尺

 我的兄弟在边关

 妈,我不想去阿里

 边境

 你为什么死那么早,为什么不带走我

Chapter 3 转山,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人人都说王惠生

 有一种静默叫伤痛

 生的艰难,死的容易

 冈仁波齐的诱惑

 人文的阿里并不寒冷

 永远欠一次钻桌子的客人

 生平第一张结婚证

 雪山下是印度羊

 灾难如魔鬼

 科迦村的金色花朵

后记 在北方的寒风中追溯

试读章节

《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咿啦啦爬上来

为什么我的姑娘不出来

咿啦啦不出来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咿啦啦快打开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

轻轻地扔下来

这是西部歌王王洛宾根据西北民歌曲调创作的著名歌曲。20世纪80年代,他在一封书信里这样写道:三十年前,我为你写了《半个月亮爬上来》,你还是一副布尔什维克的严肃……

收信人,正是王君植。

我不认识王君植,也不知道她是否还活在人世间,但是我想念她,想跟她说一些女人之间的话。真的想念她,尤其在阿里。因为,她是阿里高原上第一批女军人,女汉族干部。她的儿子安进军,是阿里高原迎来的第一批汉族小客人。女儿安阿里,是出生在阿里高原上的第一批汉族孩子,也是第一批军人后代。

王君植与阿里有着怎样的联系?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的人生之花,是否像那朵玫瑰,艳丽芬芳?

1930年,王君植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地区,山西大学外语系肄业。大学期间,她谈了一场恋爱。

1949年6月,从山西来到陕西华县参军。后来到甘肃,从敦煌向西北,长途行军,穿越茫茫荒漠,到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她们在沙漠中迷了路,差点变成了楼兰美女。

1950年7月,在沙漠南缘的且末县,与年长她十七岁的安志明结婚,婚后在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政治部当干事,地点在于田县。1951年5月,正当丈夫安志明率领后续部队,支援李狄三的先遣连,进军藏北前夕,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降生。为纪念安志明出征西藏,为这个孩子取名进军。

1952年6月,二十二岁的王君植,奉南疆军区军长郭鹏的指示,率领先遣连和后续部队20多个家属及子女,随骆驼运输队进入阿里。刚满一岁的儿子小进军也在其中。行军途中,作为领队,王君植不仅要与骆驼运输队做好配合,还要管好自己的队伍,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安全。为此,行军伊始,她就宣布了三条纪律:帮助运输队员捆驮子,做饭。大人每天走30里路,小孩可以绑在骆驼背上。高山险路上,不骑骆驼。

翻越达坂时,很多大人和孩子一样,出现了流鼻血、拉肚子、吐白沫的症状,还好,性命全保。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生死历险,终于走出大雪山,来到班公湖畔的日土宗,与久别的夫君安志明相聚。再经过一周行军,到达当时阿里首府噶大克。雪域高原第一次迎来了女兵和汉族儿童,为蛮荒之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噶大克,她带领干部家属进行生产劳动,为建筑房屋工地搬运土坯,为战士缝洗衣服,帮助炊事班轮流做饭。以后还有两批女兵先后到达阿里,她带领女兵学习训练,嘘寒问暖。

不久,小进军患上了高原病,开始全身浮肿,后来全身腐烂流黄水,最后死去。夫妻俩把儿子埋葬在噶尔河畔的红柳林中。

丈夫安志明于1952年10月,任阿里分工委书记,是阿里地区最高领导。1953年7月,王君植又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阿里。1954年10月,组织将他们夫妻调至喀什的南疆军区工作。她在军区文工团演出过大型话剧《打击侵略者》。1955年,南疆军区文工团与新疆军区文工团合并,她被安排在八一子弟学校任教。其间,曾在《新疆日报》发表《阔加老爹》等长篇纪实文学。  1956年,有人诬告她是国民党特务,判刑两年,发配到阿克苏农场劳动改造。从此,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取而代之的是女特务。与安志明离婚后,女儿安阿里由于无人看管,生活陷入困境。刑满释放后的王君植长期在农场劳动。“文革”中,老账重算,又被打倒,并被安排与刑满释放人员结婚,生有二子,后因感情不和与其离婚。

1979年,王君植恢复军籍和党籍,1980年转业到《阿克苏报》任编辑。其间,写了大量诗歌和回忆录,后离休。王君植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小说。她还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日语教员期间,为当地培养了许多日语人才。

这就是王君植走过的路,一个女人用一寸寸光阴丈量了几十年的路。如果王君植还活着,她应该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耄耋之人不应该用美丽、漂亮来形容,但在我心中,她不仅漂亮,而且才华横溢。更令我敬佩的是,她有一颗钢铁般的心脏,经历那么多磨难,依然坚强乐观。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花,有人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人是雍容华贵的芙蓉,有人是含蓄宁静的幽兰。尽管王洛宾在他的歌中,把王君植与玫瑰联系在一起,我则认为,王君植是一朵冰清玉洁的雪莲花,而且是一朵永不枯萎的雪莲。虽然在她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就离开了阿里高原,离开了快乐与痛苦相融的雪域阿里,依旧没有减弱她雪莲般的气质和品格。

一个女人,没有爱情的喂养,是不幸福的。一个女人,因为爱情,而蹉跎一生,又是悲哀的。

王君植的一生,幸福吗?

人是环境的产物,性格决定人。如果没有政治环境影响,在我看来,王君植不管与她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男人生活,她都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时间老人,却把她安排在了峥嵘岁月。在风卷云涌的大海上航行,有谁能享受到安宁。二十六岁,儿子夭折,没有了丈夫,离开了幼女,被关进监狱,与铁窗为伴,挖空心思写交代材料的时候,自然意识不到这些。除了悔恨,还是悔恨。

她在悔恨一个男人。

悔恨的,正是学生时代的那场恋爱。

他,是国民党军统的地下情报员,这件事为她多舛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鲜红的领章被撕去了,帽徽被摘掉了,多才多艺、英姿飒爽的女军官,瞬间变成了怪异的女特务,荷枪实弹押送她、审判她的,是她曾经的战友和下属。

世界上所有人,无论男女,无论国籍,无论古今,初恋都是一样的,美好和青涩同在。牢狱中的王君植,思考最多的肯定不是美好。

当仪表堂堂的军官安志明,向她伸出爱情之手的时候,她一定是幸福的,美丽的。他们的婚姻维持了六年时间,在阿里与夫君共同生活的两年时间里,儿子夭折,女儿出生,气候恶劣,生活艰难。从我的角度理解,她痛苦过,也曾有过快乐。

因为阿里高原是快乐的天堂。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还是外来者,只要在阿里生活一天,就有这种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受愈加强烈。这不仅在于阿里的景色壮观,生活简单,主要是这里的人乐善好施,热情淳朴。多么怪癖固执的人,到了阿里,都温煦可爱,宽厚怜悯。好像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是两块精良的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剑,只要越过,就会棱角锐减,圆滑温润。

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如果曹海林、土化瑛、王君植,这些解放和建设阿里的功臣,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像贡保一样,生活工作在阿里,是否会幸免于难?或者,受到的冲击波会弱一些?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王君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一个懂得价值和利用价值的人,是忙碌的。况且,这个时期的夫君,一定是疼爱她的,珍惜她的,呵护她的。她一定也是欢喜的,甜蜜的,依恋的。经历长期战争和居无定所的男人,谁不渴望有一个安稳的家庭和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王君植符合一个好妻子的所有条件。

在她离开阿里,直到生命的黄昏,无论在七尺牢狱,还是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劳动改造,一定会想起阿里,想起清澈的噶尔河水,粉红的六月红柳花,热情的藏族百姓。当然,长眠在阿里高原的儿子进军,是她思念的源泉。

她的一生都在思念。

生活不会因为思念而停止脚步。她的第二任丈夫,同她一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两人经常合作《苏三起解》,但两人还是没有牵手到老。受到严格控制的王君植,喜欢演唱这出家乡的戏剧,内心的压抑和不屈,可见一斑。

坎坷一生的王君植,怎么会成为王洛宾的抒情对象呢?

血色岁月,也有浪漫。

从阿里随丈夫回到喀什的王君植,调到南疆军区文工团工作,与她一起共事的还有在押犯王洛宾。王洛宾因为曾经当过国民党高级将领马步芳剧团音乐教官而入狱。为了参加部队文艺汇演需要加强创作力量,南疆军区文工团才把王洛宾要来。

一次下部队演出,路上休息时,她惊讶地发现,王先生在织毛衣。他们聊了起来。王洛宾告诉她,在窑上打砖,手变得粗糙,手指不灵活,织毛衣,可以灵活手指。

不多久,王君植送给王洛宾一双手套,她知道,一双弹琴作曲的手需要保护。

此时的王洛宾,正处在人生低谷,是一个在押罪犯,历史反革命。正在上演的作品是他用心血浇灌而成,可他无权进入剧场。欢声雷动的掌声是别人的,获奖是别人的,伴随他的,只有清冷的月亮,和无限的孤独。

不远的地方,就是女团员宿舍。宿舍里有些灯光,王君植就住在那里。她是军区副参谋长安志明的妻子,而他,则是一位狼狈的反革命。

月光皓洁,半个月亮,清风习习重凄凉,手套就在身旁,一道灵光划过长夜。

半个月亮爬上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

轻轻地扔下来

任务完成以后,他被押往一个更加森严的监狱。他想,她一定很好,肯定很好,应该很好,因为她是一个善良的好姑娘。

18-23

序言

阿里,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也是一个地区的名字。

阿里,是一般人需要仰望和叩拜的地方,只有身临其境,将身体和心灵同时融入正午的骄阳,午夜的寒光,七月的飞雪,荒漠的辽远,死亡的威胁。才真正理解,什么叫生命禁区,生的艰难,死的容易。什么叫快乐酣畅,情若霞光,笑声浩荡。

戈壁中的小城,以她不可思议的真实存在,连同整个阿里高原上的生灵,生生不息,共同演绎着世间百态,人间冷暖。

置身于阿里大地,总有一种虚幻的感觉,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中曾经出现的画面。青天白日之下,思忖良久,竟然想不起自己身处何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今夕是何年。

当我爬上日土县高高的山岗,欣赏古阿里人关于牦牛、岩羊、棕熊岩画和图腾的时候,当我气喘吁吁,穿越时空隧道,沐浴着古格夕阳的时候,当我在班公湖的碧波中荡漾的时候,一眼望去,斑头雁扇动翅膀的地方,就有邻国军队的哨所。诧异和惊艳,令我常常思考。阿里,究竟有怎样的历史?阿里,正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阿里的未来,是否像歌中唱的那样,明天会更好?

从拉萨到阿里,其间要翻越众多的雪山、达坂、冰河、无人区。2009年,我第一次去阿里,在拉萨搭乘一辆普通越野车,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就这样,车行6天时间,方才抵达狮泉河镇。即使2011年,拉萨到阿里柏油路全线贯通,高档越野车,日夜兼程,也要两天时间。

阿里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战争有关,有着凄风苦雨、波澜壮阔的历史。

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记载和口耳相传中,窥探过去。

1950年8月1日,由李狄三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独立团一个骑兵连,从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于田县普鲁村出发,翻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挺进阿里,正式揭开了解放阿里的序幕。这支队伍,也成为抵达阿里高原的第一批汉族人。1951年8月23日,解放军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完成了解放阿里全境的任务。

李狄三率领的这支队伍,是分别从新疆、青海、西康、云南进军西藏的部队中,最早踏上西藏土地的人民解放军,阿里却是西藏最后一个和平解放的地区。尽管如此,这支由136名勇士组成的进藏先遣连,63人长眠在了阿里高原,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阿里人民的解放。

有人说,阿里当代知名度最高的有三个人,军事史上的李狄三,文化领域的毕淑敏,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其实,在阿里高原的千年文明史中,各类贤哲达人浩若繁星。苯教祖师辛绕米沃且,佛教宣传家米拉日巴,古格王子益西沃,佛界宗师阿底峡,大译经师仁钦桑布,就是阿里星空中最璀璨的几颗。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许许多多阿里人,江河一样,生命不息。在广袤高远的阿里山上,经幡一样,五彩斑斓,各姿各雅,生机盎然。

随着对阿里的认知,愈加喜欢上了这里的人和事。每一次去阿里,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震撼,更加觉得守边固土的重要和祖国领土的圣神。逐渐理解了偏踞西亚与南亚之间的这方荒凉之地,为什么顽强的生活着9万子民。这些土生土长的阿里人和外来者,是怎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外来侵扰抗衡,与心灵的孤独和身体的寂寞斗争,简单而快乐地生活在这里。

祝福阿里。

后记

在北方的寒风中追溯

阿里是那样遥远,恍惚是20世纪的年华。在色彩缤纷的都市谈论荒漠戈壁阿里,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阿里并不遥远,阿里就在我的身体里,只是被我生生地打压着,有意无意回避着。现在,她像冰瀑布一样,逶迤而来。雪崩一样,肆意飞扬。神山圣湖的灵气一样,扑面而来。情人一样,刚刚离开,就开始思念。

那位十一岁才放下牧鞭,走进课堂,从一个活泼少年成长为阿里地区高级官员的藏族汉子高巴松,亲和又风度翩翩,汉语修辞极其规范,讲起政策头头是道。从松柏参天的中央党校,回到雪域高原阿里,内心会有怎样的变化。

那位额头上有块疤痕的洛桑山丹,在他当活佛和英雄的日子里,一定有许多传奇。

扎西措姆是一位女县长,为了动员孩子上学,一次次进入牧区,走进帐篷,与牧民打着游击战。她对藏北生态环境的自信,令我吃惊。更加奇妙的是,她竟然是小洛桑的姐姐。小洛桑是我第一次进藏时的旅伴,他教会我一首至今难以忘怀的歌曲。八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他。

噶一,是藏北改则县察布乡人,1995年担任牛嘎修村党支部书记以前,家里有400多只羊和100多头牦牛,属于村里的富裕户。现在已经成为绝畜户,老伴去世,大女儿出嫁又离婚,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二女儿因患肺结核,一年四季被关在黑暗的小屋子里。小女儿患妇科病,不能劳动。祖孙三代靠噶一一年7000元的工资生活。如今,他们的生活改善了吗?

令我难忘的还有孔繁森小学的那位女教师,多么漂亮开朗啊。她指着身旁两位军官,笑呵呵地说道,我有两个新郎官哩。此时此刻,她还是那样开心吗?她怀孕了吗?多么希望她怀孕,又希望她没有怀孕。结婚八年,六次怀孕,最近一次,终于生下一个男婴,由于缺氧,三天后夭折。

赤烈塔尔沁,是土生土长的阿里人,退休后生活在拉萨。在垂柳依依,苹果花香的棕角禄康公园,我们喝着酥油茶,吃着藏面,说着羊圈的温暖和繁星的美丽,说着小儿子因为雪灾冻伤脚趾的心事。然后,他笑呵呵地说,我现在幸福得不得了,国家对西藏的支持和帮助,是千百年来西藏人民修得的福气,这些福祉我们全都享受到了。

出现在阿里高原的第一位汉族女性,踏着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足迹,成功翻越昆仑山,抵达冈底斯山下的荒原。一路上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信念和毅力支撑着她走过千里风雪路的,她那一对儿女的命运究竟如何。

那位叫王惠生的老西藏,为了改良阿里羊的品种,用什么办法,把五只活蹦乱跳的鲁西南小尾寒羊,从北京运到万里之外的狮泉河镇的。那封在邮路上走了1年零7天的书信,是否跟人一样,翻过雪山,爬过冰达坂。

缺氧是高原上最强悍恶毒的杀手,大人不但缺氧,婴儿在母腹中同样缺氧。因为高寒缺氧,生活和工作在阿里高原上的干部职工、军人、打工者,长期不敢生育,即使怀孕,也不敢在阿里生产。我在狮泉河镇的数日里,只见过两个汉族小孩。大部分孩子在内地或低海拔地区生活学习,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或三地。

一位领导对我说,阿里地区近三年来,因为高原病、翻车等原因,非正常死亡54名干部职工,其中县处级以上18人。整个阿里地区没有血库,小小的急救室,隔几天就会换一张新面孔,他们最终去了哪里?

那位舞蹈学院毕业,翘着兰花指,在冰河里翻洗牛肠子的年轻军人,是否还在追赶满天的乌鸦,下次见面的时候,不会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吧。

拥有满满一柜子裙装,在阿里的八年时间里,一次都没有穿过裙子的女兵,是否又在镜前试穿那条紫色连衣裙。

在不需要抬头就能看清邻国哨所的边防哨卡,那位看见我发呆,巡逻时遭遇外国军人,则不卑不亢的十六岁战士,往后的日子里,见到城镇和树木了吗?

十九岁的那位战士复员了吗?他曾对我说,感谢你阿姨,你是我半年来见到的第二个陌生人,是我当兵两年来见到的第一个女人。

我为有西藏的经历心存感激。八年间,先后五次进藏,三次抵达阿里,凶险和新奇同在。使我更加理解藏族人为什么重生轻死。生的艰难,死的容易,是每个西藏人的经历。

在藏北无人区,因为汽车陷进冰雪融化的河水里,两辆汽车互相牵引拖拽,好不容易上了岸,钢板又断了。凌晨一点,冰雹雨雪突降,雷鸣闪电,荒原辽阔得毫无道理,鬼魅得无处躲藏。同伴屏气敛息,我则无忧无虑,看着狼的绿眼睛由近及远。漫漫长夜以后,我被告知,如果雷电击中汽车,引爆燃烧,归宿就是火葬。从此以后,每遇雷鸣闪电,双肩就条件反射般抽搐。

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区,凌晨两点,我在网吧写稿,拳头、藏刀、香烟、吐沫星子在我头顶飞来飞去,叫骂声声,寒光闪闪。

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凌晨三点,雪粒打得手、脸、屁股生疼。冷风利剑一般,把四肢穿越成透明体。为了不被冻坏,快速方便完毕,跟人争抢避风的座位。一路上,紧紧抱住用哈达包裹住的笔记本电脑,防止再次颠坏。让我叫他老公的同路人,是否还在透析,真的会死吗?

凌晨四点,堆龙德庆县医院院长带着一位医生,进到我的房门,给我吸氧服药,将我从死亡线上拽到鲜亮的人世间。

西藏赐福与我,我不能愧对西藏。关照和呵护更多生命是我的担当和责任。于是,我在北方的寒风中开始了追溯和拷问。

我竟奇迹般地不拒绝地铁和公交车。在此以前,对这种人满为患交通工具总是不合作。这是我几年来在青藏高原养成的习惯。在地铁和公交车上,我像一只勤劳的百灵鸟,旁若无人的大声歌唱,歌声随采访内容不同而变幻莫测,时而激情飞扬,时而婉转忧伤。

一次,晚上九点才等到要采访的学者,他的茶几上放着一小袋牛皮糖。饿得实在忍不住了,只好对他说,不好意思,我想吃一块牛皮糖。结果,我把整袋牛皮糖全吃了,还喝到了一杯麦片。这才坐直身体,思维顿时敏捷起来。原来,这是我一天中吃到的唯一食品。回鲁迅文学院的时候,地铁在换线途中停运,一个人走在幽长幽长又寂寥的地下通道。想起阿里的旷野无人,皑皑雪山,内心是那样充实幸福,温暖祥和。

在内地,人际关系,政治前途,重于一切的繁复人间,与阿里的单纯、简洁、透明、豪爽完全不同。这种不同有什么原因呢,这不是一个特例,是整个西藏与内地的不同。

在北方的冬日里,总是形单影只。刚刚洗过的头发,三分钟就冻成一条条细冰棍,叮当作响的敲打着肩膀和后背。耳环在晨风的摇摆中,滴着鲜血。接打一会儿电话,手就冻得麻木僵硬。

在避暑山庄高大的门楼前踟蹰,在冰湖上吟唱。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都已是过眼烟云。我一个平常女子,又能如何。注定成为不了伟大的人,但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我背靠着一座山,那座山,叫喜马拉雅山。血液中奔涌着一条河流,那条河,叫狮泉河。心中珍藏着一个名字,圣洁而璀璨,那个名字叫阿里。

她们给了我坦荡和温情,玫瑰和爱情般的诱惑。去往那里,去往那里,那里有伟大的灵魂,高贵的精神,快乐的家园。

我像一根晶亮的银线,把散落在茫茫人海,千万里之外,与阿里有关的学者、专家、老西藏、援藏工作者、军人等等,串联起来。几乎所有梦回阿里,有阿里情结的人,对我都热情友善。就像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阿里一样,对生、对死、对万物生灵,充满了豁达、敬畏和参透。对那一片神奇的土地,给予了亲人般的忠告、建议和加持。他们给了我最美好的祝愿,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阿里,支持阿里。

我能担当得起这份荣耀和信任吗?

我把焦虑告诉给一位评论家,便有了以下对话。

阿里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500米,属于生命禁区,面积相当于两个陕西省那么大,人口9万人左右,生活和工作在那里的人常常遭受暴风雪袭击。

既然是生命禁区,为什么不把人迁移到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那里是中国、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交界的地方,地处西亚和南亚之间,有的地方属于争议区,政治军事位置非常重要。

驻守一些军人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居住老百姓呢。

我理解他的观点,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鲁迅文学院院长白描先生提醒我,写西藏,不能只抓一把故事,要有社会人类学家的眼光和审视,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与阿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家毕淑敏和马丽华,鼓励我不但要写出阿里人的生存状态,还要写出阿里人的精神情怀。

有人对我说,毕淑敏眼中的阿里是三十年前的阿里,马丽华眼中的阿里是二十年前的阿里,希望你写出当下的阿里,孔繁森之后的阿里人。

我不知道能否写得出令读者满意的阿里,令自己不汗颜的作品,那毕竟是地球上一块特殊的地域。

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自己融进去,跟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虽然我永远成为不了阿里人,但真诚是最宝贵的。

2011年春天,再次离开草长莺飞的家乡,万里迢迢,翻越青藏高原,抵达阿里。尽管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还被冰雪覆盖。狮泉河、马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上的结冰,还没有完全融化。

依然的,义无反顾,去往那里。去往雪域阿里,去往佛祖的殿堂。

感谢阿里地委宣传部、阿里军分区、尼玛次仁、李卫宁、窦卫东,为此书提供的精美照片。感谢阿里的艰辛,感谢高原的赐福,扎西德勒!

2011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里阿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文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2437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