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只为你过得更好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同心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编辑同心县广播电视台《人口与计生》栏目而成。该书主体部分分五大类:情系计生终不悔,国策到户本小康,咨政询法进万家,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科学生殖保健康。内容丰富,可读性、实用性、服务性、情节性较强。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收集整理了两年来在同心县有线电视台开办的专栏节目《人口与计生》的文稿、访谈等内容,出书的目的和当初办节目的目的是一样的,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展现计生人的风采。

目录

序/1

情系计生终不悔

育龄妇女的“贴心人”

——记同心县第一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队长傅玉梅/3

轮椅上的牵挂

——记原下马关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周桂芳 /8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记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一) /14

好政策的引路人

——记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二)/24

只为你过得更好

——记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三)/34

会抓计生的好支书

——记韦州镇河湾村村支部书记马文俊/42

国策到户奔小康

“少生快富”进农家(一)/49

“少生快富”进农家(二)/55

走进汪家塬/60

干部带头政策暖心

——王团镇罗家河湾村计划生育工作有成效/65

优惠政策惠泽群众(一)/70

优惠政策惠泽群众(二)/76

河西镇多策并举,深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81

咨政询法进万家

政策法规访谈,89

奖励扶助暖心窝 /97

计生春雨润旱塬 优质服务送真情门02

加强人口管理构建和谐社会/107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旱塬上的“乌兰牧骑” /113

马存国的“三最” /119

十三亿人口日特别节目 /123

关爱女孩情系未来/127

甜蜜的事业

 ——2005年元旦特别节目 /133

2006年元旦特别节目 /144

减信打造优质服务环境/148

点击2006你我同行/152

大爱无欲

——记同心县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 /157

强化宗旨意识服务人民群众

——同心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163

无怨无悔计生路

——献给奋战在计划生育战线上的白衣天使们 /169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

——访同心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杨宗麒/172

科学生殖保健康

五期保健(一)

 ——青春期保健/177

五期保健(二)

 ——新婚期保健/183

五期保健(三)

——孕产期保健/188

五期保健(四)

——育儿期保健/194

五期保健(五)

——更年期保健/200

避孕节育措施(一)

——口服避孕药/206

避孕节育措施(二)

——宫内节育器/213

避孕节育措施(三)

——输卵管结扎术 /217

避孕节育措施(四)

——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 /220

性病的防治/225

关爱男性健康/229

测量爱情的距离

 ——近亲结婚的危害/232

预防艾滋病,你我共同的责任/236

年轻时,不该过早的被婚姻束缚/240

呵护生命的花园

——关注宫颈癌的防治 /246

后记 /249

试读章节

轮椅上的牵挂

——记原下马关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周桂芳

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竟使她爱上了人称“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从1974年至今已整整30年了,有10年左右的时间她是在那沟壑纵横的山区农村里走村串户度过的。已说不清这些年她究竟进过多少人家的门,吃过多少人家的饭,只有那些大山里淳朴的农民兄弟姐妹知道她、了解她,她就是同心县下马关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老站长周桂芳。怀着对她的敬意,我们栏目组对她进行了采访。

一走进周桂芳老人干净整洁的小院,就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气氛。院子里鲜花簇拥,茂盛的葡萄树搭成了长长的走廊。她面色红润,精神焕发,交谈中始终笑声不断,显示出周桂芳老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要不是坐在轮椅上,谁又能知道她因长年工作,积劳成疾,已是疾病缠身,生活全靠老伴照顾。尽管如此,老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始终深深感染着我们。

自1964年起,周桂芳便开始从事卫生、妇幼工作。在工作中,她坚持自学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当地群众“信得过”的大夫。1974,年,她兼搞计划生育工作,从那一天起,她就对计划生育工作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扔下嗷嗷待哺的孩子、体弱多病的丈夫和年迈的父母,一头扎进计划生育工作。20多年来,她亲自主刀做绝育手术10340例,放环术5000多例,人流术3000多例,术后随访、治愈妇科疾病无数,先后16次被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三级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

面对镜头,周桂芳说:“1964年,我搞的是卫生工作和妇幼工作。1974年兼搞计划生育工作。那时候,同心县还没有成立计生委,是各个乡想搞就搞,有人员就搞。那会儿我们没经验,不知道计划生育咋搞。下去后整天就拿着报纸边宣传边搞,刚开始是以放环为主。到1976年、1977年就开始做节育手术了,那时我生下儿子不到半岁,就送到他奶奶家去了,家里没有吃的,奶奶就一天给涮(冲)点糖水,泡点馍馍吃,我把娃娃放下就走了。那时候做手术你们不知道有多艰难,不像现在做完手术就走了。那时候,做了还要拆线,你不知道拆线的痛苦。我家里有一张我拆线时候照的相,是我从红城水大队院子往出走时会计给我照的。那时候我骑自行车,从红城水到我们沈家滩丁家渠,来回要一百里,赶黑要把那些庄子(里)手术对象的线全拆完。我骑的是车子,把我累的要死。到每个庄子还害怕狗咬,包往车子上一放,还不敢背,背上怕丢了。因为一次走折腰沟拆线时,我连人带车滚到沟里面了。当时人爬了起来,骑上车子就走,把包丢了。以后再下乡,我就把包放到车子上。那个时候太难了。到最后有了正规的手术队(情况)就好了。1978年计生委成立了,有了领导,有了车,有集体了,工作就好干多了。”

20世纪70年代初,同心县计划生育工作刚刚起步,山区农民不仅物质生活贫困,而且精神生活更为贫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像一条苦藤紧紧束缚着山区农民,结果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面对这种现象,周桂芳的心情很沉重。她了解山里人的心情,更理解这大山里女人的痛苦,她懂得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更懂得一个乡村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责任和分量。初次带手术队进山,群众不理解,乡村干部脚不离地的跑了好几天,好话说了一箩筐,就是动员不来一名手术对象。而一些群众还在背后骂她们是“屠户队”,“狗咬没人挡,吃饭没人让”,手术队里的一些姑娘们暗地里没少流泪。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周桂芳亲自登门做工作,用自己是独生女,成家后对两家老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红火和睦等事实现身说教,让老百姓从心底里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后来,终于说服了一些山里人,结扎的事好办了,但山里妇女最担心的是手术的疼痛和可能引发的各种后遗症。为此,她一方面不断提高手术质量,认真准备和精心做好每一例手术;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进行术后跟踪复诊,并积极宣传结扎手术的好处,解除了山里人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作为一名普通的计生工作者,周桂芳走遍了同心县的山川沟岔,她精湛娴熟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山区妇女和众多弟子的尊敬和好评。

手术队长梁占萍告诉记者:“当时我刚参加工作跟上周大夫,觉得这个人一天好精神的,一天做二十几个手术还那么精神,我都佩服,觉得这人咋这么精神。”

手术队长倪秉兰说:“她早晨喝点稀饭,二十几个手术她能坚持下来,我就坚持不下来。等到中午的时候,我实在坚持不下来,她硬硬就往下坚持,坚持做完手术。她说群众在外面等着呢,群众等得也很辛苦,一个手术都不能耽误。她的手术做得特别快、特别好,也做的特别轻。”

由于长期站立做手术,又加上艰苦的生活环境,周桂芳患上了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静脉炎、胆结石等疾病,先后做了两次手术。1987年3月,当她带队在马高庄乡张家井村做手术时,静脉炎复发,下肢麻木肿痛,行走困难,进出都要人搀扶。大家不忍心她这个样子继续做手术,坚持要送她回去治疗。可就在这时,许多约定的手术对象闻讯,一下子改变了主意,工作又陷入僵局。看到大家辛苦忙碌的身影,周桂芳咬咬牙,继续坚持工作。

提起当年的事周桂芳记忆犹新:“1988年下乡,在张家井村腿疼的动不了,连地都下不了,出出进进都要人背,(当时是)小艾背的我,把我疼得没办法了,车又进不来,接不了我,就那样也走不开。群众听说我走呢,又来了些做手术的,我疼得没办法,准备就在炕头上做。正准备做呢,王芳来了,我一下眼睛都亮了,我说快把我扶到炕上,我不行了,实在不行了。那时候得的是静脉炎,疼的纯粹动不了,疼得我呀一步都走不动。出来后大家就把我抬到车子上,(做手术的)那个女人都哭了。后来有一年,她还来看过我。”

手术队长倪秉兰对此深有感触:“很多年以前,那个时候,走的路都是羊肠小道,当时都用毛驴车拉器械,有时候,沟呀洼呀上不去,人就得把器械背上;有时候雪下得太厚,有些地方上不去,你只能把器械背上,送到地点(目的地),转回来再背这些,再去送,脚跟手冻得真不知道往哪里放,手冻得肿肿的都脱了皮了,就到那种地步了。”

那一次周桂芳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了手术,因当时手术队人员紧缺,4个月后,她又拖着病体回到了工作第一线。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周桂芳先后多次受到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的表彰。1994年,她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万例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

由于周桂芳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从1999年开始,病痛已使她站立不稳,无法正常行走,到北京市天坛医院就医,被诊断为“神经侧索硬化”,已无法治疗。如今的周桂芳生活已不能自理,全靠老伴照顾。

周桂芳老伴心疼地说:“她现在病了几年了,身体也不行了,一天的起居,个人梳洗都不能自理,穿鞋都有困难,早、晚穿脱衣服多半都要靠我,照顾她一个人吃力得很,靠儿女,四个娃娃都工作了,银川的三个,在同心的一个,都不在身边。老婆子这个重担(需要人侍候),现在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家里雇了一个做饭的也有两年多了,我呢,就左右不离她,一早的梳洗,一黑的睡觉,一天的大小便,乱七八糟的,喝个水,拿个东西,确实是痛苦得很。有时候我在院子里(收拾)个园子,屋里没有人照顾了,我就给她买了个哨子,她喊我时一吹哨子,我就听见了。因为她现在中气不足说话声音太小,喊人时把她累的,别人还听不见。她现在这个病,唉!啥时候能好呢,看起来她这个病是好不了了。我下了很大的决心,再没有人那就靠我吧,尽我的力量我把她照顾到啥程度就算啥。再一个(我们也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了),娃娃都出去了都不在身边,这个家里面,我要不管就没人管了。她现在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提起伤心的事她就哭,她说她过去光考虑工作了,把身体弄垮了,实际上也就是这么回事。”

多少年过去了,无数被她治愈妇科疾病的妇女没有忘记她,下马关镇的干部职工更没有忘记她,周桂芳老人的精神始终鼓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计生人。

面对我们的采访,干部和群众是这样评价她的。

镇干部:退休之前,她在工作中,为人处事上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虽然说她现在疾病缠身,但她那种精神永远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使我们在工作中每干一件事情,都能想到周大夫,想到她对待工作的态度。虽然她现在不在岗位上,但她那种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以周大夫为榜样。

群众:她对病人从来都没有耍过态度,真的,这个人确实好,多重的病人她都亲自检查,亲自做,群众对她的反映相当好。那个时候,生活条件都不好,(群众)对她的评价很高。她现在不能动弹了,去她家看病的人还是很多,正是因为她态度各方面都好(的缘故)。

有人说她好,因为她心里始终装着山里人;也有人说她傻,因为她苦坏了身体,拖累了家人。但她说:“苦也罢、傻也罢,心里实诚。”这就是周桂芳,一个让我们感动的周桂芳。

P8-13

序言

同心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杨宗麒局长想把同心县广播电视台《人口与计生》栏目的五十多期节目编辑成书,让我看了校样,还让我给这本书起个名字,我想到了“只为你过得更好”这句话。

这个栏目是2004年6月份开办的,那时我正在同心县广播电视台负责新闻宣传工作。我们几乎是一拍即合,就把这个栏目办下来了。两年多了,已经制作播出了五十多期,社会反响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得多。应该说,这个栏目既是计生人的,也是计生户的,更是同心县三十二万人的。我们特别注重“同心”这个特色,当时的主导思想是一定要结合同心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办栏目,结合同心县是一个回族大县的民族特点办栏目,结合同心县还是一个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县的实际办栏目。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和努力是对的。这个栏目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有了固定的收视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栏目组的同仁找到了计划生育工作最富有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只为你过得更好。这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形象表达。

两年前,我就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栏目的想法很赞赏。记得当时这个新领导班子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利用媒体搞宣传,要比印刷传单效果更好。再加上他们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更好的务实作风,深深感染着我这个搞宣传的人,也愿意倾注全力搞好这个栏目。记得最让我们栏目组费心的是马存国的三期专题节目的制作。当时,我们是想从群众眼中的马存国、家人眼中的马存国和同事眼中的马存国这三个角度去宣传马存国的先进事迹;表现方式就是要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艺术人生》和《实话实说》为参照。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栏目组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多次深入一线,体验生活,挖掘马存国同志的感人事迹,终于制作出了三期高质量、高水准的节目。节目播出之后,反响良好。一个先进人物让人们接受了,这应该是宣传工作的成功。

江泽民在肯定媒体的宣传作用时说过:主题好,内容好,语言也精彩,使人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得到关的享受。这句话实际上应该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创新宣传思想方式上必须坚持的一个标准。虽然,我们是一群被赶上了架的“鸭子”,但是,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我们有热情和胆量。

现在,这个栏目又要以书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了,这又是一次很大胆的创新。把一件在视听领域还算不错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可读性究竟有多强?现在,出书很热,那么,这本书是不是也在跟潮?我很挑剔地看过它的内容和编排提纲。该书的主体部分分为五大类,内容还算丰富。感到它不是一般的文件汇编和经验汇总,应该说跳出了机关出书的俗套。再加上内容以电视栏目为主体,文字又多为访谈脚本,这本身就有一定的可读性。当然,可视、可听并不等于可读,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转换。好在,这些节目的内容本身并不缺乏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服务性和情节性,注定了这本书是一部潜伏在文字深处的小说,流溢在脚本格式里的一首诗。

写下这段文字,代为序。

柳向荣

2006年9月28日于同心

后记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硕果飘香的日子里,《只为你过得更好》一书终于编成并出版问世了,这既是近年来同心县计划生育工作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一件喜事。

从来没想过编书的我,缘于友人的一句提醒:“你们《人口与计生》栏目都办了两年了,可以编成书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所以这本书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本书主要收集整理了两年来我局在同心县有线电视台开办的专栏节目《人口与计生》的文稿、访谈等内容,出书的目的和当初办节目的目的是一样的,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展现计生人的风采。曾经想的,现在做到了。两年来,《人口与计生》栏目从创办到播出,再到被观众认可、接受和喜爱,期间倾注了我们栏目组全体工作人员的许多心血和汗水。许许多多的观众从我们的节目中学到了生殖健康知识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等。不论是青少年的青春期,还是老年人的更年期;不论是女性的生殖健康,还是男性的生殖保健,关注计生,关爱健康,始终是计生人的服务宗旨。尤其是“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等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深入人心,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计划生育工作在我县开展以来,从“天下第一难”到今天的“少生快富”暖民心,在这条铺满艰辛与坎坷的道路上,广大计生人充分发扬“踏遍千山万沟,历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实现少生千户万人”的“五千五万”精神,通过一代又一代计生人的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计划生育的凯歌。

在这本书中既有解读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篇章,也有体现计划生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的文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宣传傅玉梅、周桂芳等老典型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马存国这个新典型,使之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学习的楷模。通过我们的努力,群众从过去的不了解国策到现在的家喻户晓;从过去的不理解计生人到现在的亲如一家,计生工作者用真情赢得了广大育龄妇女的信赖。

通过宣传,我们抓住了重点,总结了经验,得到了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马秀芬多次到我县检查指导计划生育工作,吴忠市市长吴玉才对我县计划生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吴忠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叶旭对计划生育工作给予了三次重要批示。各乡(镇)、各部门实行政策捆绑将各种扶贫项目资金重点向计生户倾斜,推动了计生工作向前迈进。

通过宣传,拉近了计生人与计生户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更多的人理解并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全县3000多个家庭积极参与了“少生快富”工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全县111个农村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

回顾以往,我们加强宣传,收获成功;提升服务,收获幸福。如果说还有收获的话,两年来,我们收获更多的是鼓舞,是鞭策。在此。谨向支持该书编写工作的同心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局等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并向参与汇编整理的所有同志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只为你过得更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宗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33684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24.2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1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