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修身与治学(纪念珍藏版)/季羡林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凝炼先生的信仰真谛,彰显先生的人格品位,展示先生的学术造诣。聚焦热点问题,采取浅近简约的形式,以“论世篇”和“劝学篇”为题,捕捉先生的话头机锋,寻觅先生的思想轨迹,以裨益老中青读者与大师相逢,走进极具魅力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凝炼先生的信仰真谛,彰显先生的人格品位,展示先生的学术造诣。为达此目的,我们面对先生邈无涯际的人生阅历,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剪辑精彩片断,聚焦热点问题,采取浅近简约的形式,以“论世篇”和“劝学篇”为题,捕捉先生的话头机锋,寻觅先生的思想轨迹,以裨益老中青读者与大师相逢,走进极具魅力的精神世界。其实,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确有特定机缘,那就是先生在其许多著述中,为了方便学人,接引后学,不事华藻,总以俗谈平话揭示真理,却又无处不闪烁着智慧之光。诚如先生所言,在义理、词章、考据三门学问中, “我最不善于义理,也最不喜欢义理”。而据我们了解,倘若知人论世,纵谈学苑世情,先生则腹笥充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且又实话实说,直来直去,决无半点所谓的“大道理”。因此,我们遂以“语录”为间架,所搜之文,不失俚俗,如此方能更加贴近读者。但是,其中仍不乏有深邃之见,精辟之言,字字如珠玑,句句似金针,仿佛使人沐浴一股股迎面扑来的和风,只觉得春意盎然,勃发生机。

本书尚属初次尝试,鉴于经验不足,篇幅有限,固然未可把先生的金玉良言更多更好尽善尽美地奉献给读者;又因读先生的书甚少,囫囵吞枣,难以吃透先生著述之精髓,惟恐有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甚或支解先生博大精深思想之嫌。然而,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的目的和心愿毕竟会被领悟到的,那便是以此为座右铭,默念慈父般的教诲,照观大师的明镜,紧循先行者的足迹,在修身和治学的征途上誓与巨人同行,永不间歇地攀登、攀登……

目录

再版前言

——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编者的话

论世篇

 人生态度

 伦理道德

 生活情趣

 严己自律

 爱国主义

 天人合一

 宗教态度

 精华糟粕

 针砭时弊

 出国留学

 忆昔怀旧

 老年琐谈

 青年寄语

劝学篇

 探索真理

 壮心不已

 贵在自信

 治学甘苦

 谦虚好学

 天才与勤奋

 学术道德

 学术创新

 文采风格

 以文会友

 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

 外语学习

 文化经济

 科研境界

 资料搜集

 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我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道家的一种境界。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人世文从》序1997年5月5日

我向无大志,是一个很平常的人。我对亲人,对朋友,总是怀有真挚的感情,我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别人。但是,在那段“浩劫”的岁月里,我因为敢于仗义执言,几乎把老命赔上。那时,任何一个戴红箍的学生和教员,都可以随意对我进行辱骂和殴打,我这样一位手无搏击之力的老人,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种皮肉上的痛苦给心灵上带来的摧残是终生难忘的。

我的生命本该在那场“浩劫”中结束,在比一根头发丝还细的偶然中我没有像老舍先生那样走上绝路,我侥幸活了下来,我被分配掏厕所,看门房,守电话,我像个患了“麻风”病的人,很少人能有勇气同我交谈,我听从任何人的训斥或调遣,只能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

我活下来,一种悔愧耻辱之感在咬我的心。

我活下来,一种求生本能之意在唤我的心。

《人世文从》序1997年5月5日

我扪心自问:我是个有教养、有尊严、有点学问、有点良知的人.我能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根本缘由在于我的思想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的信念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不情愿那样苟且偷生,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那段时期,那个环境,那种心态下译完的。

我活下来,寻找并实现着我的生命价值……

《人世文从》序1997年5月5日

我行年八十有五矣,在旧中国,能活到这样高龄,就有了被称作“人瑞”的资格。我读中外文学史或学术史,往往有一个怪习惯:我喜欢计算文人的生年卒月。我发现,能活到像我现在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我感到幸福。虽然我自知见到鲁迅《过客》中说到的长野百合花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总有一天会给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的。

《杀斤民晚报?(夜光杯)小引》1996年11月9日

活老了有什么好处呢?有很多好处。小说上常读到老人自我吹嘘: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长。”颇有点英雄气概,让我兴奋鼓舞。

盐吃多了,桥过多了,我没有白吃白过。我曾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引车卖浆者流,不管肤色是黑,是黄.是白,我都见到。至于文人、学士、流氓、无赖,诸色人等,我也见了不少。即使我自命为“世故老人”,也不为过。我在国内,在八十多年的生活历程中,我逢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也逢到过“柳暗花明又一村”,颠颠簸簸,坎坎坷坷,摇摇晃晃,趔趔趄趄,走过了这样漫长的道路。我耳虽不太聪,但能听得见;眼虽不太明,但看得着:心虽有点毛病,但还是“难得糊涂”。我经常考虑和回忆过去的事情,研究和观察眼前的事。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明亮照见众生相。

《新民晚报?(夜光杯)小引》1996年11月9日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我看,谁的心都是一面镜子。不过,这一面镜子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有的有时明有时暗,有的总是明或总是暗;有的人意识到它,有的人没有意识到;有的人意识到而能反映出来,有的人意识到却反映不出来。在这花花世界,众相纷杂。在三千大干世界中,只要有动物的地方,就都会有这种现象。此事太玄远幽奥,恐怕只有无所不见无所不知的佛祖或上帝,也许再加天老爷,才能了知,我辈凡人大可以不必操这一份心了。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序1996年3月13日

P3-5

序言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能够出版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的著作,为他的书做责任编辑,既是梦寐以求的事,同时也是不敢奢望的事。当这个机会降临时,我不知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两名学生如约去了季老家,准备向他约《季羡林文丛》五卷本书稿。季老的家在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单元房。第一次去见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伟大学者,我有些诚惶诚恐。当真正和他面对面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风趣、随和、朴素,甚至带有几分幽默,就像平日里我们遇见的某一位和蔼、普通的老人,外表没有一丝“留德十年”的痕迹。季老很清瘦,虽然年过九旬,却精神矍铄。我作了自我介绍,并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认真地看了名片,然后放进上衣兜里。这时季老幽默地说:我没有名片,头衔太多了,名片装不下。这句话,立刻让我全无初次相见的拘谨与生疏。季老说话一口山东腔,不过说洋文却没有口音。季老的大师风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便有所领略。

当时,我们策划编纂的这套《季羡林文丛》,旨在对季老那些历经时间考验、深受学者和读者欢迎的文章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并收录为册,共包括五卷——《感悟人生》《散文精粹》《学问之道》《耄耋新f乍》《修身与治学》。在与季老共同商榷这套丛书的编辑大纲和选题框架时,他十分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并强调了丛书的编选原则:首先,他不赞成出那种这里选几篇、那里选几篇拼凑而成的集子,因为那样做,重复总会难免,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第二,要坚持高标准,一定要选录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文章;第三,要有新意,宁缺毋滥;第四,编校质量要高标准。他说,他最反对书中错字连篇;季老还说,他也经常查字典,并不以此为丑,因为汉字太复杂了。足见这位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学风之严谨。我当即向季老承诺,这套丛书的体例会有特点和新意,编校质量一定会按照国家标准去规范。季老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们出版人以及中国出版业的关切与期望。

汇报完毕,我们提出要和季老合影留念,季老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和季老合影时,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希望和他靠得近些,更近些。我知道,季老那时是孤独的,他的几位亲人在几年里相继走向那阴阳相隔、永不回头的彼岸;唯一的儿子亦不在身边。也许是希望更加深切地感受大师的心灵,也许是想把内心的温暖传递给他,也许是两者都有吧……

在季老家坐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即将告辞,这时季老说他要送给我两本近年他出版的书:《千禧文存》和《三真之境》,我受宠若惊,不失时机地问季老可不可以给我签名留念,他也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他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拿来书和笔。让我惊奇的是,季老并没有去重新翻检我的那张名片核对我的名字,而是直接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分别写下了“沈晓辉女士季羡林2001.8.20”。我十分惊讶于季老超凡的记忆力,当时,他毕竟已是年过九旬了!我想,这也许便是大师的超人之处吧。回来后,这两本书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里。季老不幸病逝后,我时常取出这两本书翻阅,抚摸季老的签名,心中一片怅然……

在丛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季老治学与做人的瑰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叹为观止,我每每为季老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和仁爱之心所感染。他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却很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才可以看到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让我们感动。季老虽为一代宗师,可作品并不艰深晦涩,内容非常亲切,语言也很朴素,情思溢于笔端,清澈而纯净。在先生的文字中徜徉,我常常会忘记是在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在阅读。他那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他的爱母之情、爱国之心会提示人们永葆人间真情挚爱,做一个真正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修身与治学(纪念珍藏版)/季羡林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光利//姜永仁//李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139274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