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内容
编辑推荐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南渡北归》作者、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传记力作,遍阅翔实史料,还原历史真相,于《陈寅恪与傅斯年》《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书写一代知识精英的代表人物——梁思成、林徽因。
▲一对传奇学者,一群文化名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背影。暗色的岁月里,热情依然开出花朵。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抗战时期他们与身边的朋友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等人流亡西南,艰危岁月不离故国,执着学术与教育,取得了卓绝成就。
▲再现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以确凿的史料考证,工笔细描大师们的生平事迹;以深沉的情感笔墨,酣畅抒写一代人的心灵世界。作者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和数百幅历史照片,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学者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并对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之谜,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之间的是非情由,傅斯年与陶孟和、吴文藻等人的学术纷争等等,做了深入探究,使历史烟尘中的人与事再次鲜活地呈现,令人唏嘘感叹。
内容推荐
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1937年夏,他们刚刚结束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勘访,回归途中,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之后他们和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从北平、南京等地流亡到长沙、昆明,在炮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在长年的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之中,他们不离故国,守望相助,穷且弥坚,在各自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绝成就。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 作品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诣的梁思成,一生都致力于守护中国古建筑;更令人动容的是,才华横溢的林徽因在困境中的坚忍和永不熄灭的热忱。作者还以当代视角多方求证,对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之谜,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之间的是非情由,傅斯年与陶孟和、吴文藻等人的学术纷争等等,做了深入探究,使历史烟尘中的人与事再次真实鲜活地呈现,令人唏嘘感叹。
目录
第一章 乱世惊梦
五台山的神奇之旅 / 002
凄风苦雨别北平 / 012
李济的梁家缘 / 018
第二章 往事何堪哀
清华四大导师 / 026
开田野考古先河的李济 / 032
风声灯影里的梁家父子 / 034
八方风雨会羊城 / 042
梁思永踏上殷墟 / 049
第三章 流亡西南
长沙的救亡合唱 / 060
千里奔徙到昆明 / 070
跑警报的日子 / 077
死神过往中的短暂沉寂 / 081
第四章 雾中的印痕
滇川道上的流亡客 / 090
梅贻琦来到梁家 / 102
徐志摩叫板梁启超 / 111
梁思成、林徽因的人生抉择 / 118
第五章 林徽因的情感世界
冰心小说中的太太客厅 / 130
林徽因与冰心是朋友还是仇敌 / 137
徐志摩之死 / 144
第六章 往事俱没烟尘中
梁从诫:徐、林之间没有爱情 / 152
神秘的“八宝箱”之谜 / 157
林徽因与金岳霖的一世情缘 / 172
第七章 回首长安远 鸿雁在云鱼在水 / 184
林徽因床头上的飞机残片 / 188
苦难中的浅吟低唱 / 196
遂把他乡当故乡 / 203
第八章 落花风雨更伤春
梁思永的生命旅程 / 212
傅斯年对冰心的微词 / 219
血性男儿柔情女 / 229
……
书评(媒体评论)
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门道,改善生活去了。但是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已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社会结构和对个人前途的期望之中了。 ——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精彩页
     五台山的神奇之旅
1937年6月下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人员的身份,踏上了赴山西考察的旅途。
这是他们从事中国古建筑考察以来,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山西之行。梁林夫妇在古建筑考察领域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要归于山西的古建筑实物。正因这次意义非凡的旅行,他们迎来了考察生涯中最为辉煌的巅峰时期。
此前,作为受过中西文化教育与专业学术训练,且成名甚早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通过对古建筑学领域绝世之作《营造法式》的研究,认识到框架式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而大唐时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建筑风格不但具有自身独到的特色,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使命,因此,能目睹唐代的建筑遗存,是任何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者梦寐以求的幸事。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下的岁月与辉煌的大唐之间的距离显然不是“白发宫娥说明皇”可以比拟的,大唐在人们心中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从整个历史的大框架来看,又算不上太久远,其间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迭与无数次战乱兵燹,但按照事物的正常发展消亡规律,应该仍有少许的木框架建筑存于中国大地的某个角落,发现它们的遗迹甚或一两件完整的实物并非绝无可能。于是,寻找一座留存于今的唐代木框架建筑,就成为这对年轻夫妇久萦于心的一个长久而辉煌的梦。
自1932年始,服务于私立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及莫宗江、刘致平等研究人员,几乎考察了华北、中原、华南等地所有古建筑可能遗存的地区,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年代最古老的建筑就是辽、宋时代的蓟县独乐寺与应县木塔[1],唐代建筑踪影全无,这不免令他们感到些许遗憾和怅惘。难道偌大的中国真的没有一座唐代的木构建筑物遗存了?
就在他们怀揣梦想与疑问,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所得结果又迟迟冲不破辽、宋这段狭窄的历史隧道时,几位号称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得意地放言:在中国大陆已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遗存,要想一睹唐制木构建筑的风采,只有到大日本帝国的奈良或京都去开开眼界,那里有着世界上独有的完美唐代作品[2]。这个狂妄的臆断竟得到当时国际上许多古建筑学权威的认可。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辉煌建筑,在它曾兴盛发达的本土似乎随风飘逝,一点痕迹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北国大地上行走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丝毫未放弃心中那个诱人的陈年旧梦,依然坚守着追寻唐代木构建筑的信念。两位年轻的建筑学家,凭着科学训练的理性以及实地考察磨炼出的敏锐直觉,坚定地认为在中国辽阔凝重的大地上,在某个不被人重视的角落,一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孤独而寂寞地屹立,哪怕是在山野草莽之中,任凭斗转星移、云起云落、世事沧桑,依然默默守望着故土,耐心等待有缘人前来。只是要证实这个存在,需要探索者的真诚、智慧、勇气和时间,外加一点运气。
正当梁林夫妇怀着如此执着的念头,以及对日本人之说不服气的双重心理,为实现心中的梦想反复研讨探寻却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小隧道,一下望见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桃花源,山门洞开处,梁林夫妇眼前出现了一道耀眼的希望之光——幸运之神悄然降临了。
这束光亮,源于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在中国西部考察后所著的《敦煌石窟图录》(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一书。书中披露了敦煌莫高窟第61号洞窟中的两幅唐代壁画。壁画不仅描绘了中国北方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还标出了每座庙宇的名字,其中一处名为佛光寺的古刹尤为引人注目。梁林夫妇对这两幅壁画精心研究后,脑海中突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神情为之大振,仿佛看到一道光于眼前闪过,如同闪电劈开暗夜的阴风浓雾,掩映于山野草莽的金光灿烂的佛光寺山门轰然洞开,风铃的声响自殿宇飞檐翘角下隐约传来。按照这道光亮的指引,他们马上于北平图书馆查阅《清凉山(五台山)志》和《佛祖统纪》等相关志书,从这些珍贵的史料中找到了有关佛光寺的记载。据史料披露,佛光寺是五百里清凉山脉颇负盛名的大寺之一,首创于北魏时期,唐武宗灭佛时该寺被毁,12年后,随着李唐王朝佛教政策的回暖,逃亡的该寺僧人愿诚法师卷土重来,再度募资重建并恢复了原有的规模,从此,佛光寺作为五台山拥有影响的重要宝寺之一,伴着绵延不绝的香火延续了1000多年。 P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岳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16067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字数 360000
出版时间 2022-07-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