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归身体
内容
编辑推荐

敏锐的观察者,耐心的提问人,文笔流畅亲切的作家。杨孟瑜用母亲的爱记下云门舞蹈教室里细微的呼吸与庞大的能量。

《回归身体》八堂身体课,从自己与身体的关系出发,谈拥抱的力量、呼吸的美学、重心的困扰、安静的滋味、专注的迷人、跌倒的启示,也谈亲密与陪伴。

内容推荐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自身智性的发展,却忽略身体的重要性;总是向外追求成绩,却忘了往内探求静定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温暖接触的感觉;我们甚至很少拥抱,不会“呼吸”,失去了重心,也丢掉了安静和专注。

《回归身体》八堂身体课,从自己与身体的关系出发,谈拥抱的力量、呼吸的美学、重心的困扰、安静的滋味、专注的迷人、跌倒的启示,也谈亲密与陪伴。

《回归身体》由杨孟瑜采访撰稿。

目录

回归身体/林怀民

身体最初的记忆/蒋勋

一个敏锐、好奇的身体/杨照

第一课

拥抱

不分年纪的拥抱/林怀民

「贴身」与「贴心」

拥抱的力量

不只「拥抱」,更是「怀抱」

实践:创造各种「体贴」

第二课

呼吸

呼吸,所以存在/蒋勋

呼吸大学问

「呼吸」大自然

一呼一吸的艺术美学

实践:深深吸,慢慢吐

第三课

重心

身与心的修正/蒋勋

平衡身体的奥妙

现代人的「重心」困扰

近天,近地

实践:寻找身体的重心

第四课

安静

动与静/蒋勋

安静的滋味

等待「安静」

发呆让你更「聪明」/杨照

静下来才能聆听

静定的引导

实践: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五课

专注

给感官「专注」的机会/杨照

在杂沓中找到专注

打开绘本,让专注「活」起来

专注就这么发生了

专注的启蒙

实践:美好的心领神会

第六课

跌倒

人生最早的跌倒/蒋勋

当孩子跌倒时

跌倒后的逆境指南

以动防跌

爱自己不一样的身体

实践:跨越障碍的乐趣

第七课

亲密

包饺子/蒋勋

家的甜蜜

亲密关系,重质也重量

一家人的亲密连结

实践:亲密好游戏

第八课

玩伴

我最早的玩伴/蒋勋

亲密关系

小玩偶,大能量

孩童的玩伴需求

不一样的朋友

实践:一起玩

试读章节

美学家蒋勋常有机会为竹科的科技人谈“生活美学”,那天,一个已多年忙于工作、几乎没有休假的工程师问他:“蒋老师,我应该让五岁的女儿学钢琴好?还是学小提琴好?”

蒋勋的回答是:“你可不可以多抱抱她?”让那小女孩在五岁时记得的,是父亲的体温,是温暖的记忆,而不是学的哪一样乐器。

蒋勋成长于母亲普遍自己哺乳的年代,他从小与母亲非常亲密,常常靠在一起说话。“我记忆中有很多妈妈的气味.即使妈妈过世后,我都还记得她的体温给我的感受。”他说:“这对我一直是一种安定、稳定的力量。”

身体的记忆,影响于无形,却久远而深刻。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被“拥抱”着来到这世上的,那是母亲充满羊水的子宫。拥抱.所有关系的基础

“我们出生前,都是被妈妈的子宫‘抱着’。”致力于人格与人际关系养成教育的“友缘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伦芬说:“拥抱,其实是孩子所有关系的基础。”

心理咨商师、作家游乾桂也说,在心理学上是以“子宫效应”来形容拥抱。子宫内是个安全的环境,生命被暖暖包围着、保护着,感受着爱与温暖。

当人出生,离开母亲的子宫后,“安全的环境已经消失了。那么,有没有再去形塑?”游乾桂说。

接生者递上的毛巾,与揽之入怀的怀抱,应该是第一个形塑。尤其当生命脆弱的时候,拥抱发挥的力量可能惊人。

医学研究已经发现,拥抱、轻拍、抚触一类的触觉刺激,有助于孩子身高、体重的增加,甚至可帮助早产儿的存活率。

前台安医院小儿复建科主任陈达德表示,早产儿每天接受按摩等触觉刺激,体重就可稳定增加。他指出,所谓的婴儿猝死症,至今原因不明,但临床上发现,只要给予足够的触觉刺激,就可大量降低婴儿猝死症的几率。

脱离母体后的生命历程,“拥抱”似乎是重塑了那个有人护佑、有所依靠、有爱联系与交流的所在。

人们需要温暖的触觉接触,需要拥抱,但随着长大,随着变成“大人”,生活里、生命里,往往渐渐少了拥抱。认清拥抱的“障盟”

为什么不再拥抱?为什么无法拥抱?原因很多。有的来自孩子,有的来自成人,有的源自环境,有的源自社会文化。

孩提时高举着双手要爸妈“抱一个”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由于身体发育与心理上开始“建立自我”等因素,不再轻易抱抱了。

经常协助亲子、家庭咨商的黄伦芬说,青春期确实是一个“界限”,男孩女孩都一样,但做父母的也不用难过.重要的是持续给予孩子关怀,“一句称赞,也可以是无形的拥抱。”

正因为孩子可能越大越不愿被抱,做父母的更要珍惜与掌握孩子青春期以前的“抱抱时光”。

游乾桂记得有次要抱上了初中的儿子,从小亲密的儿子竟然有点弹开,还问他说:“你要做什么!”他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么拧”,没关系,转个弯,他还是可以“接触”孩子,譬如父子一起去打球。

儿子从三岁起,就拿着羽毛球拍跟他去运动,初、高中时最擅长的是篮球。“孩子的成长,可以在这过程中看到:从你让他,到两个人拉锯,到他故意让你,有一阵子又喜欢盖你火锅……”游乾桂笑着说。打球时,父子两人的身体是贴近的,交换着彼此的气息,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拥抱”。

做父母的,可以如何制造与孩子“拥抱”的机会呢?游乾桂的经验是,大人也不妨向孩子示好或示弱。

譬如,看电视新闻时看到难过的事情,或工作回来感到疲累时,未必需要掩藏自己的情绪,何妨让孩子知道你的难过,然后请孩子让你“靠一靠”。游乾桂说,“女儿就常看出我的脆弱”,会拍拍他,或让他靠靠。“让孩子觉得,他也是可以帮助爸爸妈妈的。”这也是一种拥抱。

还有,可以在家中创造节日,如每个人的生日、某某纪念日等,规定“这样的日子,家人都要拥抱喔!”也是不错的办法。

黄伦芬也建议,有时候父母与孩子“共同做一件事”,如相偎一起做美劳,一起创作纸黏土等,也可以传达拥抱的感受,就是“我们是在一起的”。

当然,有时拥抱的“障碍”不在长大的孩子,而是在父母身上。

杏语心灵诊所院长陈俊钦说,孩子长大了,有时爸妈也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无私、自然的拥抱了,反而可能是“有条件”的抱,譬如考试成绩要好,要表现得好,才肯抱他。

黄伦芬则碰过有的妈妈明知道应该去拥抱孩子.但却“实在抱不下去”,或是妈妈才抱了一下,就马上找个理由推开孩子说:“好了,好了,你要看的电视快开始了,快去看!”

细探原因,可能是“这孩子长得太像我婆婆了”(发生在有婆媳问题的家庭),或是这孩子的出生让妈妈吃了很多苦头(难产、出生后家里发生变故等),孩子与妈妈不愉快的记忆连在一起,不觉间也成了亲子间的鸿沟。

对此,黄伦芬的建议是,做妈妈的尽量想清楚“是什么阻碍了你和孩子之间”,要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错。”若真无法拥抱孩子,也不要太自责,那会给彼此制造压力,不妨以其他方式渐进,如拍拍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牵牵手,或让孩子坐在身边,靠近说话等等。

P26-29

序言

回归身体

林怀民

演讲时,我有时会挑战一下听众:“洗完澡。会在镜子前面看自己裸体的朋友。请举手。”台下总是凝着紧张的静默。偶尔有一两个人举手。也是迟疑的。谈身体,大多数的人总觉得尴尬。

“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这是我们的文化。不看身体,不谈身体,也不跟自己的身体说话。

我的童年,身体是不自由也不自在的。跪坐在榻榻米上,双手放在膝盖,挺背不动。站好,坐好,跪好,拿好筷子,端正饭碗。在家如此。出外做客更耍如此。

传统的文化,让我们回避身体。忘了身体是我们毕生的朋友,是生命的起始也是终结。我们没有倾听身体的习惯,只把它当做机器,用它,操作它,直到它尖叫、罢工、生病。

1998年,云门舞蹈教室的成立,就是希望透过活动身体,来认识身体,做一个自在的人。

每一堂“生活律动”的开始,我们让学员静坐一两分钟,即使四岁的孩子。透过深呼吸来洗去奔往教室的焦躁,打开眼睛时便能专注上课。

“生活律动”不教学员拿顶,拉筋,下腰。老师不教“舞蹈”,不示范,只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让身体去到它可以去到的地方。

下课时。老师拥抱每个学员,跟他们说再见,拂去课堂活动的兴奋,让孩子可以比较平静地走出教室。

身体是个内存,蕴藏先人的经验与智慧,那些无法言说的本能。云门希望孩子在被社会制约化之前。在尽情的舞动中,唤起这些本能。长大后,即使受到压制,在苦恼中,仍记得用深呼吸来调整心里的景观,仍可以大方地抱人,也自在地接受拥抱。

舞蹈教室创办后,我的人缘指数大大上升。时不时,在街角,在书店,几乎在任何地方,总会遇到年轻夫妇向我致谢,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如何喜欢到云门的教室上课,如何变得合群、快乐。

在地铁站,一位中年男士向我表示谢意,同时伸手指着他七岁的孩子。只见他自得其乐地小跳、跑圈圈。忽而蹲下、起立、扬手,又蹦了一下,在那人来人往的月台上。

我们不知道他脑子里想些什么,只明白地知晓,在那一刹那,孩子拥有了整个世界,在那人来人往的月台上。

疲累时,我喜欢到教室,从小窗口看孩子们自然地舞动,看那柔软的身体变化出编舞家无从臆想的动作。那种自然的优美,总是令我感动。

有时我从“看课窗”偏个头,就会看到也在看课的孟瑜。教室里孩子忽有惊人之举时,我们不约而同地相视而笑。

敏锐的观察者,耐心的提问人,文笔流畅亲切的作家。孟瑜用母亲的爱记下云门舞蹈教室里细微的呼吸与庞大的能量。

孟瑜往生时。我在海外,没有告别。

到教室看课时,我仍会下意识地偏过头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归身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孟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2071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4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