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脸(耶鲁大学努兰医生的12堂生命课)(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舍温·努兰著林文斌、廖月娟编译的《生命的脸(耶鲁大学努兰医生的12堂生命课)(精)》是美国著名外科医生根据其一生的行医经验写成的手记,既是一本医学手册,又是一部医职读本;既是一篇篇感人的生死交替的故事集,又是一首首对伟大生命的颂歌。《生命的脸》对人体每一处组织的精彩剖析远比教科书中的精彩,对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的讲述和对生命细致入微的呵护让人惊叹和感动。生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却很少人能认清生命真实的面孔。手术台上的生死搏斗,病房里的起死回生,患者的病痛与悲伤,医生的天职与良知……生命的含义包含这些又不限于这些。让读者更惊讶的是作者竟然能让我们如此了解自己的身体,体验生命的存在,探寻人体的每一处秘密,感受生命散发的每一道光芒。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生命的伟大及其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内容推荐

我们的身体,蕴藏着惊人的智慧。每一种器官、组织与系统,都巧妙地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精准协力合作、复杂信息传递,维系人每一次的呼吸、心跳。面对生老病死,人体灵活应变的过程,犹如上帝造物一样神奇。

舍温·努兰著林文斌、廖月娟编译的《生命的脸(耶鲁大学努兰医生的12堂生命课)(精)》阐释了与我们相伴一生的身体,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臭皮囊”,而是一个包罗万象、完美精妙的宇宙。它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各种惊涛骇浪的动态中调整平衡。我们的身体,从不轻言放弃,面对威胁,每个细胞都会奋起抗敌,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种精神就是生命的本质。

在性命攸关的时刻,身体蕴含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的求生意志,然而我们每每赞叹群山之高、河海之深,却未曾对自己的身体发出一声惊叹。一旦我们愈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就愈能发现人体奥妙与惊奇!

目录

推荐序

何以死?何以生?

导读

自序

维持体内恒定的机制

前言

第1章

求生之战

第2章

体内恒定的海洋

第3章

淋巴和抗癌的勇气

第4章

同情和神经系统

第5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6章

命运和自由意志

第7章

爱的行为

第8章

子宫的演出

第9章

搏动的心

第10章

血的传奇

第11章

病菌与盛宴

第12章

发掘心灵:大脑与人性

译后记一

走钢丝者的独白

译后记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

试读章节

危险之旅

管壁上的破洞裂得参差不齐,很明显这是个几乎使病人丧命的病理组织。直到这一刻,所有的手术成员才真正了解出血原因何在:病人的脾动脉上长了血管瘤,管壁因此变薄、膨出,像一个囊状的泡泡,破裂之后,血液伴随着每一次心跳从破洞喷到腹腔中。借着压迫主动脉,我们虽暂时减少了出血量,但其他血液还是经由互连的小血管不断地从伤口冒出。

之后就简单多了,只要用丝线把破洞缝起来,再请第一助手把血管结扎好,所有的出血就立刻停止。我叫第二助手放开主动脉时,整个部位没有出血、干干净净。此时大家似乎都松了一口气。

转眼之间,手术室的气氛已经大为改观。之前的紧张消散了,我们的动作变得轻松,也开起无伤大雅的玩笑来了。门德斯医生和福利也开始油腔滑调,几乎胡言乱语了。原因大家当然都很清楚。接着,我们还有工作要做,一看情况稳定,两位妇产科医生就先行离去,在走出手术室之际还不忘恭喜我们。我请福利医生经过家属休息室时向玛吉的家人解释目前手术台上的情况。

6号房仍洋溢着救回病人一命的狂喜。千钧一发的一刻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谈笑风生,甚至连麻醉小组也说起俏皮话来。我们继续做一些烦琐的工作,分开胰脏尾部下方的血管,以便能将胰脏轻易地提上来。我们慢慢地把那有破洞的血管分离出来,接着就可轻易切下。我把几条丝线绑在血管瘤和主动脉之间的部位,然后干净利落地将血管瘤整个切下。在我交给护士的一大块标本当中,有脾脏、缝过的血管瘤、脾门血管,以及胰脏末端的部分组织。

为了避免胰脏内的酶渗漏到腹腔中造成腹膜炎,我用一排细丝线将胰脏切口缝合。最后,为防止这些有腐蚀性的消化液伤害到其他组织,我把附近的一块脂肪垫缝在切口外面,包住胰脏。这些步骤都相当耗时,但是我们有时间从容应对。显然,手术后仍有感染的可能,特别是方才为了救命打破了许多无菌消毒原则。为了安全起见,我将所有的组织尽量清洗干净,避免血液、组织液的蓄积,以及破碎组织的残存。

基于这种考虑,我在玛吉的左侧腰部皮肤切开一个小洞,并且装置了一条口径约1-3厘米的塑胶管,再接上负压吸引器,以便日后可以吸出组织破片和多余的体液。清除了玛吉体内所有的纱布、取下两个腹壁撑开器之后,我用聚丙烯的缝线将伤口缝合。为了减少伤口本身的感染,我在病人的脂肪层中放了几条乳胶引流管,再用较细的缝线把表皮缝齐。

这时,我才问起病人的姓名。之前在手术的过程中,我根本不想知道她是谁。在不知病人身份的情况下,眼前看到的只是器官和组织,如此可以在情感上和病人保持一段距离,免除私人念头的入侵,秉持理性完成这趟危险之旅。手术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还有5个孩子,最小的汤姆才5岁,而她的先生和她的4个兄弟和其他亲友,不是在家属等候室就是在医院的教堂祷告,她那80岁的老父亲已哭肿了眼。

P19-20

序言

自古以来,死与生的问题就一直是中外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谜题。子日:“未知生,焉知死”,主张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回避搁置的策略,执着于现世的生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则提出“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主张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生活:至于某些宗教,则干脆构筑一个死后虚幻的天国,以期消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并由此获得精神慰藉。以这三种对待死亡的方式来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大概更钟情于向死而生的观念,但这“勇敢地面对死亡”却须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在生物学层面上真正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以及生与死的关系,否则一切有关生死的讨论都是空中楼阁。毕竟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仍然隶属于生物的世界,生与死首先是生命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种途径去了解呢?

现实世界里,医生当然是最接近死与生的人群,对此理应比其他人有更高深的见解,但我们显然不可能都通过成为医生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死亡与生存,那么是否有退而求其次的途径呢?比如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有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瞻远瞩的视野,细腻悲悯的情怀……同时又具有高超的叙事、说理能力,由这样一个人写一本介绍死与生的书,是不是会让我们通过一条捷径了解死与生呢?

幸运的是,这样的医生这样的书,居然早就存在了。这个医生叫舍温·努兰,他写就的两本书是《死亡的脸》和《生命的脸》,前者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并入围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后者虽未获得同等的荣誉,但在内容和体例上,其实是前者必要的补充,与其一脉相承,所以我更愿意将这两本书视为不可割裂的同一部作品,并在此一并向读者诸君推荐。

《死亡的脸》讲了不同疾病导致的相同结局——死亡,举凡癌症、心梗、谋杀、意外……原来无论哪一条通往死亡这个终点的路径都不算逍遥,当下的每一种死亡,都有一个确切的致死因素,无病不死人,所谓寿终正寝,所谓要死得体面,不过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生命的脸》则用一场惊心动魄的成功抢救为开篇,次第展开人体这一完美精妙的小宇宙,是如何在各种惊涛骇浪的动态中调整平衡的,原来当年觉得无比枯燥的基础医学理论,也可以用那样感性美妙的文字描述出来,写得如此婉约动人。

就我个人的学习及从业经历而言,从成人综合医院到儿童医院,我也见识过不少类型的死亡,老人、孩子、男人、女人,病房、手术台……但也仍然被作者所描绘的死亡历程所吸引;我也曾经历过奋力抢救成功后的狂喜,也曾经历过九曲回环的煎熬,但还是会被作者的过五关斩六将所震撼。医者的义无反顾热血豪情,病人于绝望处升腾起强烈的求生欲望,人类在对抗死亡明知必败时所展现的顽强不屈的意志,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为避免死亡而进行的积极调整、苦苦挣扎,凡此种种,融汇成一幕幕璀璨的生命焰火。

但赞叹如此佳作之余,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作为sCI文章产出大国、拥有几百万医务工作者的中国,却无人能写出这样直指人心的作品呢?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但中美医者所面临的迥然不同的大环境则一定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当我们遭遇复杂凶险的病情,中国医生当然也想全力以赴拼命救治,可我们同时还要提防着患方反咬一口的风险,还要想着催款以免延误治疗,“2号床家属再去交一万吧,押金不够,微机护士摆不出药了”,试想一下,一次成功的抢救,中间夹杂着无数纠结,这样的故事,能好看么?谁不想行云流水,谁不想云淡风轻?但中国医生想要心无旁骛地一心赴救,也许只有一个情形可以满足条件,那就是各种重大灾难的现场,比如当年的SARS与5·12地震……鉴,但这并不等于说他的作品就完美无缺,由于作者张扬的想象力与热情,在对有些生理病理的解释方面稍嫌感性有余而严谨不足。比如作者多次强调病人的求生意志和心理状态对凶险疾病预后的积极影响,其实,造化神奇,进化至今的人体,早已形成了一套不受主观控制的防御与修复机制,即使是一个主观想求死的人,如果他割开自己的血管,也一样会引发凝血机制的级联反应,如果积极施救,也一样可以让他求死而不能。在这方面,另一本同样著名的科普书《众病之王:癌症传》就处理得好得多,其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在谈到癌症治疗的精神心理所起的作用时,认为倘若指责一个癌症病人康复不佳乃是因为其心态不够积极,是不妥的,这样的责备是中世纪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很多心态积极的患者也难逃致命的癌症,很多情绪消极的病人也存活至今,也即过于强调精神状态对凶险疾病的预后影响是非常危险的……努兰的这两部作品首次出版的时间分别是1994年及1997年,可至今精神状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凶险疾病的预后也没多少确切的证据,至多只能算一个特别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假说。因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喜欢失去掌控的感觉,哪!、白面对必死无疑的凶险结局,也绝少真的有人可以坦然面对,放弃无谓的挣扎与反抗,总是觉得做点儿什么(比如祈祷)或许有用呢,但死与生,你究竟能掌控到何种程度呢?

何以死?何以生?面对这个古老的哲学谜题,当你读完这两本书时,也许你已经可以给出新时代的解释了,那个答案将是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哲学。不过,我们无论如何探寻,也难以窥尽死亡的全貌,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且仅当我们自己亲自死一次的时候,我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作死亡。

2014年3月3日,努兰在家中逝世,他生前曾为之撰写专栏的《纽约时报》用了这样一个标题:Sherwin B.Nuland,Author of Hou,We Die,Is Dead at 83.(舍温·努兰,写《死亡的脸》的那个人,死了,享年83岁。)努兰在其书中写道“大部分的人并非以他们选择的方式离世”,作者最后一次向世人诠释死亡艺术的方式是自己的死亡,这是他希望的离世方式么?“如果传统的有尊严的死亡概念必须被修正,甚至抛弃的话,那么我们对于我们冀求的离世的最后回忆之中,哪些希望该被留下?我们在死亡中企求的尊严,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求。死亡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活着时的诚实与仁慈,乃是我们如何死亡的真正方法。”写过如此绝妙文字的努兰死了,但因这两本书带给世人的启迪,其灵魂终将不朽。

后记

《生命的脸》这本书可谓一本“完全生存手册”。如果对人生沮丧绝望,打算寻死一了百了,看完本书,说不定就此打消念头了。因为,我们不得不感动——身体的每个细胞、组织和器官是如此尽心尽力、不断地顺应环境,绝不放弃求生的努力。因此,生存的意志与其说是不愿与这个世界别离的意识,不如说是一种本能。

且以割腕自杀而出血为例,看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血管破裂时,结缔组织纤维就会从断端突出,血小板则会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前来救援、防堵漏洞,同时身体还会释放出某种荷尔蒙使血管产生反射收缩的动作,抑制出血:心脏也跟着加速跳动,使仅存的血液充分循环、利用,必要时周边组织也得暂时忍耐缺血之苦,把血液留给片刻不可缺氧的脑部和心脏——纵使你放弃了生存的努力,你的身体还是永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刻。

本书的合译,也是仿效身体组织的分工合作。主修文学与语文的我并不曾深入生理学、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等领域,而以临床医学为职的林文斌医生,也就是我的先生,在阅读原书时为复杂的句法、深奥的文学典故所苦。尽管各有所短,我们仍深为《生命的脸》此一优美、深刻的医疗经典所吸引,并决定合译,尽己之力,为中文读者译介这本好书。

这本书绝非冷硬的医学教科书,它的每一章都是动人的生命之歌,每一个病例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存纪实:如换心人克里特拉的挣扎、与可卡因和镰状细胞症相搏的浪子阿奇、怀孕6个月才发现自己居然已是乳腺癌末期的女战士夏伦、得了唐氏征而能在运动场叱咤风云的柯克……

阿奇说得好:“我将伸手摘月,若是失败,将仍与星辰同在。”35岁以前只是个小混混儿却又是个大病号的他,发誓要在10年后成为医生——姑且不论成败,光是这种斗志就足以叫人毕生难忘。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可说是一本“完全生存手册”。即便是那些对人生沮丧绝望,打算一了百了的人,看完这本书,说不定也会打消轻生的念头,因为,我们不得不感动:身体的每个细胞、组织和器官是如此尽心尽力、不断地顺应环境,绝不放弃求生的努力。因此,生存的意志与其说是不愿与这个世界别离的意识,不如说是一种本能。——《光明日报》

生动地解剖了人类的生命,令人敬畏、无比振奋。——《时代周刊》

难忘!叙事医学经典中一个有独特价值的作品。——《波士顿环球报》

既是一部医学惊悚片,又是一首对人类身体之美的赞歌。——《华尔街日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脸(耶鲁大学努兰医生的12堂生命课)(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舍温·努兰
译者 林文斌//廖月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5079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5219865
中图分类号 R-02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京权图字01-2014-3999
版权提供者 Alfred A. Knopf, an Imprint of the Knopf Doubleday Group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