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孙宅巍主编的《抗战中的国际友人》叙述的是外国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历史,它将中国的抗战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展开,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把一个一个人,一个一个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样来讲抗战,比宏大叙事更有冲击力和亲和力。
图书 | 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晓华、孙宅巍主编的《抗战中的国际友人》叙述的是外国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历史,它将中国的抗战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展开,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把一个一个人,一个一个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样来讲抗战,比宏大叙事更有冲击力和亲和力。 内容推荐 王晓华、孙宅巍主编的《抗战中的国际友人》以纪实笔法,生动地讲述了一群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国际友人的故事,如参与军事指挥、置身实际战斗的陈纳德将军,西点军校出身、年近六旬的“中国通”史迪威将军,配合中国空军作战的美国空军志愿队和苏联空军志愿队,在火线上救死扶伤的白求恩大夫、柯棣华大夫,向全世界报道中国抗战实情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西奥多·怀特、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支援边区建设的英国物理学家威廉·班德夫妇……他们把支援中国人民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其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支持这一重大主题。 目录 热血染碧空 ——苏联空军志愿队 凌厉的“飞虎队” ——美国空军志愿队 血洒大青山 ——德国籍八路军战士希伯 毛泽东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聂荣臻司令员希望他成为第二个白求恩 ——印度援华医疗队员柯棣华 中国战场:一位德国医生和他的日本妻子的故事 ——德国医学博士汉斯·米勒 第一位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 ——美国医学博士马海德 天安门城楼上,他站在毛泽东身边 ——美国记者斯诺 “我是属于大地的”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毛泽东诙谐地对她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美国记者斯特朗 “中国就是我的家!” ——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爱泼斯坦 “我渴望丢下手中的铲子,和朱德一起扛枪打仗!” ——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 “我是搞军事情报的美国军官,但不是来刺探军情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卡尔逊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苏联援华军事总顾问切列潘诺夫 克里姆林宫派出的元帅 ——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崔可夫 “诚实的菩萨” ——美国驻华大使高思 没有币制改革,便无抗战 ——英国来华财政顾问李滋罗斯 为中国坚持最后的胜利 ——美国战时生产顾问团团长纳尔逊 他们高举公道和正义的旗帜 ——南京大屠杀中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被法西斯诅咒的“叛徒” ——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 “中国的胜利是全亚洲明天的关键” ——日本反战作家绿川英子 给八路军传授科技知识的洋人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班德 神州五万里山水的足迹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 “活在山丹,死在山丹”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他向西方报道中国的西线战事 ——英国记者詹姆士·贝特兰 “我在中国80年” ——美国基督徒菲奇 我竭尽全力帮助难民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 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华妇女的活菩萨 ——魏特琳 后记 由博返约写小文 试读章节 热血染碧空 ——苏联空军志愿队 蒋介石紧急求援 1937年7月,一个酷热的夏季。长江边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像扣在一个热气腾腾的大蒸笼中。 离武汉只有200多公里的庐山之巅,清凉宜人,又是一番景象。 国民党军政首脑、共产党代表、各界名流齐集这里,共商抗日战争的大计。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性的抗战已经到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报告卢沟桥事变时慷慨宣言:“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于7月22日举行第二次临时会议,研究了空军作战计划。决定空军各队分配如下:开赴华北前线的飞机有17个中队140架,其余担负南京、南昌、广州的防御任务。当时空军注册飞机约35个中队,总数约600架飞机。 庐山美庐别墅中,蒋介石正召见航空委员会空军前敌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毛邦初,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悠闲地坐在沙发上。 蒋介石拿着航空委员会的记录说:“根据航空委员会的资料,用于第一线的飞机有500架,我看我空军全部,可以石家庄、德州之线为根据地,支援华北战场。” 毛邦初战战兢兢地回答:“委座,一线飞机没有那么多架。” 蒋介石有些不耐烦,用手拍打着记录本:“这上面明明注册有600架飞机!” “委座,有些飞机已经报废和损坏,但在簿册上还没有注销。”毛邦初小心翼翼地解释。 “可以用于第一线作战的飞机共有多少?”蒋介石厉声问道。 “委座,只有305架。” 蒋介石的脸涨得通红,光头上暴起一根根清晰可见的青筋,他大步在地毯上来回踱步,突然急停在毛邦初身边,大发雷霆:“娘希匹,我要枪毙你。我花了那么多钱,辛辛苦苦搞了五六年,才有305架飞机可以作战,你办事不力,误我大事。” 毛邦初满头大汗,以乞求的眼光看着宋美龄。 夫人宋美龄劝说道:“达令,消消气,事已至此,枪毙他也无济于事,赶快想想其他补救办法。” 毛邦初面无人色,冷汗顺着脊背往下流。 “补救?怎么补救?日本飞机就要轰炸首都了,我拿什么去抵挡?据报,淞沪一线的日机就有250架。现在买也来不及。” 毛邦初硬着头皮说:“委座,今年4月,苏联驻华大使波戈莫洛夫曾通知政府,准备向我出售飞机和坦克……” 蒋介石眼前一亮,“事到如今,只有与苏方联系了。” 宋美龄提醒道:“达令,庸之兄(孔祥熙字庸之)前往英国庆贺英皇加冕典礼,现正在伦敦,航空委员会参谋处处长沈德燮陪同,不如让沈前往苏俄联系购机和聘请俄飞行员。” “对对,我立即写信给庸之兄。” 8月8日,蒋介石致孔祥熙急电发出:“急。孔特使勋鉴:请令沈德燮速往苏俄选购飞机200架,其种类以轻重轰炸机为主,其他侦察机与战斗机亦各购数十架,沈何日赴俄交涉,盼复。中正。” 孔祥熙接电后,即交代沈德燮立马从伦敦启程赴莫斯科。 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8月14日,日本木更津航空队轰炸机18架,从台湾新竹基地起飞,越海窜入杭州笕桥机场上空,中国空军奋起拦截,高志航大队长率27架飞机与敌激烈空战,击落日九六式轰炸机3架。同日,中国空军轰炸上海敌之据点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及敌在黄浦江上的旗舰“出云”号。8月15日,日鹿屋航空队攻击机14架及木更津航空队轰炸机40余架,分别袭击杭州、嘉兴、曹娥、南京等机场,中国空军第九大队于曹娥上空击落敌九四式轰炸机4架;第四大队在杭州上空击落敌九四式轰炸机16架;第三、第四、第五大队合作,在南京上空击落敌机14架。8月16日,第四、第五、第三大队分别于杭州、嘉兴、句容、南京上空击落敌机8架。8月17日,第四、第二、第五、第七大队各类飞机44架,分批前往上海虹口地区轮番轰炸日军阵地和司令部,并与敌机激战,击落敌机2架。8月19日,中国空军第二大队轰炸机14架在6架驱逐机掩护下,飞往长江口白龙港一带轰炸日军舰船,敌巡洋舰一艘沉没,其余数舰皆伤。 短短几天,中国空军在初战中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损失也不小,先后有十几架飞机被击落击伤。形势不容乐观。P1-3 序言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周年了。 日本是个先进的工业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打败貌似强大的北洋海军,割占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在日俄战争中完胜沙俄陆海军,将俄国占领的我国东北的旅顺、大连和南满铁路夺为己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德国在我国山东半岛的特权,通过穷兵黩武,建立了军国主义体系,逐步强大起来。 同一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经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以及不断的军阀混战,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日本无法相提并论。日本的蛇吞象策略,即吞并亚洲、进一步向欧洲和太平洋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在当时国际大环境与英美绥靖政策的影响下,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公开出面阻挡日本疯狂的战争车轮。因此,日本少壮派军人日益嚣张、猖狂。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将中国的东三省划入囊中;1933年得陇望蜀,将战争的触角伸向热河和长城地区;1935年又步步紧逼,将魔爪伸向华北地区,直到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实现其独霸东亚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再与希特勒德国联手,战胜英国、苏联与美国,与德国平分世界。 但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敢于抵抗侵略的优秀民族。面对强大的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抗日,国民党政府也意识到妥协、退让最终将葬送民族和国家,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毅然决然进行一场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民族的殊死抗战。 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包括日本人民的支持,得到了许许多多国际友人无私的帮助。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其中不少人血染长空,魂归大地,埋骨中国,英灵永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在国际友人和同盟国的帮助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以说,国际支持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中帮助过中国的国际友人,他们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要让子孙铭记和缅怀。 有鉴于此,我们召集一批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亲自操觚,将各自研究领域内涉及的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的事迹撰写出来,汇集成册,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以飨读者。 王晓华 2015.9 后记 后记 由博返约写小文 这本书汇集了国内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的大作。他们当中,孙宅巍是学界泰斗级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权威,其代表作有《南京大屠杀史》《侵华日军在江苏暴行研究》《陈诚大传》等;杨颖奇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代表作有《残阳如血》《二号嫡系》《毛泽东思想史纲》等;王卫星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副秘书长,代表作有《江苏近代民族工业史》、《魏特琳日记》(译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史》等;张生教授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所副所长,其代表作有《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等;还有南京大学历史系韩文宁教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戚厚杰、冯敏、蒋云、郦玉明研究馆员等,都是学界俊彦,学术成就硕果累累。 再想召集这样一批专家学者来写这样一本书,绝非易事。从这个角度说,一批专业高手来写《抗战中的国际友人》这本书,实乃人生快事。该书以纪实笔法,生动地讲述了一群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国际友人的故事,史实严谨,通俗好看,加上配有200多幅图片,难能可贵。 该书作为河南文艺出版社纪念抗战70周年重点图书,在今年6月份入选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一百种重点选题,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感谢本书的编辑杨彦玲女士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她在编辑当中的“吹毛求疵”,惹得我几乎“发怒”。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而贡献力量的朋友们。 王晓华 2015.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王晓华//孙宅巍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59032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7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 |
CIP核字 | 2015241640 |
中图分类号 | K812.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