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部崛起的战略与政策为主题,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跟踪研究,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及政策效应、战略的内涵及理论基础以及如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分专题对相关重要方面的现状问题、战略定位及政策建议作了富有创新性的探索。
图书 | 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附光盘2007\2008版)/中部蓝皮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中部崛起的战略与政策为主题,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跟踪研究,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及政策效应、战略的内涵及理论基础以及如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分专题对相关重要方面的现状问题、战略定位及政策建议作了富有创新性的探索。 内容推荐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央继先后实施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战略决策,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近年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应在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从多角度的视野看,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成效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也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与空间开发布局合理化的必然选择。中部崛起战略从提出到实施,内容日益丰富,政策指向不断明晰,成效日益显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部崛起战略具有丰富的特定内涵和阶段性特征,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在区域发展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基于历史的联系和现实的一些共同经济特征,中部地区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某些重要方面的趋近性,比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构建中部崛起的动力机制,一方面,应加大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布局以及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内生动力机制,全面提高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力、竞争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应根据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的需要,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以及商贸流通与市场体系建设,对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城市群的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环境与生态承载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理清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目录 综合篇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基础篇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及政策效应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缘由及预期效应 中部地区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预期效应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动力机制的构建 专题篇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能源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原材料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交通枢纽与综合运输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政策与建议 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状分析 中部地区环境与生态承载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试读章节 2.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实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日益显著,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使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极为复杂的挑战。面对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央政府正式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主流。 1991年3月,李鹏同志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协调思想,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利,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lO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进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六个具体措施。 从生产力布局经济的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对于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安排。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央政府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全面展开,它将对我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的调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按照国家规划,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到21世纪中叶,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大开发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使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为全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5年来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取得了明显成效,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发展。 3.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及实施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东北经济曾有过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与辉煌。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天下粮仓”。改革开放前,东北三省的工业约占全国工业的1/6,成为全国工业化水平最高、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区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由于改革开放严重滞后,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而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地区经济增长不景气,使东北三省的经济地位在全国日趋下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份额急剧减少。1980年,东北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8.7%,1985年为17.8%,1997年下降到9.1%,2001年下降到8.0%;2001年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的16.4%下降为6.7%,下降了9.7个百分点,开始由发达地区沦为中等发达地区;大量企业关闭破产或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很多工人失业、半失业,加之地方财力有限,面对迅速增加的下岗失业问题,社会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在一些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由于矿产资源枯竭以及长年开采导致地面下沉和环境破坏,出现了经济发展十分困难,大量就业亟待转移,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东北经济出现的这种区域性发展困境被人们称为“东北现象”,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东北地区又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大量粮食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大等较为尖锐的问题,有人又将这种现象称为“新东北现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了全面解决“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进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做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这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历史机遇,预示着东北有望再创昔日辉煌。 P22-2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附光盘2007\2008版)/中部蓝皮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凌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011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3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127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