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君健评传/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叶君健评传》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传丛书》中的一本,叶君健,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民盟成员。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他作为世界知名的小说家和翻译家,叶君健对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笔者彭斯远一边反复研读叶氏著述,一边以传主生活历程为经、创作业绩为纬,穿梭编织,短短20余万字的篇幅竞拖了两年半的时间。

内容推荐

彭斯远的《叶君健评传》是我社《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传》丛书之一。叶君健是我国著名翻译安徒生童话的大家。本书突出安徒生童话的翻译,然后兼及他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传主生活历程为经,创作为伟,穿梭编织而成的。

目录

第一章 童年苦难

 一 贫困的山乡

 二 走进私塾

 三 痛心的一拳

 四 吃“笋子炒肉”

 五 游行的欢乐

 六兄嫂的婚姻

第二章 少年漂泊

 一 “马戏班丑角”

 二 女教师启蒙

 三 呼归的电报

 四 渴望契诃夫

 五 九一八炮声

第三章 大学生涯

 一 拒绝魔鬼上帝

 二 向往珞珈山

 三 稿费的尴尬

 四 呼应安徒生

 五 与“英雄”周旋

 六 师生兄弟情

 七 西部漫游

 八 倒数第一

第四章 日本归来

 一 结识秋田雨雀

 二 在神田地下牢房

 三 鄂西执教

 四 “翻译车间”

 五 叩访沈从文

第五章 陪都岁月

 一 重庆大学教授

 二 “莫谈国事”

 三 心心相印

 四 百龄婚宴

 五 友谊的呼唤

第六章 飞赴英伦

 一 越过万水千山

 二 “东方魔术师”

 三 膝盖上写作

第七章 文学朝圣

 一 入住剑桥

 二 “圣诞礼物”

 三 布隆斯伯里学派

 四 在《山村》

 五 去丹麦做客

 六 走近安徒生

 七 哥本哈根圣诞节

 八 飞雁寄乡愁

 九 归心似箭

 十 迎接朝晖

第八章 十七年间

 一 拥抱欢乐

 二 孩子方式

 三 死亡主题

 四 悲凉的希望

 五 拟人的权力

 六 倡导知识童话

 七 童言无忌

 八 借鉴安徒生

 九 微型的力量

 十一 串糖葫芦

 十一 独体长篇

第九章 “文革”浩劫

 一 由马变牛

 二 从茅房扫出三部曲

 三 土地呵,土地

 四 “盗火者”

 五 潘多拉魔盒

第十章 老骥伏枥

 一 “没有忘记成人”

 二 输送幽默

 三 “开一个小窗”

 四 重返“山村”

 五 丹麦国旗勋章

 六 “80岁的专业作家”

 七 安徒生在中国

叶君健年表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童年苦难

一 贫困的山乡

1914年12月7日。

阴风怒号,愁云惨淡。位于湖北省大别山腹地的黄安(即今之红安)县城,早被连绵不断的阴雨所笼罩。在离县城百里之遥的八里湾镇叶家河村的一间茅屋里,传出了阵阵婴儿的啼哭。

小生命来得太不是时候。虽然这家姓叶的农户尚有三亩薄田、一头耕牛,但近年来连续不断的干旱和水涝,早把家里的一点积蓄和存粮耗尽了。披头散发的母亲,脸蜡黄着,精神显得十分疲惫。要不是小家伙的啼哭给寂静的茅屋带来些许生命的活力,母亲的脸色定会更加难看。她望着身边刚产下的第五个孩子,心里不禁涌起片刻的欢快。

因为哥哥、姐姐的身体从小就十分单薄,父母不希望眼下的新生儿重蹈兄长的覆辙,所以他们给这投错了胎的婴儿取名君健。用意自然是取其吉利,希望他尽快健壮成长的意思。

但是,天不从人愿,母亲没有足够的奶水。父母只好将煮熟的红薯磨碎,然后和着米汤来喂他。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凑合着,小生命居然也一天天长大起来。只是身体太弱,稍有不慎就会发烧感冒,弄得家里人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

孩子到半岁,原本在沙市一家棉花店当职员的父亲,就急忙赶去上班了。为了全家的生计,父亲不得不硬着心肠早早离家。屋里的农活和对新生儿的照看,只得丢给妻子承担。好在婴儿的大哥已十一二岁,好歹也可帮助母亲做些简单的农活了。度日如年的生活,终于一天天过去。转眼问,君健已长到4岁。

在一个夏末秋初的午后,太阳仍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在屋后谷堆上翻滚嬉戏了大半天的叶家幺儿,仿佛第一次感到口渴和饥饿。立刻跑回家,兴冲冲向妈妈讨要吃的东西。可母亲没钱给孩子买零食,因为父亲每季度从沙市托人带回的生活费总是入不敷出,所以她的荷包常是空的,就像那干瘪的没有奶汁的乳头骗不了孩子一样,母亲的行为总是令儿时的君健感到不快。

也许是饥渴难忍的缘故,这次君健一点也不让步地缠着妈妈要吃的。母亲实在没办法,只好打开碗柜,将盛在瓦罐里的红糖切下一块,冲碗甜水给他喝。对幼小的君健来说,这分明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在大别山里,红糖向来被看作治病的良药。过去乡下人若遇头疼脑热,常用红糖冲生姜水发汗。如今让自己的孩子平白无故享用红糖,母亲把这看作对孩子格外的开恩。

君健喝完糖水,正在咂嘴回味糖的甜味,母亲爱怜地说:“幺乖乖,你可够福气的了。你大哥、二哥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连肚子都塞不饱,哪有红糖水喝呵?”

母亲怕上山砍柴刚回来的大哥听见自己的童年故事而委屈,于是掉转话题,向儿女们讲起她和父亲成亲的故事来。

“放心吧,家里还有一升米,明天不愁没有饭吃!”

这是叶君健父亲在结婚那天傍晚向妻子讲的唯一一句最贴心的体己话。原来,在财主家打工整整忙了一天,快黄昏时父亲才被隔壁邻居大娘强拖回家成亲。他怕刚过门的新媳妇过不惯贫困的生活,便从心里掏出一句贴心的话语去安慰她。这句话暗示着妻子:不必老为生计焦愁,今日可以欢快地度过人生仅有一次的新婚之夜呵。

从此,“明天不愁没有饭吃”这句话不仅常常保留在母亲絮絮叨叨的讲述中,同时也成为父母向孩子进行家境教育的启蒙教材,深深烙印在君健兄长们的脑海中。不想今日因君健死缠硬磨着向母亲讨零食,从而又一次引起她伤感的回忆。

就这样,母亲为4岁的叶君健,上了人生哲理严峻的第一课。

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长大的叶君健,还从父兄口中得知,自己的祖父是个粗通翰墨的乡村小知识分子,平时常为村里人代写书信,每年腊月将尽,家家户户贴在门前的春联,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有时也为一些买卖房屋、土地或耕牛的人家起草契约文书。

遇到比较讲究的富人死了,祖父也常被请去撰写祭文,从而讨得一些柴米或钱钞来维持家庭生计。

在这个经济收入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家庭生活,父亲小时只能吃得半饥半饱,因而造成营养不良,体质极其孱弱。虽然因身体瘦小而无力下田劳作,但幼时的父亲却跟着祖父学习文化,且练得一手好字。到了十五六岁,他就变得聪明伶俐起来。年老体衰的祖父,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积极设法请他的朋友为儿子外出谋生寻找门路。

……

P1-3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樊发稼先生,是我尊重和景仰的一位著名诗人与儿童文学研究家。他对儿童文学的倾情投人,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99年3月中旬,我突接他从北京传来的信函和电话,要我加盟他和浦漫汀、蒋风两教授联合主编的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传丛书的写作方阵,其具体任务是执笔《叶君健评传》。

虽然还来不及考虑个人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但我却理所当然应该从命。因为总结前辈大师的创作成就与人生轨迹,不管对吾辈抑或后人,都将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工作者,怎么能够推却呢?

后来在电话中,发稼先生又问及我对传主叶君健的研究,我据实以告:研究不够深入,但也有所触及。这就是,在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曾读过叶君健翻译的好些安徒生童话,而且留有难忘的印象;同时,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受命于我所执教的重庆师大而赴京进修儿童文学时,认真听过浦漫汀老师关于安徒生童话的讲授,且在当时的进修班学习中还参与过对叶君健讲演的记录整理。此外,又在全国的一些儿童文学学术活动中,与叶老有过一些短暂的接触。樊老知道上述情况后,对我写作此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很快他又寄来包括刘心武撰写的关于叶君健创作事迹的报告文学等复印资料,而且他还立即致函负责该丛书出版的希望出版社副总编辑陈炜先生,得到该社认可意见后,此书的编写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因为接下了活儿,不敢稍有懈怠,于是我便马上投入进一步的资料搜集的准备工作中去了。其间,也还专门赴京拜访过君健先生的夫人苑茵女士。在主人当时居住的车公庄中里12楼101房间内,叶夫人热情地接待了我。

那天,当我自报家门,谈起来自重庆一所大学,为写叶老评传而专程叩访的目的后,叶夫人甚为高兴,似乎还产生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待她问了些重庆沙坪坝的近况后,便细致地向我讲起半个世纪前年轻的叶君健如何在当时陪都重庆的三所大学执教,以及他们在这片多灾多难和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再到君健后来接受国外友好人士邀请飞赴英伦三岛从事抗战宣传的往事。

访问快结束时,叶夫人将一本她新出的、以自己抗战流亡经历为素材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冬草》送给了我。这本书有相当篇幅描写主人公在重庆度过的大学时代的情感经历,它对我进一步认识和解剖叶君健的心路发展历程,即把握一只“丑小鸭”是怎样历经时代风雨沧桑而蜕变为“白天鹅”的人生轨迹,显然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

从北京回来以后,我又和叶夫人通过一些电话,并把草拟的叶君健年表初稿寄给了她。

以后,叶夫人也托人带给我在叶翁仙逝后,浙江文艺出版社再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

毫无疑问,这一切不仅在我心里点燃、激起创作热情的熊熊烈焰,而且也为我着手评传一书的构思与运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是,热情只能焕发评传写作的动力,而不能简单地转化为稿笺上的文字。

因为叶君健的创作事迹太丰富了。面对1100万字的传主著述与搜集到的众多史料,我立即产生了好似行进在山阴道上被繁花似锦惹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受。当评传写作的太多素材一股脑儿向我涌来之际,原来担心无材料可写的烦恼困惑,骤然变成了无力驾驭众多材料的尴尬。这时,我才感到自己的艺术剪裁——在有限篇幅内作出既准确传神而又无遗珠之憾予以表达和描述——的本领是多么的缺乏。

后来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我决定在其众多材料之中,首先突出传主对安徒生童话的翻译,然后兼及他的其他创作、翻译与理论研究。而在创作中,又着重介绍传主的两个长篇三部曲、一部长篇童话、若干中短篇小说、大量散文与短篇童话和文学故事。如此进行了一番化繁为简的艺术剪裁之后,评传构架的雏形才渐渐在我脑子里清晰地浮现出来。

可是,由于学校教学、科研的牵扯,评传的写作进展甚是缓慢。原来自2001年8月始,笔者一边反复研读叶氏著述,一边以传主生活历程为经、创作业绩为纬,穿梭编织,短短20余万字的篇幅竞拖了两年半的时间。当今文坛不少才华作家在撰写纪实文学与言情剧时,每天推进一两万字的速度不算奇迹,而吾辈从事的理论撰写则如蜗牛爬行,两相对照,就显得自己的运笔太迟钝落后了。如此缓慢写作,固然一方面说明为学之难,但另一方面也实在反证了自己运笔的笨拙。好在书中也曾记载过君健仙翁修改过的一句古诗:“著书不为稻粱谋”。我借它作为护身符,或许能暂时挡挡别人对自己笔涩的讪笑。

当然,在书稿缓慢的推进过程中,希望出版社陈炜副总编多次来电话悉心指导与鼓励,也是帮助我不断克服难产阵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深致谢意。

记下上述写作的甘苦,聊作此书后记。

2004年1月4日下午,新春试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君健评传/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斯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希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932400
开本 32开
页数 29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2004013917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2
14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