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曾获2010年列文森研究书籍奖,十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和学者问什么时候能有中译本。
2.本书不仅在美术史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还会对早期至中古史学界有所裨益,
图书 | 铭石为景 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 |
内容 | 编辑推荐 1.本书曾获2010年列文森研究书籍奖,十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和学者问什么时候能有中译本。 2.本书不仅在美术史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还会对早期至中古史学界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铭石为景》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该书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一一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跨学科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布局、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宗教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自汉以后,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巅峰。 目录 序章书写于天地之骨 开展于山水内外的石刻研究 “就其山而凿之” 四景与余论 第一章石门的公共书作和公共书写 蜀道 鄐君功绩与书作帝国 杨孟文的美德和石刻公共书作的扩散 作为纽带的犍为 石门之景:一段插曲 石门新路与新声 水位抬升与石门消逝 第二章随云峰山的群仙遨游 荥阳郑道昭 大基山与礼仪空间营造 天柱山上的碑铭和石室 云峰山 石诗:真实和虚构的地形 石室与郑道昭的角色 双阙与名字的力量 游仙之境 仙界的象征、书写和图像 为生者和逝者书写 重返云峰山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铭石为景 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韩文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451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2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600000 |
出版时间 | 2024-05-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77.494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