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满足全国中学生朋友的阅读需要,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范本,我们特推出这套“中学生读名家”书系。本书系收录了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名篇,也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佳作。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特邀文学届知名专家学者、高校教授及语文特级教师参与编写,辅以同步解读评注,从而拉近中学生与诸位文学名家的距离,使中学生朋友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些文学名家的思想历程和智慧人生,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帮助中学生形成较强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从一定程度上领悟和把握语言个性,全面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考试成绩。
本书为《海上的日出(巴金作品中学生读本)》,由巴金编著,周立民注。
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的卢梭”。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多万字的著作和数百万字的译著问世。其著作先后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海上的日出(巴金作品中学生读本)》精选巴全的散文22篇,小说5篇(其中两篇为节选),辅以指导解读,以期青少年朋友对巴金的作品和思想有更深人的了角军。
巴金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真挚亲切,以惰动人,他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心掏给读者,讲自己的心里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用自己的真情感染读者。巴全的小说多以家庭生活和青少年活动为主要题材,通过塑造一系列的悲剧人物,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在创作中,巴全始终坚持真实、坦率、平易的风格,却能于平淡中见文采,自然中显淳美,这也正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海上的日出(巴金作品中学生读本)》由巴金编著,周立民注。
海上生明月
阅读指导
本文仍然是作者赴法途中所写,是作者即将到达目的地马赛之前,在地中海上风平浪静的三天中的所见所感。“海上生明月”出自唐人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怀远”是怀念远方的亲人,这句诗写的是远隔天涯的亲人和诗人共对从海上升起的明月,彼此的情感由此在传递的感受。巴金在三十四天的旅程即将结束的前夜,还写过一篇《乡心》,相对于本文更直白地表达过这种心声:
“明天要上岸了,”和以前在家时,在上海时,“明天就要走了”的思想一样,激动着我的心。这种时候要说是快乐罢,自己心里又不舒服:要说是痛苦罢,又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是怎样的矛盾啊!我一生就是被这种矛盾支配了的。
不知道怎样,我竟然被无名的悲哀压倒了。四周有这么好的景致,我却不能欣赏,白白地拿烦恼来折磨自己。时候不早了,明天还得走一整天的路。倘若在家里,我的大哥一定会催我:“四弟,睡得了——”现在呢,即使我走到天明,也没有人来管我。能看见我的。除了万顷烟波之外,就只有长空的皓月一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锋镝余生的我,对此情景,能不与古诗人同声一哭!(《乡心》,《巴金全集》第12卷第82—83页)
四围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一]。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二],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笺注
[一]这里写出的是人生短暂似同过客,而天地日月却永恒的相对的时空感。这也是中国古人写得很多的人生感慨。比较有名的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月的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过客”一词在本文中几次出现,从字面当然不难理解,作者在赴法途中,自然是匆匆旅客。然而,这也是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一个词,从这个大的背景理解,能够看出作者在本文中对人生的某些思考。比如《古诗青青陵上柏》就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之句,《古诗今日良宴会》有“人生寄一世,奄互若飙尘”,《古诗驱车上东门》中有“人生忽如寄”之句,李白在他的名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就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说的都是人生短暂,如在世界上暂时寄居,相比于悠长亘远的时间,一切都是匆匆过客。
美文解读
在中国传统的诗文中,写月的不计其数,本文“海上生明月”和“过客”的意象的采用,已经显示了它的写作与传统的关系,包括乡思、乡愁,对生命的思考。对此葛兆光在释张九龄的诗时曾写道:“对空间和时间距离的差异,古人常常想到月亮,像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说的就是在同一时间而不在同一空间的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月亮……由于同一个月亮把悬隔7)-里的人联系在一起,所以特别容易引发思念之情,仿佛这一思念也能借助月光分洒两地……”(葛兆光《唐诗选注》中《望月怀远》一诗注释,见该书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这或许有助于理解巴金在文中并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
然而,与李太白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不同,巴金在赴法途中,曾表达过自己非常昂扬的人生信条:“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两封信》,《巴金全集》第12卷第82—83页)所以,他虽然有远离异乡独为过客的乡愁和幽思,但还是表达出情绪昂扬的一面,他认为:“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那时他完全被晚风、明月的胜景所感染,享受并陶醉于自然所赐。在文章最末一段,写冲出云围的月亮,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海上的日出》中,那与乌云搏斗的太阳,虽然不经意,但巴金还是寄予了一种力量,而不是幽闭地伤怀。P10-13
让我再活一次
——写在前面的话
一九二八年在巴黎我对一位朋友说:“我只想活到四十岁。”过了六十二年,我在回答家乡小学生的信中又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八十七岁的老人回顾过去,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我老老实实地走过了这一生,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在写作上,我都认真地对待自己。我欺骗过自己,也因此受了惩罚。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思考,我探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人活着正是为了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这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我们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否则我们将憔悴地死去。
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
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