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谭嗣同和他的时代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读懂了晚清书生也就读懂了晚清最跌宕起伏的四十年。本书以谭嗣同为叙述主线,深刻描摹了晚清士人群像。其中有思想启蒙者康有为,有青年变革者梁启超,有思想者严复,有裱糊匠李鸿章,有洋务者张之洞。国家危难之时,谭嗣同与他的同时代的书生们不避生死,积极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有的人不畏死难,有的人首鼠两端,有的人韬光隐晦,有的人慷慨就义。他们用志士精神闪耀了晚清的历史天空,点亮了反帝爱国的曙光。 内容推荐 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虽然足够光辉足够深入人心,但用以概述谭嗣同短暂的人生仍不免失之全面。本书作者先是耗费较多笔墨于其成长历程,依托史料考据和遗址寻访,带着感情讲述他的家庭生活,尝试着从中分析他的性格底色。然后着重写了谭嗣同的治学,选取文本并加以分析,梳理出他求索学问的脉络,从科场失意到醉心佛学,从学习西学到创建仁学,透过作者的论述可以充分了解谭嗣同的思想演变,同时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而本书之书名所以加上“和他的时代”,是因为在写到谭嗣同的维新活动时,作者采用群像式的描写,把当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众多人物悉数加以塑造,通过引征文献把历史的前因后果加以呈现,使得清末维新变法这一历史大事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的语言是散文化的,在叙述情绪变化、内心活动,以及描写场景、营造氛围的时候,遣词造句细腻优美,颇有值得品读之处。同时作者还不时以自己的口吻来抒发感情、表达观点,往往情感饱满而观点明确,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目录 目录 君子不器达人成己 第一章 少年中国:谭嗣同和他所生活的时代 第二章 功名之途:揉搓出几根侠骨 第三章 守常与日新:冲决网罗与虚空 第四章 甲午风暴: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第五章 闻名湖湘:围绕《兴算学议》的争论及其他 第六章 北游访学:两颗时代巨星的相遇 第七章 南京候补:《时务报》与《仁学》的交相辉映 第八章 维新者说:湖南之士可用 第九章 戊戌北上:驶向脱轨的快车 第十章 百日维新:围绕变法的几次事件 第十一章 政变之日:惟待死期耳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谭嗣同和他的时代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宗承灏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5914921 |
| 开本 | 其他 |
| 页数 |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4-07-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5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