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家小书:古典文学略述(精装)
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写给大家的小书。由王季思先生之子王兆凯先生所编,辑录了王季思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所撰写的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普及性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王季思先生整个学术生涯,可以从中看到王季思先生整个学术思想的演变。本书从三个部分梳理王季思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思想,分别为诗词研究、诗词赏析、古典文学漫谈。王季思先生文笔明快,把高深的古典文学研究用质朴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一名研究者和教育者,他注重实际,在文章中着重点出大众在传统文学上的关心问题。因此,对于专业的读者,阅读本书了,可研习王季思先生的学术思想,对于普通读者,则可从本书中简略而清晰地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可以说,这是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王季思(1906-1996),浙江温州人,中国文学史家、诗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者(偏重古典戏曲)、教师。曾在浙江大学、之江大学任教,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导、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曾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主编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副主编、《全元戏曲》主编。主要著作有:《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王季思诗词录》《玉轮轩曲论》等。

目录

古典文学略述
目?录
词的正变
说比兴
语录与笔记
词曲异同的分析
词的欣赏
再说比兴
诗词欣赏二题

杜甫《羌村三首》
《陌上桑》的人物
苏轼试论
怎样评价柳永的词
漫谈李清照的词
怎样理解和欣赏《西洲曲》

中国笔记小说略述
中学国文教学问题
百家争鸣和先秦诸子的文学成就
黄巾起义冲击下的建安诗坛
金元散曲的兴起与衰亡
研究古典文学的点滴体会

编后记

精彩书摘

《浙江日报》编辑部的同志多次来信要我谈谈个人治学的经验。我由于工作忙,挤不出时间,同时也因为学问上的功夫随着各人的经历和所从事的学科而不同,别人有效的经验,对于一个没有类似经历或从事不同学科的人来说,往往是纸上谈兵或隔靴搔痒,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一直没有动笔。现在姑且谈谈我过去研究古典文学的一点体会,对中学语文教师和大学中文系学生可能有点启发。
我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教好书,必须认真备课,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并在课堂上把它说清楚。偶尔有些新的见解为同学们所乐于接受,引起我写作的兴趣,就以此为基础,加以引申、推论、充实、提高,写成稿子发表。我的一些单篇论文大多是这样来的。至于系统性的专门著作,有的是讲课需要编的讲义,有的是在课余日积月累的成果。我在温州中学时曾经想研究温州南戏的源流,在宣城中学时曾想写梅尧臣的年谱,由于脱离了当时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都难于坚持下去。而有些埋头搞自己的专门著作、不顾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师,又往往会招来学生的不满。因此,我总是以“结合教学做点研究工作,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来自勉,也勉励我的学生。如果说经验,这算是一点。
要认真研究某个问题,必须充分掌握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资料当然越多越好,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因此,必须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就古典文学说,首先必须掌握原始资料,即读懂原著。这就必须学会文字、训诂、校勘、考证等功夫。我国前代学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研究元人杂剧,从元剧中常见的方言俗语入手,弄清了一些前人没有弄清的句意;比较了元剧常用的曲牌,分清它们的调式,改正了一些前人点错的句子;又校勘了不同的版本,校正了一些传抄传刻脱误的地方。这才有可能逐步掌握了元剧的原始资料。其次是了解这门学问的新成就,即研读了近人关于这门学问的最新著作,清楚地知道在古典文学的这个部门里,哪些作家作品是重点,要先研究,哪些作家作品可以慢一步;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你在研究问题时才能重点深入,带动全面,在前人已达到的水平上有所突破;在行文时才懂得“略人之所详,详人之所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而不致重复前人多次说过的话,叫人看了昏昏欲睡。我在开始阅读元剧时,直接接受吴梅先生的指导,又认真学习了王国维先生的著作。吴、王两先生的论著是代表当时这门学问的最新成就的。我在中学时期只看到金圣叹批本的《西厢记》,听了吴先生的话,才知金本不大可靠,去借暖红室刻本的《西厢记》来看,顿觉眼界大开。我原来受金圣叹的影响,以为《西厢记》第五本是关汉卿的狗尾续貂,对关氏毫无好感。读了王先生的《宋元戏曲史》,推关氏为元人第一,这才仔细地阅读了关剧,为后来写关剧的论文打下了基础。他们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都起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一手抓有关问题的原始资料,一手抓有关问题的最新成就。抓住了这两头,一些中间过程的东西就容易弄清楚。如果说经验,这又是一点。
我老家藏书比较多,小学时期就读过《论语》《孟子》《诗经》《左传》,背过许多古体诗,也私下看过《西厢记》《红楼梦》等戏曲、小说。在我父亲和塾师的教导下,我认为“四书”“五经”才是教人立身处世的好书,而像《西厢记》《红楼梦》等戏曲、小说不过是供人消遣的闲书。中学时期正值五四运动,从当时的《新潮》《新青年》等刊物里接受了妇女解放、恋爱自由等民主思想,在古典文学领域里开始重视白话文学的作品,这才没有把宋元以来的戏曲、小说当闲书看,而且有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为他们摆脱封建束缚、争取美满婚姻的精神所感动。
今天中小学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人不写语体文的,大学文科课堂上也不会有人反对讲《西厢记》《红楼梦》。回想我在中学时期试写一篇语体文交卷时,那位教国文的老秀才就对我说:“别人没有学问,不会写古文,才贪方便,写白话,你怎么也写起白话来了。”把卷子丢还给我,叫我改写。我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任教时,出版了《西厢五剧注》。有人写诗嘲笑说:“不读六经看五剧,西厢浪子是前身。”这用意很明白,你是搞《西厢记》的,不配在大学里教书。在这重重阻力面前,我也有迟疑、动摇,但终于拖着沉重的步子跨过来了。
解放后,我比较认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在世界观方面初步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在它的思想原则指导之下,探讨古典文学里的一些论题。这是从旧的意识形态领域跨过来的更大的一步。拿我解放后写的关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论稿跟解放前同题材的论稿来比较,显然是两种思想境界的东西。
从旧的思想领域一步又一步地跨过来,力图以当代最先进的科学原则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如果说经验,这是更重要的一点。
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还必须看点现代的外国的作品,这是不言自明的。
我曾用两句话概括上面的点滴经验:一是脚踏实地,立足于本职工作和从学科的实际出发;二是眼看前方,以当代先进的科学成就武装自己,同时引导读者向前看。
在解放初期,有的人认为马列主义的著作里只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没有关汉卿、曹雪芹,根本不想学。这是一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态度。它自然要引起青年学者的不满。1958年以后,随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而来的极左思潮,在古典文学领域也泛滥成灾。他们完全忽视原始资料的掌握,把前人一些有效的治学方法,都说成是烦琐哲学、实用主义,不屑一谈;同时又把近人的有关论著骂作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东西,烧的烧,禁的禁。结果就“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走上了空头政治的道路。他们打开一本线装书,段落还没有分清,句子还没有点断,就挥舞起大批判的棍子,乱打一通。这是根本违反马列主义所倡导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学风的。这几年,在纠正古典文学领域的极左思潮中,我们开始注意前人行之有效的成法,对古代名著的整理初步取得成绩。但我们如果满足于《文心雕龙》《文史通义》等理论著作的探索,满足于训诂、考证、校勘、辑佚等前代学者的功夫,而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看作空头政治的东西,跟极左思潮一起批掉,那么,我们将从空头政治的一端走回“抱残守缺”的老路,不可能在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中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引导读者向前看。
根据上面的点滴体会,我认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今后古典文学领域的各种思潮必将相应地起伏涨落,互相推进。一个关心祖国历史文化的学者应该清醒估计到这一点,既决心乘着历史洪流前进,又随时抵制各种偏向或逆流,防止被它们冲到浅滩上或死角里去。

(原载《学人谈治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9月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家小书:古典文学略述(精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季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36272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