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隐入门
内容
编辑推荐

《叶隐入门》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对日本武士道经典《叶隐》及武士道精神的独特解读,在日本再版达50次,堪称超级畅销书。《叶隐》对日本人精神影响之深刻,不亚于《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没有《叶隐》,就很难真正理解日本民族和日本民族性中的扩张欲。三岛生前对《叶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用现代理念、文学化语言加以解读,是一部十分独特、极具价值的学术随笔。

内容推荐

《叶隐入门》是三岛由纪夫对武士道经典与武士道精神的独到解读。

三岛对于自己在《叶隐入门》中所阐述的精神理想、生死观身践力行,这一本书也被公认为三岛文学意义上的思想自传。日本新潮社1983年发行的该书版本迄今已再版近五十次。英语圈国家也以《武士伦理与现代日本》译名将该书介绍出版。

目录

译本导言

叶隐入门

序文 《叶隐》与我

一 《叶隐》与现代日本

二 《叶隐》之四十八精髓

三 《叶隐》的阅读方法

附录

附录一 《叶隐》序章:夜半闲谈

附录二 山本常朝年谱

附录三 三岛由纪夫年谱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即或关于爱情,亦如桥川文三先生所言,《叶隐》或许是日本古典文学中唯一一本从理论上阐述情爱的书。《叶隐》所言及的爱情,“忍恋”一词便足以概括之。说出的情爱,不过是轻浅流连的情爱。爱之根于中者深,发之迟存之久,心疼至死亦不形于颜色,这样的情爱,才是爱之极致。《叶隐》便是这样断言爱情的。

美国式的恋爱技巧,是说出的爱,是要求之并获得之的情爱。恋爱的力量不是在心内缠绵婉转,而是由外至外的挥霍发散。然而,情爱的构造其实是一种宿命的悖论,情爱的挥霍发散之际也或许便是情爱湮灭跌落之时。现代的年轻者们,恋爱的机会也罢,性爱的机会也罢,其丰富,是既往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丰富之’同时,现代年轻者的心内,真爱其实已经死去。倘或心内之情爱得以一直线般径直向前,占有之,其获得情爱之瞬间,爱的寂灭或许已然无数次在心中徘徊往复。现代社会独有的恋爱不感症,激情的丧失,我们不是没有目睹过。年轻者最大的情爱问题,那种矛盾与苦痛,或可说恰在于此。

战前的年轻者们曾经机巧地将爱情与肉欲区分开生活。一进人大学,学长们常常将你带至风月场所教导你怎样寻求肉欲的满足。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爱恋的女子却深恐造次,即或是手亦不敢随意碰触。

像是这样近代日本式的情爱,一面是建立在卖淫行为的牺牲之上,另一面则是藉靠此,古老清教徒式的恋爱传统得以保持。只是以这样的恋爱之见地而论的话,男性则必须有风月场所中使得男性肉欲满足的牺牲者的存在。倘或没有这样的风月场所,男性的真爱便无从得以实现,这便是男子悲剧般的生理构造所致。

但《叶隐》所以为的爱情,却不是这种半现代的,身体与情爱截然分开,言行歧出,深谙变通之道的自我恋爱保全策。《叶隐》的爱情思想中一直将死置于其问。死才是情爱的完成,死是倔强于情爱且只有死才显现出情爱之纯粹。

《叶隐》阐述的便是这样的情爱理想。

以上论及的部分或可以明白,《叶隐》其实是尝试着将——死,作为调和所谓太平盛世的一剂烈药。这样的烈药,在过去的战国时代是如日常茶饭般被随意乱用的。只是进人太平盛世,人们似乎对于死这样的烈药,惧之、畏之,避之犹恐而不及。但是山本常朝的着目处,恰是在——死——这剂烈药里,发见了疗治人之精神疾患的功效。

充溢着惊人的人生之智的《叶隐》著者,非常清楚人不只是向生而生而存活于这个世界,并且他也清楚人间所谓自由,其实相对于人而言是有着令人意外的悖论的,人被赋予自由的同时亦随之厌倦自由,人被赋予生命的同时却又难以承受生命之轻或重。

现代社会,是以延续生命的长度作为社会全部意义之前提的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正以史上所没有的纪录延伸着,且那单调漫长的人生规模早已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年轻人从家庭本位主义观念出发,努力建立自己的小巢尚还可以理解,只是一旦小巢建立,这之后的未来却似乎一片虚无。或可能拨弄算盘计算着退休金的金额,考量的或不过只是工作不得不终止之时,所谓退休后得以保障的晚年平静生活而已。这样的图景,在欧式福利国家的背后,已然压迫并横亘在人们的面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不如说工作的不得已性已经失去,人们不必为晚景忧愁,但被社会宣告“退休”的老人,不堪寂寞与绝望之余选择自杀者却是非常之多的。且不止于此,作为欧式福利国家之一,战后亦达到一定发达水准的英国,很多人失却劳动的意愿,甚至导致产业荒芜的结果也是有的。

但是,现代社会的未来,是社会所有制国家的理想,还是福利保障国家的理想,我们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一。自由的结果令福利国家对自由感到倦怠,社会所有制国家的结果,不言而喻,令自由受到抑制。人们一面在内心憧憬着庞大美好的社会未来,且在向着那图景一步一步前进的同时,倘或那庞大美好的图景仿佛抵手可及,倦怠之感亦随之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单个人、单个人的潜在意识中,隐藏着极深的盲目性冲动。这种冲动,其本质并不关乎任何未来的社会理想,只是当下一瞬、一瞬生的矛盾充溢浮荡而已,在年轻者那里尤其表现为直接、尖锐的形式。且同时,这种盲目的冲动易于呈现出戏剧般的对立并激烈的抵抗。青春期乃是反抗的冲动与服从的冲动并行不悖地共存着的,换言之也可说是求取自由的冲动与服从向死的冲动并行不悖地共存着的。这种冲动的外在面,无论表现为怎样的政治形态,其实只是人之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冲突,仿佛物理学上的电位差所引致的电流一般。

战争期间,服从的向死的冲动被百分之百地释放了出来,反抗的冲动、自由的冲动、向生的冲动却被完全地抑压了下去;与之恰好相反的现象是战后,反抗的冲动、自由的冲动、向生的冲动被百分之百地满足之同时,服从的冲动、向死的冲动却没有了响亮深广的意义。

大约十年前,在与某个保守派政治家的谈话中我提到,日本的战后政治,因为经济的繁荣,年轻者们向生的冲动或许可以被满足,但是对于年轻者们向死的冲动却从不曾予以关注。而年轻者被抑压的向死的冲动,终会以某种方式某种形态爆发出来。我言及了这种危险的可能性。

P22-26

序言

《叶隐入门》写于1967年,即作家三岛由纪夫于东京市谷陆上自卫队切腹自戕前三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三岛的一本思想评论,但三岛三年后对于自己在《叶隐入门》中所阐述的精神理想、生死观的身践力行,这一本书也被公认为三岛文学意义上的思想自传。日本新潮社1983年发行的该书版本,迄今已再版近五十次,英语圈国家也以《武士伦理与现代日本》为译名将此书介绍出版。

三岛终其一生视《叶隐》为圭臬,如同《圣经》之于虔敬基督徒的意义。《叶隐人门》也是三岛唯一一次系统阐述《叶隐》之于他的精神价值。三岛生前好友英国记者Hencry Scott Stokesz在其传记《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中也说,“阅读《叶隐》,就好像是在‘阅读’三岛由纪夫的个性——即便不是全面的,也至少是最致命的那个部分”。

现代文明剥落下一切理论、主义或乌托邦之后,在人生的全部虚幻无一不逼迫我们直面的时候,我们除却活着之外没有任何脱逃的可能。但是,是实利主义,仿佛我们可以无限度求取、扩张我们生之价值,物质地感受生之于我们的意义;还是以虚空之眼的自觉,以仿佛于一切存在的虚无废墟中一无所知般担当起生命的优美与尊严,这是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拷问的问题。

三岛1925年出生于东京一个教养良好的官僚并旧武士贵族家庭,十六岁时开始以三岛由纪夫笔名创作并发表作品,其身份既包括作家、剧作家、评论家、电影演员、导演、制作人,还包括民兵组织“椐会”的发起者与参与者。他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日本战后小说、剧作最多被介绍到日本以外的作家。其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文学创作历史中,作品三百多部。“三岛由纪夫拥有非同寻常的天赋,并不是在日本范围内这么说,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难找到这样的天才。像他这样的天才恐怕三百年都难遇见一个”,川端康成这样评价三岛。

但三岛并不认同小说之于自己的意义,“小说只是谎言”(三岛)。他也不认同所谓描述自己的“私小说”写作,“自白的本质就是,‘自白是不可能的”’(《假面的告白》)。在他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中,甚至包括他十六岁时创作的《鲜花怒放的森林》、早期最明朗爽直的《潮骚》,也无不显现出他对于人性(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内在深刻的洞悉与无情的颠覆。但是这种洞悉和颠覆并非是“文雅而安静地”退后或旁观,同我们熟悉的大部分作家一样,退守到一种词语中,如萨特;或一种文明,如勒克莱齐奥。三岛却是于人生一切的虚妄并绝望中居于不同次元的挣扎和“凄绝的格斗”(涩泽龙彦)。

“我幼年时代对人生所抱的观点,没有超出奥古斯丁预定说的范畴。”“我的生涯的不安的总账,犹如一纸菜单,在我还没有能力把它读罢的时候,就赋予我了。我只需围上餐巾,面对餐桌坐下来就行了,连现在写这种奇特的读物,也准确无误地记载在菜单上。按理说,我应该一开始就看到它。”“(前略)《假面的告白》是我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打算以波德莱尔‘既当死刑囚,又当死刑执行人’的双重决心来进行自我解剖。我要绞死美神,绞死确信自己所信赖,且在读者的眼中看上去确实为我所信赖的美神,试看美神是否还会复苏过来”。

……

——截选自《译本导言》

后记

《叶隐》的原本今日已不复存在,现可考的《叶隐》本,有栗原本、孝白本和中野本数种,版本虽有差异,但差异处极其显微,如果不是考据的需要,普通的阅读者基本不会体会到。而译者《叶隐入门》中的《叶隐》翻译,依据的是1940年岩波书店出版的和过哲郎、古川哲史校订的《叶隐》本(2004年第34次再版本),翻译中也参考查阅了《日本思想大系》第二十六卷中的饼木锅岛家本。《叶隐》的日本现代语翻译本也多,但翻译中只参考了William Scort Wilson与松本道弘、大宫司朗的日英对译本、松永义弘的《叶隐》(上中下)现代语译本以及神子侃的《叶隐》编译本,这些译本都深刻地帮助到译者对于《叶隐》的理解。

三岛的《叶隐入门》最先由日本光文社1967年出版,1983年日本新潮社出的版本中对三岛的文字略有删减,译者的译本依据的便是新潮社的这个版本。

在所有关于三岛的文字中,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对我理解三岛的影响最大,她那本著名的《三岛,或“空”的直观》(日文版由三岛的好友涩泽龙彦翻译),多年来常常被我翻看。此外约翰·内森(John Nathan,1940~)的《三岛:一种意义上的传记》(《Mishima:A Biography》)也帮助到我对于三岛的某些理解。但真正让我体会三岛,却是在阅读了《叶隐》和《叶隐入门》之后。

邪恶、魅力、暴烈还有美德,三岛的洞见并不包括这些暖昧的价值,他的“风格感”的美学生活中的不快乐,那些做作的氛围,其实都饱含他所经历的毁灭。三岛的文字不是平浅谐美的,他不同于任何一个我所熟悉的日本作家,“他(三岛)的文字也仅仅只在理解他的人手中”(尤瑟纳尔)。如果一定要有一个人同他放在一起讨论,我愿意选择《哲学史讲演录》中那个黑格尔用了最多篇幅描绘到的“日心说烈士”布鲁诺,那个“不能容忍有限的、坏的、庸俗的东西”、文字中充满着“自我意识的灵感”,并且有“一种梦幻的、紊乱的、寓言式的外貌——神秘的幻想结构”的布鲁诺。很多人的生活是真实的谎言,但“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飘渺间”(谭嗣同),三岛却是在执意地架构中固执地还原了他原本的自己。《叶隐》、《叶隐入门》之后,我开始学习以三岛之眼看日本——那些“照我思索才可理解我”的日本,我也才多少体会到真正令三岛窒息的到底对他意味着什么。所幸人生多的是悖论,万事万物在他的缝隙里也是肯滴漏出饱满的光亮的。

感谢所有关于三岛的中文翻译文字,感谢文洁若先生,感谢唐月梅先生、许金龙先生,在我多年迷恋三岛的阅读中,先生们的文字给予了我最初最珍贵的记忆与岁月。

感谢导师宇都宫辉夫教授以及日本史方面的井上顺生教授。他们端严庄重,都是非常诚实、正直的学者,对中国也充满真挚,如果没有他们,相信我对于武士道的理解或许至死都不过因循积久相沿的定见,并使之成为我通行的认识。

感谢恩师大出哲先生。恩师心明眼亮,最是觑得日本古典的情致,诗心诗意盎然。恩师亦是日本著名的研究尼古拉斯·库萨方面的专家,学问贯通东西,待人却清澈透明,和厚真诚,无论是日文古典的阅读以及《叶隐》与《叶隐入门》的翻译,恩师都给予了我最详实最周到最完备地指导、教诲与帮助。没有恩师;就没有这些译出的文字。我也感谢恩师多年来同我父母一般,在这个世界的一切事上始终给予着我的无限理解和精神支持。

感谢少年邦儿。其实这些译出的文字最初都是为你而有。

少年时,我欢喜大拜而别的姿态,而对现世漫无止境的消磨却一点意识也没有,但是年岁渐长,却在现世消磨的担当里,真正体会到尼采所谓“成为自己”有多么困难与悲哀。《叶隐入门》的翻译,是尝试着靠近自己理解的常朝和三岛的,当然,拼尽心力的努力或许拼取的不过是一笑,只是这样也好,因为《叶隐》和三岛文字的美,只在“伊的心中”,而不在这些译出的文字里。

翻译中任何的问题,任何的不妥帖处,应当是我理解的粗糙和浅陋,所有的责任无疑也只仅仅属于我一个人。

隰桑,2010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隐入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三岛由纪夫
译者 隰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8882
开本 32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6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