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拜德雅·卡戎文丛:最后的言者 为了保罗·策兰
内容
商品特色

详情-01.jpg

内容简介

保罗?策兰的命运上横亘着二十世纪最可怖的灾异。作为生命个体,策兰被那场骇人的灾祸深深撕裂,他的生命充斥着无以言表的痛苦、不可磨灭的死亡印记,以及一种毁灭性的内在矛盾:他生来所在的那门语言,宣布并组织了对其父母和同胞的谋杀,他的母语也是刽子手的母语。在死亡的灰烬中,策兰与诗歌结契,向刽子手发起挑战,他对德语精雕细琢,挖掘词语的源头,与这死亡大师的语言展开激烈搏斗。策兰的诗歌同他的个体命运一起,成为苦难、记忆、存在之见证。

本书由一系列铭记的文本组成,它们共同承担了对诗人保罗?策兰的缺席之在场的见证:见证他在奥斯维辛之后书写的“毁灭的诗学”,他于无人见证之处完成见证的不可能之使命;见证他于托特瑙堡与海德格尔展开的对话,他迫使哲学不得不经受严酷的挑战和拷问。见证也是对相遇的见证,对诗人所是的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的见证:通过那些旧友和知己的述说,我们得以追随他日常的步伐,走入他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创伤和病痛,以及,最终,他无可挽回的秘密的死亡。如同诗歌从灭绝的灰烬中升起,他的生命沉入了孕育的水波——带着他的母语,在异邦……

目录

总 序

编选说明

摆渡者

保罗·策兰

白日,那些白日,那些白日的终结

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

最后的沟壑(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与毁灭的诗学

保罗·策兰

在黑暗的天空下

为了保罗·策兰

歌声,来自一条断裂之舌

保罗·策兰:浩劫诗人

阅读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从存在到他者

论策兰的信

最后的言者

语言,永不为人所有

论保罗·策兰的两首诗

从沉默中抽身而出

切尔诺维茨的子午线

王权:阅读《子午线》

圣 歌

在边界上(保罗·策兰)

错 帆

阅读笔记

流亡的话语

“所有诗人都是犹太人”:茨维塔耶娃,策兰

关于重读保罗·策兰的一首诗

保罗·策兰之所惧

三角形的问题

关于保罗·策兰的访谈

回忆保罗·策兰

关于保罗·策兰的访谈

两个满口的沉默

寻访保罗·策兰

邂逅保罗·策兰

关于策兰的笔记

公开朗诵

一次呼唤

保罗·策兰

词语的记忆

回忆保罗·策兰

漫步,对话

在生命之路上,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之死

纪念保罗·策兰

祈祷文:献给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不见了

保罗·策兰的手表

关于策兰的谈话

雪在词周围聚集

筑 造

……在横跨的诗行上……马萨达

精彩书摘

语言,永不为人所有

[法]雅克·德里达、[法]艾芙琳娜·格罗斯芒 文

王立秋 译

格罗斯芒:在献给保罗·策兰的《示播列》一书的某个地方,您非常简略地提到您和他之间的友爱关系,就在他死前不久。接着,您陷入了对策兰诗中日期化(datation)的漫长思考,而且,在指出日期的“幽灵之回归”的同时,您说:“在这里,我不会把自己交付给自己的纪念仪式;我不会交出我的日期。”无论如何,您能不能对您与策兰的邂逅稍作谈论呢,我想,那是在1968年的巴黎?

德里达:我将试着谈论它。我必须说,您引用的关于“我的日期”的句子,指的大概是我与策兰相遇或分享的那些日子。您知道,在这首或那首诗中,我反复提到彼得·斯丛狄这样的见证者,他们基于他们拥有的,对策兰生命中标明日期的事件的认知——他1967年12月住在柏林,诸如此类——对一些诗歌作出了阐释。这里要讨论的是日子,标明日期的经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在那个句子中,提到更加隐密的日期或与策兰分享的日期。我甚至不能说。而我能努力去做的,只是列举,至少是简述,与策兰的那些相遇。事实居然是这样的:策兰一直是我在高等师范学院的同事,而之前我却从未见过他,一直没有与他正式会面。他是一名德语教师。他是个非常谨慎、谦虚、内向的人。如此以至于在学院院长办公室一次关于行政事务的会上,院长的言辞表明,他甚至不知道策兰是谁。我教德语的一个同事如此答道:“但是,先生,您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语言教师是现存于世的最伟大的德语诗人?”这道出了院长的无知,同时也指出这样一个事实:策兰的在场,如他的整个存在和姿态,都是那样地极度谨慎、简略和谦虚。这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尽管多年来我一直就在他执教的学校。直到1968年,在我赴柏林的一次差旅之后,经由彼得·斯丛狄的引见,我才最终与策兰会面。后来成为我朋友的斯丛狄,是策兰的一位知己,他到巴黎后就把我介绍给策兰。那是非常有趣的一幕,但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他把我介绍给我自己的同事,而我们只说了几句话而已。从那以后,就有了一系列可以追溯的会面,每次总是那样地简略和沉默,他如此,我也如此。沉默在他,一如沉默在我。我们交换签了名的著作,加上寥寥数语,随即便失去对方的身影。除仅有的几次才开始就已结束的谈话外,我还记得在埃德蒙·雅贝斯家的一次午宴。雅贝斯也认识策兰,他邀请我们俩去他家吃饭——他的住所离高师不远。又一次,情况没有改变:在就餐及随后的时间里,策兰依然保持着沉默。我不知道怎么说好。我相信,他身上有种秘密、沉寂及严格,让他觉得,言词,尤其是饭局中的寒暄之语,并非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他身上也许还有某种更加消极的东西。我从别处听说,在巴黎,他常常为身边的一切感到抑郁、愤怒,很不开心。他同法国人、学界、同行诗人以及译者打交道的经验,我想,只会令他更为失望。我相信,他像别人说的那样,很不易相处,要求别人耐心,却又让人难以忍受。然而,透过这沉默,我们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影响,在他给我的著作中,我能发现这点。我想,他的自杀,距此只有两年之遥。在1968年或1969年,我又见到了他,因此,我说的那 段时间,至多只有三年……不,更少……事实上,这只是非常简略的流水账,只有到后来,我才开始或多或少持续地思考。关于那些相遇,我只能说这么多。毋宁说,对这些事的记忆,后来,在他死后,才开始运作,重新得以阐释,被编织成我听到的传闻,关于他在巴黎的生活,他的朋友,所谓的朋友,声称的朋友,关于所有翻译和阐释的冲突,您知道的。提到策兰,进入我脑海中的影像是一颗流星,一道被打断的闪光,一种停顿,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它留下一串火花,而我试着通过他的文本将其找回。

格罗斯芒:在《示播列》中,您分析了策兰作品中被您称为“语言经验”的东西,某种“在习语中栖居”的方式 (“签名:策兰来自德语中的这个位置,那是其唯一的财产”)。同时,您说,策兰表明,存在着“一种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在语言自身之中的一种移居”。“你的国家,”策兰说,“四处移居,就像语言。国家自己就在迁移并流放自己的边界。”在您看来,这里,我们是否应该看到某种归属的幻觉,或这归属幻觉的反面,抑或二者皆有?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栖居于多样且迁移的语言之地?

德里达:在试着以理论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回想事实的明证。策兰不是德国人,德语不是他童年唯一的语言,他不只用德语写作。不过,他还是竭尽所能,以便,我不会说占有德语——因为我要表明的,正是人并不占有一种语言——而是为了与之肉搏。我试图思考的,是一种习语(idiome)(而习语,恰恰意味着本性,专有之物),以及语言之习语中的签名(signature),它同时也让人经验到语言不可占有的事实。我想,策兰努力留下一个标记,一个独特的签名,而对德语来说,那是一个反签名,同时也是某个在德语身上降临(arrive)的事情——在该术语的两个意义上降临:接近它,达到它,却不占有它,不屈服于它,不把自己移交给它,同时,也让诗歌的写作降临,也就是,成为标记语言的事件。无论如何,这就是我能够阅读策兰时,我阅读他的方式,因为我也为德语,为他的德语感到苦恼。我根本无法确定我能以准确、公正的方式阅读策兰,但我觉得,他既对语言的习语精神保持敬意,又在挪动语言,给语言留下某种疤痕、印记、创伤的意义上,触碰了语言。他修饰德语,改动(touche à)语言,但为此目的,他必须承认:那不是他的语言——因为我相信,语言永不为人所有——而是他选择与之搏斗的语言,在争论、争执(Auseinandersetzung)的确切意义上,选择用德语与之搏斗的语言。您也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和许多身为译者的诗人一样:他知道其翻译的风险和利害所在。他不仅翻译英语、俄语等外语,也在德语内部进行翻译,他执行了这样一项操作,称之为翻译诠释(interprétation traduisante)并不为过。换句话说,在他诗歌的德语中,有一种起点的语言和一种终点的语言,而他的每首诗都是一种崭新的习语,在这些习语里,他传递着德语的遗产。矛盾在于,作为一名并非出于国籍或母语而成为德国人的诗人,他不仅仅坚持干这么一件事,而且把自己的签名强加给了为他准备的语言,显然,这语言不是别的,正是德语。该如何解释这点呢:尽管策兰是多门欧洲语言的译者,但对他在诗中的书写与签名来说,德语一直占据着特权的位置,即使在德语内部,他也欢迎另一种德语,或别的语言、别的文化,因为在他的写作里,有着文化、引文、文学记忆的一种差不多是遗传学意义上的奇妙交汇,它们总处于极度的凝练,处于停顿、省略和中断的模式。这就是那一写作的天才之处。

提到“诗意栖居”的问题,荷尔德林当然是策兰的主要参照之一。既然我们都知道,语言中没有家,没有人能占有 一种语言,那么,“栖居于语言”又是什么呢……

格罗斯芒:……还有一种“移居”的语言。

德里达:正是如此!策兰自己就是个移民,并在他诗歌的主题中标记了跨越边界的运动,比如《示播列》一诗。我不想立刻,或太快、太轻易地,就像人们有时做的那样,提起希特勒主义压迫下的大迁移,但我们也不能对此避而不谈。这些迁移、这些流亡、这些放逐是我们时代的痛苦移居的范式,而策兰的作品,一如他的生命,显然承载着其全部的标记。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拜德雅·卡戎文丛:最后的言者 为了保罗·策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雅克·德里达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87287
开本 32开
页数 484
版次 1
装订
字数 315000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07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