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儿童语言人物自白杂糅文本(J.D.塞林格小说中的证言叙事)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是美国著名的遁世小说家J.D.塞林格(1919-2010)的小说叙事艺术的专题研究著作。塞林格小说的证言叙事利用隐喻的写作模式,对创伤进行回应、指控和反讽。塞林格笔下的儿童话语、人物自白和杂糅文本都是他对战争进行见证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儿童语言,叙述者和读者最终记住战争;通过人物自白,叙述者的讲述渴望得到满足;通过杂糅文本,战争的创伤得到重复见证,最终使创伤有获得治愈和跨越的可能。在塞林格的作品中,不论是作为事件亲历者的见证者、作为他者证言的见证者或是为见证过程作证的见证者,毫无例外地成为创伤的中介,向读者传递了创伤的情感真相。尽管塞林格极少直接描绘战争,战争不仅是他的小说的背景,更始终是他的创作母题。他善用隐喻,谨慎而委婉地书写一种证言,使战争成为其小说的宏大底本。他笔下描绘的“儿童世界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污浊”的相互对立,实际上同样根源于他的战争创伤。简言之,塞林格作品中的战争证言叙事贯穿其小说创作生涯,值得做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卢一欣,南京大学英美文学博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译者,诗歌、小说创作者。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儿童语言中的无意识证言:断裂、阻隔的话语与叙述视角 第一节 认识战争:《最后一次休假的最后一天》《男孩在法国》与《陌生人》中的创伤认识与多重聚焦 第二节 渡过战争:《为艾斯美而写——有爱也有污秽》与《康涅狄格州的威格利大叔》中的见证者同盟与移动窗口 第三节 记住战争:《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中的无意义词与外聚焦叙事 第二章 人物自白中的初始证言:延宕、压制的话语与叙述语态 第一节 抗拒见证:《笑面人》中的信息迟滞与递归 第二节 主动见证:《好心的中士》《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德·杜米埃-史密斯的忧伤年华》中的间接记忆与叙事议论 第三节 渴望见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谎言与不可靠叙事 第三章 杂糅文本中的隐匿证言:重复、交替的话语与叙事频率 第一节 重返创伤:《弗兰妮》与《祖伊》中的对话与再现 第二节 跨越创伤:《哈普华兹十六,一九二四》中的信与时间游戏 第三节 重新见证:《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和《西摩:小传》对《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的见证反思与互文改写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儿童语言人物自白杂糅文本(J.D.塞林格小说中的证言叙事)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卢一欣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148253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3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0 |
| 出版时间 | 2023-09-01 |
| 首版时间 | 2023-09-01 |
| 印刷时间 | 2023-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274 |
| CIP核字 | 2023176899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9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