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空间与历史(布达拉宫沿革史论)(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利用传统藏文文献典籍及敦煌文献,结合对亲历布达拉宫历史变迁者的访谈资料,以“布达拉”这一特殊文化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为主要考察对象,从空间和时间上展现了多元的布达拉宫历史及文化发展脉络,涵括建筑、文物、人物、事件等具体内容,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布达拉宫研究专著。 作者简介 多吉平措,1985年出生,历史学博士,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在故宫博物院艺术学学科(领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布达拉宫管理处副研究馆员。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青年英才,兼任西藏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藏大学工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藏地方史、布达拉宫历史与馆藏文物等方面研究。 目录 绪论 一 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布达拉宫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持舟而来 一 “布达拉”的由来 一 观音信仰传入藏地 二 “布达拉”概念在藏地的传播 三 “布达拉”观念形成的背景 小结 第二章 想象的空间——吐蕃时期的“布达拉” 一 1300多年前拉萨河谷人类生态 二 红山宫殿之谈 三 藏文吐蕃史史料的两个传统 小结 第三章 历史的记忆——“中世纪”的拉萨红山 一 蔡巴噶举的早期经营 二 “法王洞”与“法王殿”模式 三 圣观音像的探讨 四 各方势力逐鹿拉萨 小结 第四章 红山之巅——布达拉宫的修建 一 修建白官 二 白官建筑样式的来源 三 修建红官 四 修建红宫的影响与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样制所涵——布达拉宫功能的拓展 一 设立各种机构 二 从结构到功能 三 终成规模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空间与历史(布达拉宫沿革史论)(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多吉平措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82237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8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292 |
| 出版时间 | 2024-01-01 |
| 首版时间 | 2024-01-01 |
| 印刷时间 | 2024-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636 |
| CIP核字 | 2023165156 |
| 中图分类号 | K928.7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4 |
| 宽 | 170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