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困境与机遇--民国成都道教生存状况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民国时期成都道教处于时代变革大背景中,与政治体制、国家政策、社会思潮、地方政治、民间信仰等多方面存在互动。这种丰富而复杂的互动关系,造就了成都道教独特的生存状况,也部分反映出民国道教的一般处境,即困境与机遇的交织。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是民国成都道教所处历史背景;其二从知识精英、政府管控、庙产占用等角度,分析成都道教所处“外部环境”;其三从道教会革新、社会活动参与和自身不足等层面,探讨成都道教“内部状况”;其四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的互动。成都作为较沿海更保守的地区,当地道教仍受到强烈的外来冲击,并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局限。民国道教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到更为严苛而广泛的批判、限制和冲击。 作者简介 金恺文,1992年生,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师从卿希泰教授。现于该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在《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A&HCI索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民国成都与道教 第一节 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第二节 道派概况 一 全真道龙门派 二 正一道派 第三节 宫观与道士概况 一 数量下降的趋势 二 各县概况 三 其他宗教的冲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良与控制背景下的民国成都道教 第一节 改良的趋势 一 政策层面的改良与禁止 二 知识精英眼中的道教和民俗形象 第二节 控制与防范 一 宫观与道士管理 二 道教会管理与党政干预 三 情报活动 第三节 庙产占用 一 军阀占用 二 学校、团体、机关占用 三 道教界的反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成都道教会的革新 第一节 民国道教会的产生与制度理念 第二节 成都道教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一 四川道教总分会的创立(1913年) 二 成华道教联合会(1930年) 三 成都市道教会(1941年) 四 四川省道教会(1946年) 五 正一道士与道教会 第三节 慈善与文化事业 一 慈善与公益活动 二 文化与学术研究 第四节 道教会的革新与困境 一 坤道在道教会的地位 二 社会与自我教育 三 道教会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成都道教与信仰民俗 第一节 岁时民俗 一 节日的重建 二 传统节日的延续 第二节 庙会与行会信仰 一 庙会的兴替 二 行业神信仰 第三节 日常生活 一 日常习俗的改良 二 道教、术数与《周易》的关系 三 婚丧习俗 四 疾病与灾祸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困境与机遇--民国成都道教生存状况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金恺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1180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0 |
出版时间 | 2023-04-01 |
首版时间 | 2023-04-01 |
印刷时间 | 202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6 |
CIP核字 | 2022185176 |
中图分类号 | B95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