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田园里的文化乡村(仁里)/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田园里的文化乡村(仁里)》(作者方春生、汪俊赓)是该系列中的一本,着重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来阐述仁里文化村的历史传承,旨在宣传仁里,扩大仁里的知名度,有利于仁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仁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内容推荐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田园里的文化乡村(仁里)》(作者方春生、汪俊赓)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田园里的文化乡村(仁里)》着重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来阐述仁里文化村的历史传承,旨在宣传仁里,扩大仁里的知名度,有利于仁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仁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录

一、桃花坝里人家

 (一)徽杭古道上重镇

 (二)鱼形村落巧布局

 (三)秀雅的仁里八景

 (四)桃花坝上话沧桑

二、和谐家园源流

 (一)耿氏兄弟始建村

 (二)程药觅得好归处

 (三)莺迁择里“还魂树”

 (四)和谐家园说和谐

三、崇文重教传承

 (一)先祖的重教遗风

 (二)元明清办学乡贤

 (三)贾而兴教程序东

 (四)重教兴学代相传

四、人文荟萃风骚

 (一)绩溪奇士程秉钊

 (二)工程大师程士范

 (三)红色出版家子野

 (四)仁里人诗词选摘

五、本色真情民俗

 (一)古朴的花朝盛会

 (二)打□ 舞狮 扮地戏

 (三)朴实的民歌民谣

 (四)真实的乡风乡俗

六、爱国爱乡品格

 (一)八年抗战仁里村

 (二)程本海督学台湾

 (三)爱国爱乡程本钊

 (四)旅台不忘故乡情

七、古民居探文化

 (一)退省斋——书香门第

 (二)仁德堂——行善传世

 (三)忍先堂——儒医世家

 (四)洋楼——中西合璧

八、绩溪文化名村

 (一)文人眼里的仁里

 (二)胡适之与仁里人

 (三)陶行知与程本海

 (四)再创文化新农村

后记

试读章节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为主。

迁人徽州的程姓一支源头是程婴.。东晋大兴年间,程元潭以襄州刺史衔自山东东阿南渡,假节(代理)新安太守,有善政,得民望。代理任满,“民爱怀之,受代清甾”,程元谭竟不得去。事闻于晋明帝,遂赐田宅于歙县篁墩,“子孙遂以为桑梓”。徽州程氏后人乃尊程元谭为新安始迁祖。南北朝(梁、陈间)程氏第14世祖忠壮公灵洗(514—568),因军功卓著,梁元帝特授灵洗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新安诸郡军事,授云麾将军、谯州刺史、资领新安太守,封巴丘县侯,食邑500户。后又因捉住景军将领赵桑乾,加授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军事,兼任青州刺史。归陈后,授兰陵太守。

仁里程氏因迁人时间不同,分上、下祠堂2支,先者为上祠,后者为下祠。

程药公仁里上祠堂始迁祖:

公讳药,一讳旭,东升其字也。为程忠壮公18世孙。忠壮公以射蜃起义,保障新安,其勋业彪炳史册,毋庸赘述。曾祖淫公,值黄巢之乱,有乃祖风,亦起兵捍御,累著奇绩,授歙州都知兵马使,东密岩将,封金紫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祖仲节公,诞生于东密岩寨,有膂力,善骑射,佐父出征,获胜算者,再以功授兵马先锋。父焕公,饬内政,不事粉华,处乡里以诚信,训子侄以义方,盖谦谦君子也。公之先世累以武显而公独弄柔翰,淹贯经史,有诗名,著述甚富。唐光化之年,时方弱冠,有司奇其才,以秀士荐举诏授金乡县尹,莅位后兴利除害,明允果断。吏役惮之,士民往之,其善政有令人去思者,不可殚述。秩满,征不复起,慕陶元亮之风,折为耻。解组后,徜徉山水间,作诗自适。尝过绩溪县访石镜寺,游登源洞,谒司马墓,拜越国公祠,所至之处,题咏殆遍。族之父老犹传诵之。及经富阳桥,见山水佳胜,半城半乡,宜读宜耕,诚足以宅吾也。隐有留恋不忍去意。但其地未经,其名莫识,询之樵者,以程里对,公以与其姓为兆也,遂由歙(公元900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日——作者注)而徙居焉。公之为人,贵不倦勤,富不忘俭,尝阴行善事,而不欲人知,娶崔氏,贤淑内助,生三子,长令范,次令翰,三令翅,世居程里,至今人文之盛,甲于一邑,非公之盛德,乌能有此哉。公氏合墓于周藤坞。

论日:“士人当读书自命时,无不以气节自励,及登仕版,而初心殆变,其显官作福作威,贪酷不仁;其衙官,奴颜婢膝,作如许摇尾乞怜态,举平日所以贵于人者无不以身试此心,尚可问哉!□然自远,视簪组为敝蓰,隐后惟以积善贻后人,宜保世滋大也。孰谓显官之复无替人哉!”(录自《程里程氏世谱卷十一》)这就是仁里上祠的始迁祖。

千年古村仁里,粉墙矗矗,鸳瓦粼粼,村中心地最显眼的建筑当属程氏祠堂,古民居簇拥,祠堂显得高大,宏伟庄严。位于村上段的称上祠,即“叙伦堂”;位于村下段的称下祠,即“世忠祠”。另外还有众多的专祠、支祠老屋。

叙伦堂是祭祀始迁祖药公的宗祠,坐落在村上街,坐东朝西,于明朝正德己巳年间(1509)建造,祠堂长33米,宽16米余,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祠堂大门前摆放8个硕大的旗杆墩,整座宗祠共三进:仪门(门厅),享堂(正堂)和寝堂(寝殿)。仪门门厅中间正门两侧两个边门,正门上画有彩绘门神、两侧各有一座石鼓和两蹲威武的石狮。祠门最前面木栅门。祠堂前有一块空场地连着街道,左上方就是“药公墓道”。几百年来药公子孙每年清明祀祖,先在宗祠祭拜,然后浩浩荡荡沿着药公墓道去周藤墓地祀拜药公。

1000多年来,徽州各村落都重视建造祠堂,葺修祖墓,编纂宗族谱牒。《徽州府志·风俗》载:“吾徽有千年祖坟,千人祠宇,千丁乡村,他处无有也。”徽州的世家大族为巩固宗族统治,十分重视谱牒的编纂。认为“立族之本,端在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夫谱者,收族之道,尊祖、敬宗之本也。”从而达到巩固宗族制度和宗族统治之目的。

仁里上祠程叙伦堂历史上多次纂修谱牒。最早一次是宋绍圣二年(1095)程祁(字忠彦,江西景德镇人)编修了程氏世谱30卷。其名《皖绩程里程叙伦堂世谱》(即宋都官谱),现藏于安徽省图书馆。据专家考证:全国总共发现宋、元谱牒23种,徽州占14种,占60%以上。这14种宋元徽州谱牒已属凤毛麟角,极为珍贵。程里程叙伦堂、始迁祖药公也因此传世甚远。第二次是药公15世孙惟玩公(号竹堂)于元大德辛丑年(1301)编修了程里叙伦堂世谱称“惟玩公谱”。以后药公18世孙积庆(号碧环)于明洪武年间编修程里程氏世谱。明朝上祠还有两次大的重要修谱活动。一次是药公22世孙程辂石泉公于嘉靖辛丑年(1541)主修《绩溪程里程氏叙伦堂世谱》。随后由药公25世孙敷典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续修程里叙伦堂族谱。这两次修谱同时都修葺祠堂、药公墓。是程里叙伦堂历史上鼎盛时期。P27-29

序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后记

仁里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有人说:没有老师你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对我来说,没有老师我可能连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这样说,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医药条件差,加上迷信色彩,农村生一个男孩,为了养得活,往往取猫、狗、讨饭、和尚等怪名。听长辈说,我从小喜欢哭,就给我取了一个“南乡佬”的乳名。意思是说歙县南乡人,有蛮劲能吃苦,这样的小孩养得活,将来有出息。所以我从1~7岁,就叫“南乡佬”,没有正式的名字。记得上一年级,一个姓黄的老师征求我的意见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方春华,叫了一段时间,同学取笑我这是一个女的名字,我又找到老师,改名方春生,此名一直沿用。

在仁里有我孩提时代太多玩耍和搞笑记忆。一、二年级时我属于天真活泼、聪颖好动、不甘寂寞那种,经常惹事、违纪、罚站。在老师的心中属于既爱又烦的学生。二年级还没有戴上红领巾加入少先队,记得有一次在石洞山“抓特务”,要我们还没有戴上红领巾的同学当特务。抓特务规则,只许躲在石洞山的正面,每个特务身上藏有一份考卷,哪个班级先抓到特务并把考卷先做完为第一名,按时间如此类推。结果我没有领会规则,躲到石洞山的反面,所有特务抓完,就是抓不到我,别的班级抓完特务在庆祝胜利,我们二年级倒数第一,我班同学都怨恨我。第二天早自习,班主任程干忠老师把我请上了讲台,接受全班同学的指责和批判。虽然孩提时代的往事过去了几十年,然而深刻的搞笑记忆仿佛在昨天。

仁里是一个文化村,文化底蕴、人文氛围深厚。我在这里上小学、上初中。虽然大部分时间处于“文革”动荡年代,然而重视文化教育的仁里还是有一批敬业的老师在默默地耕耘。尤其值得一说的是,1973年仁里第一届初中班23位同学中考,平均成绩名列绩溪榜首,被绩溪中学录取9人,在全县产生了轰动。我就是被绩溪中学录取的仁里考生9人之一,1975年绩溪中学毕业,回乡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我又是恢复高考第一届考上大学的。大学毕业后,从事高等教育,要说我还有一点出息的话,我深深地感谢这些老师,感谢仁里文化村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

黄山学院徽学所接受合工大出版社的约稿,编写lO本徽州古村落的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写仁里。第一,我深深感激仁里文化村对我的文化熏陶和老师们的精心教育;第二,仁里村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写,有东西写;第三,仁里现在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正在搞古村落旅游开发,作为从仁里走出来的学子,应该也必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点事。

《田园里的文化乡村——仁里》,我着重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来阐述仁里文化村的历史传承,旨在宣传仁里,扩大仁里的知名度,有利于仁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仁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书的撰写感谢恩师汪俊赓与我合著。同时也要感谢仁里村委会以及姚建祥、高建义、程加明、程干展、程干桐、程观信、程干美、程扶铭、程幼珠、程思清、汪葵芳、汪笙友、郑秉秀等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在此深表敬意和谢意。

方春生

2010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田园里的文化乡村(仁里)/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春生//汪俊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05275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4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9:49